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语气词系统论》从系统性出发构建普通话语气词的聚合系统、功能系统和迭用系统。包括四部分: 一、据语气词和非语气词的对立确定其成员。二、据音义象似性构建其聚合系统。三、从句子话语属性与话题-述题结构出发,将其分为话题语气词、述题语气词和准话语语气词。然后据 语气结构 = 述题调/疑标语气 述题语气词口气 假设,将述题语气词功能确定为肯定、惊讶、确信、确认口气,话题语气词功能确定为口气兼辅标话题,准话语语气词功能确定为重构句法、语义和韵律块。四、构建其迭用类型系统,归纳迭用顺序及其机制。此外,从古今、普方和英汉对比角度反观汉语语气词。
学习古汉语的重点是掌握词汇,准确把握词义。本书是我国著名古汉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何九盈先生多年从事古汉语词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结晶。分三辑:第一辑,古汉语词义理论,论述词义的时代性、系统性,分析词义与语法、语音的关系等;第二辑,古汉语词义考辨,用具体实例对若干古汉语词汇进行考辨,做出准确训释;第三辑,词义分析与古文阅读理解,结合具体上下文语境讲解如何准确分析词义,进而正确理解文意,读懂古代典籍。全书例证丰富,提供了多种考释分析并掌握词义的方法,如本义探求法、因声求义法、古今差异比较法、例句排列法、以今证古法等,为读者提供了掌握古汉语词汇的实用的方法和门径。
本书运用声学实验的研究方法,结合数理统计分析,通过广州、香港、澳门三地30位发音人的普通话语音与标准普通话的对比,对穗、港、澳三地人们的普通话语音习得现状、主要偏误、共性特征、个性表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粤方言区普通话的语音教学提出了若干方法和策略,同时也对通用语习得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思考。
本书为李葆嘉“重建西方500年语言学史”三部曲的第一部,收录作者近年来探索语言学史的一系列专论。总论部分是《西方“语言学”名称的术语演变》和《近现代西方语言学史的三张图》;主体部分围绕现代语言学史,主要论文有《现代语言学理论形成的群体模式考察》《“索绪尔神话”的终结》等。此外,还包括揭开比较语言学史、西方语义学史、“结构主义语义学”之谜的最初心得。本书体现了用中国传统方法研治西方学术的精神。
《语言研究》是一本畅销多年的经典语言学入门教程,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引人入胜的入门介绍。该书第一版出版于1985年,目前已修订至第7版。在这本书中,作者乔治·尤尔以简明扼要的章节呈现内容,以案例引入,从零开始,循序渐进,为读者细致讲解语言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所有关键要素。第7版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增补了新的材料和研究问题,并对语音学、语义学章节做出重大改动,以反映近期新的研究动向。书中设置的思考题,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参与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章的“深入阅读”部分,作者列举了相关细分领域或某一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可供学习者根据学术兴趣进一步查找研读。
《轻松学中文练习册:少儿版:英文版.4》由马亚敏编著
《中国语言学报》(第二十一期)为中国语言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2)会议论文选集。《学报》从参会代表宣读的论文中遴选收录17篇。
本书分为章。章在项目开展的必要性论述中,通过表单比较,言简意赅地表达了项目学习的差异指标和进步之处,提炼了项目简介、学习目标、项目流程、活动实施、材料清单五部分的一种经典教学文本呈现范式,可以帮助教师在面对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时,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理念认识等方面发生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变化;根植于课程建设,在课程标准18个主要概念的导引下,分层进阶地设计了连贯性的项目活动。本书的第二章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托典型活动”“完善单课教材”“设计同质文本”“基于单元概念”四条STEM项目开发思路;同时,归类总结了“创造型:正向工程教学”“制造型:逆向仿制教学”“探索型:常规探究教学”“验证型:试错求证教学”四种STEM项目学习方式。第三章在36个项目活动中精选了20个活动项目,这些项目在全日制教材中生发,
传统上汉语条件句的研究几乎都是在汉语体系内部的分析,这也是汉语复句研究的整体状况。本书则试图从跨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在继承汉语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复句研究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来对汉语条件句进行审视。在对比和比较中,期望能发现汉语条件复句的一些共性与个性。全书共有14个章节。分别从汉语条件句的语义特征、句法特征、标记、语序类型、汉语条件句中的那么、汉语的让步条件句、违实条件句、比较关联条件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汉语条件句的特点和分类。
本书选择了大量英汉成语实例进行平行比较研究,对各自成语的来源加以诠释。作者从英汉成语文化内涵的民族性方面加以考虑,经过大量的分析对比,发现它们之间有三种关系:一致关系、相应关系、不相应关系。本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将英汉成语两者之间在起源、历史或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更期望比较文化类同研究在语言学领域有所推广。希望本书能对读者在英汉成语的理解和使用上有所帮助,这种帮助是双向的,既帮助中国人学习和使用英语,也帮助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
本书主要从选题论证、方法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方面展开, 每个章节的标题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关键问题和要点, 进而基于案例, 由作者即学界知名学者导读, 系统呈现语言学论文写作过程中涉及的学术伦理、科学思维能力、思辩能力、方法工具等方法论核心问题。
无论是在地铁上,超市排队结账时,还是上班的空当,我们都能用手指以惊人的速度在智能手机触摸屏幕上完成滑、点、拖、发送等一系列操作。键盘输入法已经与搜索引擎、手机游戏和购物软件密切捆绑,从北京发出的中文信息也会即刻显示在上海、纽约或伦敦的电子屏幕上。然而,从设计官话字母方案,在打字机上加装汉字,到图书馆分类、国语罗马字、汉字拉丁化,直至今天的键盘输入法,中国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辗转、奋斗、忍辱负重。一系列大规模技术变革险些让汉字被世界抛弃,是冒着死刑风险重新“发明汉语”的流亡者,倡导普及普通话的大胆革新者,在茶杯盖上设计汉字输入码的工程师……让汉字为全球贸易和数字技术所用,让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如今,中国正在成为人工智能、自动化、量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各领域
生态语言学是人类社会逐渐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诞生的一门新学科。本书描述了生态语言学两种研究路径即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的割裂现状,明晰了生态语言学学科既具有应用语言学又具有超学科的学科属性,融合发展了生态语言学学科体系,打通了两种研究路径的连接;提出和诠释了“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创立了生态话语分析范式,指出了该范式与其他话语分析模式的差异,强调了其鲜明特征,即具有生态哲学观的指导,明确了其三个研究步骤——确定生态哲学观、运用语言学理论手段对话语的生态取向进行分析、提出生态语言行为建议或实践生态语言行为;基于生态学原理,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的元功能理论,建构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及物性系统、评价系统、主位系统、衔接与连贯系统、逻辑关系系统,这些构
《语言变化原理》共三卷,是拉波夫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语言演变研究的汇集和总结。对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具有革命性意义,已经产生深远影响。本书《语言变化原理:认知和文化因素》是该三卷本巨著的第三卷。作者首先基于实验的结论证明认知因素与语言变化在跨方言的理解中的效应,随后通过一系列章节展示一种语言演变的全部历史:从起始到终结,进而提出一种方言分化的普遍模型。书中列举出调查实例说明社会历史中存在着语言变化的触发事件,社会文化是语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量。作者试图解决历史语言学中长期存在的谱系树模型与波浪式发展的模型之间的对立:谱系树模型是从父母向儿童传递的一种不间断的系列,保留系统的总体作为儿童语言习得能力的结果;而波浪模型是在成人之间扩散的结果,反映出年
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构形的优选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而汉字的形体就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和文化信息。本书主要运用汉字构形学理论,以形索义,进而分析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信息。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论述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性质,第二章是汉字构件与构形的理论阐述,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讨论汉字构件与意义的关系、汉字构形与意义的关系,第五章分析汉字形体与意义的理据重构,第六章分别从文化和汉字的角度阐述汉字形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七章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本书在普及汉字构形学、汉字文化学等汉字学知识的基础上,遵循“从汉字之本——形体解读汉字的意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就汉字的意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分析汉字形体”的原则,以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古文字为视点,对汉字形体中携
本书从微观层面入手,侧重从方法与实践方面,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学。全书共分为八章。 章透过历史,探讨了新形势下的 中文教育,分析了新冠疫情时代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教学带来的挑战,探索了 中文教学方法。第二章讲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从课堂教学的内涵到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原则与方法,再到汉语课堂教学的管理,分析了汉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第三章转入教学实践,探讨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如何备课以及如何进行教案设计。第四章到第七章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要素教学,即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汉字教学,分别从汉语本体知识概述、教学遵循的原则和具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八章探讨信息化时代下多模态教学模式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定性描述和定量
《汉语构音与音韵障碍学》由童宝娟著
本书选取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在语法方面普遍感到疑惑的200多个问题,用设问、答疑的手法,逐条进行语言应用分析。所有条目均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为依据,并分类编排。每个条目都分为“典型例句”“疑问”“释疑”“考考你”四个栏目进行对比,多方位展开分析。本书不仅有深厚的学术研究指导,而且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积累,所有问题和例句均来自第一线教学积累。与传统的释疑类图书写作手法不同的是,本书不是边解释边展示例句,而是将典型例句集中用方框展示,置于条目首位,而后设问答疑。这种方法便于阅读者的先行思考,每涉及一个新的条目,阅读者能通过观察例句,首先自行思考问题,随即产生疑问,进而有针对性地阅读解惑,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书后还附有练习答案和音序索引表,便于阅读者查考和查阅。针对阅读者的特点
本书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丛书之一。本书研究中国学生二语写作的思维过程,分析二语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影响因素,对比母语思维在二语写作过程中的迁移和影响,关注二语写作过程的测试。本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的内容:(1)第二语言写作的特点与影响因素;(2)第二语言写作的相关理论模型;(3)第二语言写作准备的思维过程;(4)第二语言写作行文的思维过程;(5)第二语言写作修改的思维过程;(6)第二语言写作思维过程的模型构建;(7)第二语言写作思维训练和教学。
本书选取现代汉语六类“情绪”类双音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将构词语素来源范畴进行划分,考察它们作为源范畴的意义及在“情绪”类双音复合词中所承担的语义;借助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认知语义学,从语义生成和语素组合两个层面考察“情绪”类双音复合词的语义生成机制,揭示和展示汉语词汇在共时层面上表现出的语义特点;通过语料分析,考察“情绪”类双音复合词与其共现成分的组合情况,揭示“情绪”类双音复合词在句法组合中呈现出不同特点的原因,进一步探讨该类词的语素、词、句法三者之间的内在语义联系,揭示语义与句法间的深层语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