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方言正逐步萎缩。莆仙方言作为一种小众化的方言,夹在强势的闽南方言和福州方言之间,保持生命力不易。本词典以莆田城关和仙游城关的方言为标准,计划收入两地的方言词条1万条。在收词方式上,改变以往绝大多数方言词典以单一方言点为收词依据的路子,而是收录一个方言小区内部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点的词条,以便更好地凸显方言内部的差异,为莆仙方言研究者提供手切实可靠的资料。作为闽方言的五大次方言之一,莆仙方言至今未有正规出版的方言词典,本词典的出版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著作,在汉语史、汉语方言史、古代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搜罗数十种版本对勘异文,汇集前人观点,悉心梳理,校雠补正,新见迭出,是《方言》深度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次修订,不仅吸纳了初版问世以来诸多学者的补充论证意见,更将作者十余年来持续的研究和思考融入其中,是能够反映今天学术水平的新校正本。
《陕西方言集成》是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函【2016】70号)文件要求,由陕西省档案局(馆)统一组织,各市县档案系统共同承担的陕西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后期成果。它以市为单位,共分十卷,是方言语音档案音频与文字汇综版。《陕西方言集成》(榆林卷)依据统一的写作体例和大纲,对榆林方言语音档案的规定文本和自选文本进行归纳整理,汇编成书。全书分总论、语音、词汇、语法四个部分,系统地展示了榆林方言风貌。另外,书中还附有发音人方言发音二维码。
占米话是粤方言在粤东、粤中地区立足后,深受当地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一支方言土语,其接触性语言特征明显,使用已呈式微。本书以广东海丰县鹅埠占米话为例,通过田野调查详细呈现该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以对比的视角横向着重突出其与周边汉语方言的接触特征,纵向探讨方言的历时发展变异。同时书中融入语言资源保护理念,注重自然语料,以摄像、录音等方式记录了该方言颇具文化价值但又濒临消亡的口传文化,并以照片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词。
川渝地区存在着一些湘语方言岛,这些方言岛是在明末清初 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根据近些年的调查发现,重庆市内仅在潼南区还残存有湘语方言岛。潼南区的湘方言岛主要分布在今龙形镇。另外,与龙形镇相连的古溪镇的廖家村(原属飞跃镇)、龙滩村和玉溪镇的长沟村等地也有部分分布。龙形湘语当地俗称 茶店话 土话 或 辰州话 。 本书是对重庆潼南龙形湘语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全面、系统的描写了龙形湘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记录了当地方言中丰富的话语材料。语音部分描写、论述龙形湘语音系、单字音表、连读变调、异读、其他语流音变、古今语音比较、音韵特点,归纳了方言的同音字汇等。词汇部分按意义分类全面系统地描写方言的词汇面貌,并从方言特别词、古语词、民俗文化词三个方面展现龙形湘语的词汇特点。语法部
《福建南平官话》主要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官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为研究对象。南平官话属于征战、屯守式官话方言岛,大约形成于明代早期。目前南平官话的使用人数大概有三万,绝大部分集中在市区周边的一些乡镇,城区内已经找不到比较集中的南平官话社区了。本书以南平官话优选的片区——西芹镇的发音人为主要调查对象,也注意与市区内零星分布的发音人进行核对。全面、系统地描写了福建南平官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记录了丰富的话语材料。语音部分描写、讨论南平官话音系、连读变调、不同性质的异读现象、音韵特点。词汇部分从方言特别词、方言古语词、民俗文化词三个方面展现了南平官话词汇特点。语法部分较为全面地描写了方言的词法和句法,词法部分主要描写和讨论了南平官话的构词法、重叠与语缀、数量、方所和指代、性状与
《福建南平官话》主要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官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为研究对象。南平官话属于征战、屯守式官话方言岛,大约形成于明代早期。目前南平官话的使用人数大概有三万,绝大部分集中在市区周边的一些乡镇,城区内已经找不到比较集中的南平官话社区了。本书以南平官话最大的片区 西芹镇的发音人为主要调查对象,也注意与市区内零星分布的发音人进行核对。全面、系统地描写了福建南平官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记录了丰富的话语材料。语音部分描写、讨论南平官话音系、连读变调、不同性质的异读现象、音韵特点。词汇部分从方言特别词、方言古语词、民俗文化词三个方面展现了南平官话词汇特点。语法部分较为全面地描写了方言的词法和句法,词法部分主要描写和讨论了南平官话的构词法、重叠与语缀、数量、方所和指代、性状与程
本书针对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类型学和相互关系,以及方言文化等诸方面的比较,从方言语音的区域特征,异读特点谈到方音演变的类型、动因以及演变规律;从音义相生谈到方言词汇差异的产生,进而提出方言特征词划分方言区的标准;从对闽方言、粤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晋方言、客家方言进行相关比较,提出方言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从而进行语言学理论上的解释,为解决现代汉语研究中的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语料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本书的底本《中日会话集》是民国时期发行量较大的一本会话教材,在当时广受欢迎。本书采用的是1938年的第三版,全书共有102课,收录了2000余句日常对话。本书以平易之讲述使人掌握沪语和日语,并且附有详实的文法说明,是沪语研究的经典著作。书中各课都参照日本语法学的要点编排,由浅入深,在词汇和语法的归类上条理清晰,可见作者对上海方言语句的特色及其使用习惯都进行了深入研究。除此以外,本书将上海方言的 平上去入 四声,简化为长音与短音,这种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沪语的语音教学。
胡海金*的《安义方言语词寻踪与探源(精)》从 寻踪 和 探源 两个范畴开展安义方言的归纳并研究。所谓 寻踪 ,是为安义方言找到存在的依据,证明其并非为安义先人创造的属于安义人固有(自有)的土语 与其他地方方言客观规律的一致性;而所谓 探源 ,则是为难以确定出处而又散发着中华灿烂文明光辉的语词追根溯源,作一些发掘式分析和推定。
福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一直备受中国学界和东南亚、太平洋学界的重视。但在这些研究中,福建大多是被作为一个边界地区来对待的。论者或从中国文明的中心看福建,将福建作为中华古文明辐射地区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看福建史前史,福建是“百越”的一部分。虽有学者力图从太平洋史前史的角度看福建,但由于受材料的限制和语言的隔阂,论述或偏于简单的传播论,或限于抽象的现象比较,福建仍然是处在研究的“边缘地带”。本书力图打破这种定式,希望以福建为中心来探讨南岛语族在中国大陆的形成、扩散和社会复杂化进程。本书也是对过去20多年来福建史前考古阶段性成果的总结。
该词典收列厦门、泉州、漳州三地闽南方言特有词1.6万多条,还收列与普通话相对应的闽南方言对音词2万条,加上引论、附录等所收的闽南方言词,总收词量有4.3万多条,计210万多字。附录收有百家姓(500个姓),干支名称,中国历代纪元名称,中国各民族,中国各省市和世界各国与地区名称的闽南话厦、泉、漳读音,以及特有词、对音词没有收列的6000多个难字的闽南话读音。《引论》《台湾闽南方言概述》《厦门、泉州、漳州三市所辖各县市闽南方言特点简介》概述闽南方言概况、各地方言特点、闽南方言源流比较,以充分的语料说明台湾和福建同源、同种、同流。配有近4万条闽南方言特有词、闽南方言对音词的普通话及厦门、泉州、漳州三地的闽南方言读音光盘。
本书是对1999年版《汉语方言大词典》进行修订的成果。 《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编纂工作始于1986年,讫于1991年,历时五年,共收录古今南北汉语方言词汇20万余字,字数1500余万,是规模宏大,迄今国内外*部通贯古今南北的大型方言工具书,有初步汇集、整理、积累古今汉语方言资料之功,对方言学、民俗文化学以及地方文学、戏曲等领域的研究不无裨益。 《汉语方言大词典》本次修订,主要进行了如下几项工作:一、内容修订:对所收方言词的形、音、义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二、引文修订:对引文及出处进行了补订。三、地名修订:对安徽、广西、广东、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辽宁、内蒙、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浙江等省下辖八十余县市地名进行了更改,以更契合实际情况。四、格式修订:对标点、音标、注释文字字体等进行了修
本书是从语言类型学和历史语言学视角考察山西方言语法事实。一方面尝试在语言类型学的广阔视野下,归纳山西方言语法的类型特征,考察山西方言与全国汉语方言在类型特征上的异同,检验山西方言是否符合世界语言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尝试探索山西方言语法与古近代语法的渊源关系。全书包括山西方言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定语领属关系、副词、时体系统、处置式、疑问句、复句关联标记模式八方面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山西方言语法的特点。
《汇音妙悟校注新编》,清黄谦原著,王建设、张甘荔校注。据黄谦自序所云,《汇音妙悟》一书始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前后,版称为 薰园藏版 ,为木刻本。现存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汇音妙悟》以《等韵》为基础,以清代所颁布五十字母为经,以十五音为纬,特将用字、僻字列表,并加以简释,以便于科举考试所用,与传统方言类著作大不相同。书中所收录的泉音,与传统音韵大异,是研究泉州地方音韵发展演变历史的重要资料。校注者逐一寻绎原书之字,与历代韵书之韵、声、调不同处,用力甚勤。尤其是对原书所列注解的铺衍,对确定改字之意义,有一定帮助。
作者在第一手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四川雅江县木绒乡扎坝语南部方言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全书分导论、语音、词汇、词表、语法、语料六部分。作为语言资源保护项目的最终成果,本书借助当代形态句法学和类型学框架对扎坝语的音系结构、分类词汇以及形态句法特征进行了细致描写。跟以往研究不同,本书依靠作者前期的浸入式田野调查,详细记录了扎坝语丰富的长篇语料以及俗语、谜语、歌谣等口头话语材料;所有语料都采用莱比锡标注,并提供EP视频和音频同步材料,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分六章,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布依族古籍文献及其载体的主要类型。第二章至第六章从众多布依族古文字文献资料中选取了9篇,均来自布依族民间宗教文献,布依语称“摩经”。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选自流传于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地区摩经中的“温(Weanl)”,即“歌”,共4篇,原文由布依族学者周国茂教授二十世纪十年代收集整理翻译,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第四章选自流传于贵州省荔波一带的傩戏文献,其内容主要反映布依族先民在远古时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顽强精神。第五章为流传于贵州省贞丰县的《安王与祖王》,也是摩经文献,用于布依族丧葬活动中。第六章为流传于贵州镇宁一带的《穆考(头经)》,为摩经丧葬经文。从载体类型看,布依族古文字文献有三种主要类型,选入本书的主要为方块古布依文文献。
本书探讨粤东闽语的语音现象,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对共时语音的描写,下篇则是一些专题研究。上篇主要描写了粤东闽语二十多个方言点的音系和粤东闽语各点的读音与中古音的对比,以及分别描写了粤东闽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并跟其他闽南方言作对比等。下篇着眼于粤东闽语语音一些较有特点、或者前人尚未论及的问题,结合语言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力图多角度地研究粤东闽语的语音现象。本书比较全面地描写了粤东闽语的语言面貌。
《普米韩规原始文字文献调查、解读与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抢救、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之一。为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及其项目组自2009年至2012年,先后8次赴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依吉乡等地对普米韩规经书进行实地抢救性挖掘、调查的集中成果。也是宁蒗县普米文化保护协会、丽江普米文化研究会为保护、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所作努力的成果。本书的核心是在调查整理普米族语言系统的基础上,对普米濒危文献进行全面挖掘、整理与解读。对普米历书《夏多吉吉》、《左拉》卦图、灵牌图经《弄开》、送魂神路图《塔朗》、木牌画、印棒等普米族重要文献进行了详细整理,用规范的四行对照进行逐篇、逐图、逐字、逐句的翻译与解读。并对已调查到的55种共373册木里依吉
2015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浙江自古就是语言大省之一,方言文化较为浓厚。其境内的方言丰富多样,差异巨大,真正是“十里不同音”。浙江省语保工程调查任务已于2019年年底按时完成,并已推出《浙江方言资源典藏》第一辑16本。《浙江方言资源集·浙江(口头文化卷)》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第二辑)”。《浙江方言资源集·浙江(口头文化卷)》根据编写规范,收录了浙江省88个方言点的故事、歌谣等,涵盖了各方言点独特的风俗民情和历史风貌。调查全面,语料丰富。方言、国际音标与普通话转写对照,具有学术研究和参考价值。本书为立方书,文字与音频对照,可读性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州》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第二辑20卷系列丛书之一,条目按内容分为9大类34小类,其中9大类分别为: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全书共收录图片580多幅,一图一文,图文并茂。用特殊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方言文化,是本书全力展现的主要内容。连州是隋唐时期的南粤的政治文化重镇,是湘粤文化接触带上的明珠。连州主要有连州土话群,客家话,四会声及少量的湘南官话,境内各地口音分歧非常大,不少地方隔了几里路,口音就有明显差异了。连州土话可以分5片,本书的方言记音以星子镇上方言为准。本书力图做到书雅俗共赏,一般读者也能阅读,同时提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全三册)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9-11-01 作者: 李宇明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298.00 页数: 0 印次: 2 ISBN号: 9787100173391 商品类型: 图书 版次: 1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歇后语辞海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4-01 作者: 温端政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258.00 页数: 910 印次: 1 ISBN号: 9787532650156 商品类型: 图书 版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