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语(2021 2022)》是编年本式新词语词典,主要收录2021年度和2022年度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例句主要选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充分展示词语的来源和用法。正文设 相关词语 和 知识窗 板块,附录补收2016 2020年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全书约13万字。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汉语语法隐喻研究》的目的是借助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汉语中形式与意义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和英语在形义互动上的差异进行解读。《汉语语法隐喻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描述了汉语语法隐喻的识别方法、分类标准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汉英语法隐喻的异同点,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做出了解释;确定了语言演进和语境要素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的具体影响。对汉语语法隐喻的深入分析及汉英语法隐喻的对比,丰富和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
  汉语从日语大量借词在历史上至少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次是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针对*次借词高潮,不少中日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关第二次借词高潮的相关论文虽然为数不少,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却仍并不多见。 《日源新词探微》的主要观点认为,汉语第二次向日语大量借词既存在语言本身的原因,又受到了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上的影响。《日源新词探微》对颇具代表性的汉语日源新词或极具能产性的构词语素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考察。从这些具体词语的个案研究中可以看到日源新词的普遍性和个别借词的特殊性。《日源新词探微》翔实语料,观点可靠,颇具新意。
《古汉语词汇纲要》由蒋绍愚先生1983年为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学生开设的 古汉语词汇 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第一版于198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由我馆再版,2022年8月第六次重印,我馆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丛书亦收录该书。可谓常销书。本书是《蒋绍愚文集》的第一卷。本书对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中把传统训诂学的成果和现代语义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著作。
本书以中心语名词作为分析和解释定语小句结构与意义的出发点,重点探求中心语名词对定语小句句法、语义上的选择限制作用,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主体章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定语小句内部分类的合理性(第二章)、两类特殊关系小句的限制条件(第三、四章)以及名词补足语小句的生成机制与表现(第五、六章)。通过对微观材料的细致分析,本书从新的视角对多类复杂定语小句现象进行解释,揭示出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与定语小句间的语义互动关系对定语小句结构的合法性、形成原因和解读倾向的深刻影响;进而分析特定的名词语义特征和概念结构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以兼顾核心词和层次的 向心层次分析法 ,以及由有限多项式构成的 向心轨道 的语法描写形式、结构观念为出发点,对词本位、短语本位等进行系统分析。
汉语词汇经历了以单音节为主到双音化的发展趋势,《汉语常用双音词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选取汉语常用双音词尤其是构词上有明显特色的常用双音词作为考察对象,对双音词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指出汉语许多双音词词汇化后还进一步演化,从实词向虚词进一步语法化。探讨汉语常用双音词词汇化和语法化有助于全面认识汉语的历时演变和发展规律;同时,部分双音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机制动因还有其特殊性,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词汇化和语法化理论。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是用当代语言学的“管辖与约束理论”理论研究现代汉语的典范之作。2001年出版初版,本书是作者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的修订版,书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原则本位的语法理论,提出语言研究就是要寻找简单、明晰、有限的语法原则这一基本纲领。在此背景下,成功地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语法现象。本书深刻的洞察力和令人折服的表述力,带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具体问题的思考成果,更是一条走向普遍语法之路。
事件语法是一个新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事件语法研究事件在语言表征和语言认知中的作用。事件语法由一系列的相关理论构成。提出事件语法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利用相邻学科对事件研究的成果,解决语言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事件语法研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 我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世界的形式,事物和事件是世界的内容;两组概念又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时间和空间与事物和事件,四位一体。研究四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必须触及其他三个概念。鉴于以上关系,我们认为仅从语言现象本身研究语言,无法触及语言的本质。深入研究语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深入研究事件。语言学之外的学科,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等,对事件的研究由来已久,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语言学对事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语言学对事件的
丛书简介:西方语言学视野是精选国外已经出版的经典语言学图书,前面添加国内学者撰写的中文导读进行影印出版的系列图书,适合国内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参考。 本书简介:作为一本形式语义学教科书,《形式语义学的要素》着重呈现该领域研究的两个 要素 :一是形式分析的对象 蕴涵(entailment)推理这一语义直觉。全书讨论结构歧义、广义量词、内涵语境下唯名/唯实解读等一系列语义问题均围绕蕴涵关系的解释展开,既突出了蕴涵推理作为语义直觉的重要地位,也充分体现形式语义学作为经验科学解释语义直觉的初衷。二是对语义组合原则的讨论。作为形式语义学的基本原则,任何一本形式语义学教材都会涉及语义组合性,本书的特色主要是将讨论延伸至不相邻表达语义组合带来的挑战及相应的处理手段。
本书稿首先从语言事实出发,将复句定位于单句与语篇的中间地位,且三者构成了语法单位的连续体。由于复句处于中间地位,因而也就具有与单句相似的特性(如「補足節?名詞修飾節」),同时也具有与语篇相似的特性(如「等位節?並列節」)。在这一连续体中,复句内部的各项内容(从属、主从、并列复句)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递属于主从复句的时间、条件、因果、转折复句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理论方法方面,主要结合苏鹰(2009)对日语逆接接续表现进行分析,提出日语接续表现认知模型。该模型的特点在于将时间、条件、因果、转折之间的意义关系系统视为由交叉的相似性网络构成的统一范畴。此外,本书还重点分析了时间关系与条件关系的接点、条件关系与因果关系的接点,以及具有特殊地位的转折复句。
nbsp nbsp《情态隐喻的认知构式研究》是引入构式语法理论框架,对小句表达情态意义的现象,即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情态隐喻范畴,从词汇句法特征、认知机制和语用功能动因等内在维度做统一而细致的描写与阐释。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主要的句法研究路径, 构式 即形式与意义的配对。情态隐喻是小句形式与情态意义的配对,故属于一种情态构式。《情态隐喻的认知构式研究》以基于使用的构式概念为基本框架,并融合语料库语言学及认知-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在语义分析中以识解、心理空间为主要认知分析工具;在词汇句法特征描写中以基于使用的思想为指导原则,基于语料库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在语用与话语功能分析中融入了互为主观性内容,以语篇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情态隐喻的认知构式研究》是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基于语料库的英
本书研究对象为张家口晋语语法,主要是张家口晋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研究任务是对张家口晋语的特殊语法现象做出描写和分析,从语用、认知、语言共性等方面对其做出解释,并对这些特殊语法现象进行历时追溯,探究其演变的途径和动因。
《现代汉语语音语调研究——沈炯学术文集》涉及了现代汉语语音语调研究*重要的方方面面,比如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语调等等,其中很多观点都是学界公认的代表性成果。书中有关汉语语调的研究成果十分集中,探讨了包括声调-语调关系、轻重音、间断、节奏、语调结构、语调类型、语调标注等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汉语语调双线模型。此外书中还涉北京话语音研究、语音实验技术以及语言学研究方法,记录、反映了一个现代语音学家基于语音的实体性质对语言学研究路径的理论思考与实践。
收集作者从语法化和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汉语时体问题的成果,共12篇。按照内容可分为五类,*类是综述性论文,分别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梳理时体语法化的脉络和体貌的理论体系,共2篇。第二类是跟时体问题相关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的研究,包括对 来着 和 在、呢 的研究,计2篇。前者是历时的研究,后者是共时的研究。两篇论文都试图在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方面引入量化的分析。第三类集中讨论汉语完成体表达的一种特殊句式即双 了 句,包括2篇文章,侧重从历时和语言接触的角度在宏观上解释双 了 句的兴衰。第四类是具有表示状态意义的结果体用法的时体标记研究,计3篇。这些标记有的从结果体发展出完成体的用法,如上古及以后的 也 ;还从结果体发展出进行体的用法,如近代到现代的 着 ,从而兼有完成体和进行体的用法;上古汉语的 方 在兼有前两种
该书把语法化、词汇化理论运用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对汉语汉语史上的实词虚化和结构式的语法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该书特点是视野开阔,理论色彩浓厚,同时材料扎实,分析深入细致。该书内容除了前言部分简要梳理了语法化研究及相关的概念之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以语气副词 不成 、时间副词 已经 为个案,揭示了跨层结构的凝固成词过程及其后续发展;(二)深入考察了汉语史上与时、体、语气有关的一些虚词的来源和句法语义演变过程;(三)对汉语史上常见结构式的来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地考察,对结构式的历时更替、结构式演变与语言接触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该书把语法化、词汇化理论运用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对汉语汉语史上的实词虚化和结构式的语法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该书特点是视野开阔,理论色彩浓厚,同时材料扎实,分析深入细致。该书内容除了前言部分简要梳理了语法化研究及相关的概念之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以语气副词 不成 、时间副词 已经 为个案,揭示了跨层结构的凝固成词过程及其后续发展;(二)深入考察了汉语史上与时、体、语气有关的一些虚词的来源和句法语义演变过程;(三)对汉语史上常见结构式的来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地考察,对结构式的历时更替、结构式演变与语言接触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丛书简介:外国语言学名著译丛为精选国外已经出版的著名语言学著作,译为中文出版,适合国内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参考。 本书简介:本书是语法化领域内的经典著作,主要关注的是语法化的初始阶段,尤其关注语法化过程的原因,同时为理解语法化提供一个新框架,该框架基于语法化肇端于语言结构之外的张力这样一种假设。本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涉及介于语言和外部世界或 真实 世界之间的认知层面;它是一个我们所体验世界的层面,即投射世界。 本书研究的议题主要包括:语法化的动因、语法化的过程是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隐喻及其他相关现象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语法化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语义关系、语法化在语言学中的地位,以及语法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结构等。本书适合所有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语法化研究领域的学习者
构式语法的理论、流派和应用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汉语复句格式与认知层面关系研究 (2015K02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