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穿越千年的诗美之旅、语言探秘。作者巧妙融合传统诗学与现代语言学,借助科学之方法,落脚人文之思考,抽丝剥茧般分析汉语诗歌中的词汇演变与句法奥秘,以独特的视角揭开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神秘面纱。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之谜,到苏武、李陵诗的真伪之辨;从《文选》诗歌卷的韵律之美,到《唐诗三百首》的语汇之丰;从五言、七言诗的形式探究,到杜甫、白居易的风格解析 都将于遣词造句的细微处揭晓答案。
《中国文字形体变迁考释》是我国文字学研究中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及文献史料价值的著作。本书稿完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系作者丁易、(原名叶鼎彝)历尽艰辛,耗时七载,玉汝于成之作。 丁易著的《中国文字形体变迁考释/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始于作者问学北平师范大学时,师从钱玄同、黎锦熙先生习文字文法之学,抱志 纂集甲骨金文陶钵篆隶汇为一编,穷其形体变迁,究其义训溯源 ,当其发轫撰集,写定可待之日寸,抗日战争爆发。作者遂投身抗战,书稿在动荡迁徙中部分散佚。幸得朱光潜先生邀其至四川乐山武汉大学,得以 尽观武大所藏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诸书 ,重将佚稿参证考订、摹写移录。后又应黎锦熙先生之聘,至西迁兰州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历时十月,全书始成。黎锦熙先生阅后甚为称赏,当即为之题签。因条件所限无法排印,作者
本书是“浙大中文学术丛书”之一种。本书是王云路多年来研究汉语词义学论文的结集,集中于汉语词形的演变、结构的演变、词义的演变,其间联系千丝万缕,关系错综复杂。本书收录共二十余篇。结构通常是对复音词而言,而汉代以来,复音化是词语结构的主要形态和发展趋势,是词义演变的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不同的组合结构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结构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都需要我们通过语境细细分辨。这些论文大多发表在《中国语文》、《文献》、《古汉语研究》等权威与一级期刊发表。这次结集出版,更能集中给学界以重要的启示。
《浙学与现代文明》丛书之一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专题比较研究”(18BYY047))研究成果。明清白话文献与现代吴语的语法研究各自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薄弱。本书稿主要研究吴语语法的历时演变,细致考察明清白话小说、戏曲的语法现象,充分利用传教士文献、契约文书等,并与其他方言、南方民族语言、海外华人社区方言等进行共时比较。与同类成果相比,本书稿有如下几点特点:(1)理论色彩浓厚:如类型学、语法化、认知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等理论。(2)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对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为因”等明代白话小说中使用的词语在《红楼梦》中已消失,进行了更正补充。(3)充分挖掘新事实:比如明清白话文献的一些拟声词,但音未明,本书进行了补充。
本书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通过档案研究和话语分析,考察了18世纪晚期以来精英发明的关于美国文明特性、地缘政治身份和国际角色的叙事如何塑造美国的自我理解和外交政策,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形成的新国家身份叙事作为一种帝国话语在冷战时期如何推动了“西方”的形成,激发了美国的对外干预,振奋了美国人的精神,并加快了冷战终结的进程。本书为外交史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维度,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战略形成过程的理解。
《吴语百年面貌与变化研究——以嘉兴吴语为例》是一部尝试运用文献搜集法、语言对比、统计等方法来描写吴语方言面貌及发展趋势的语言学专著。 本书在前人研究和本课题田野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将吴语分成近代、现代、当代、新世纪四个时期吴语,对其进行了描写分析,从而展示了吴语百年面貌与演变过程,为百年来吴语语音史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历史语言体系,对恢复重现一个世纪以来吴语地区的语言面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现代汉语中的准宾语一直是汉语学界的研究热点。准宾语与典型宾语在语法、语义、语用上存在差异,准宾语的形成原因和生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及物性理论关注小句的综合语法和语义特征。本书以及物性理论为指导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七类准宾语结构所在小句进行系统考察,发现汉语中的准宾语与典型宾语存在不同的语法、篇章功能表现, 述语 准宾语 结构与 述语 真宾语 结构、 状语 述语 结构及 述语 补语 结构所在小句在篇章功能上存在差异。本书立足于汉语,明确提出了判断及物性特征高低的形式标准。通过全面的及物性考察,发现与典型宾语结构所在小句相比,现代汉语中的准宾语结构所在小句有更强的及物性,是本不能出现在动词后的成分能直接出现在动词后充当准宾语的直接原因。通过对七类准宾语结构的及物性和篇章功能进行考察,本书阐明了
在 古今字 学术史考察中,宋元明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所以本论文基于全面收集到的五代、辽、宋、金、元、明时期的近10000条 古今字 训释材料来考察 古今字 研究在该时期的发展情况。论文主要有五个部份组成: 绪论部份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目标、方法与指导理论、相关问题的说明和 古今字 研究综述。 第一章主要是对宋元明时期 古今字 材料的分析。根据 古 或 今 术语提取该时期所有的材料,最后得到真正属于用字变化的可供我们研究的 古今字 材料。然后对这批材料进行了不同时期和不同载体的分布统计;最后,对该时期材料进行了整体分析。 第二章主要对五代、辽、宋、金、元、明各时期的 古今字 研究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把握该时期 古今字 的发展脉络。 第三章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宋元明
不同于传统的科研论文写作教程,《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第2版)》以期刊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剖析论文的写作重点和发表困惑,坦陈期刊出版的运作方式,揭示审稿的基本原则,感悟论文写作的重点,诠释期刊投稿的策略,帮助读者提高科研论文写作的层次,尽快达到论文写作的自由之境。《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第2版)》作为科研论文写作教材的辅助读物,适合于具有写作基础或投稿经历的读者,特别是对在论文发表道路上探索的人会有许多启发。对于期刊编辑也有的参考价值。
《蒋礼鸿全集:古汉语通论》是一部内容比较完整、充实而又自具剪裁结构的古代汉语著作。 《蒋礼鸿全集:古汉语通论》分二十章,宏观论述了古汉语知识中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特殊词义的解释、句子类型、词类活用、特殊词语、古今不同的语法、修辞学、目录学等专项内容。 《蒋礼鸿全集:古汉语通论》的特点有:1.以词汇为重点;2.在语法方面,不依照常规分词法、句法等作全面叙述,而是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法问题提出来,结合词法于句法之中加以论述;3.与一般通论教材不同,注意结合古代文学作品论述古代汉语;4.注意指示研究古代汉语的门径,揭示了“义存于声”“声近义通”等重要古代汉语原则;5.全书附录古今人所写有关材料二十篇,极具参考价值。
本書爲2019年8月23-25日在北京大學舉辦的 從中古到近代:寫本與跨文化研究 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共收録二十七篇高質量的論文,包括《再談敦煌寫卷P.2001號及相關問題》《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底野迦真方 寫本初探》《敦煌醫學卷子Дx00613 P.3287再考證》等。論文作者爲來自日本、德國、美國、加拿大、泰國和中國的專家學者。本書的出版有助於推動寫本研究全面而多維度的發展,爲進一步深化寫本學研究、逐步建構寫本學這門新的學科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回鹘文佛教文献中的汉语借词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材料依据、研究方法、国内外对此课题研究的动态,并对选题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这是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回鹘文与回鹘文佛教文献:主要讨论回鹘名称、回鹘文起源与历史、回鹘文字母及转写字母、回鹘文文献的历史分期、回鹘文佛教文献的分类与汉语借词材料选择的范围、回鹘文佛教文献数量等内容。这是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是关于回鹘佛教文献汉语借词的分布:主要有回鹘文献中的汉语借词的认定和汉语借词分布的材料范围(主要包括回鹘文的非大乘佛教文献、大乘佛教与论藏文献、疑伪佛经与密教文献、回鹘文佛教相关的世俗文书、回鹘文《玄奘传》以及其他回鹘文的佛教文
文字材料写作是政治机关干部的素质和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写好文字材料不是“寻章摘句老雕虫”的文字技巧,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事业追求。文字材料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大限度地学习新知识、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的过程,是艰苦细致的材料收集、归纳演绎、加工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作者开阔视野、创新思维、不断积累,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为帮助师、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学习写作知识,掌握写作技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组织力量编辑出版10卷本《政治机关常用文字材料写作丛书》。这套丛书以政治机关常用文字材料写作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和方法技巧为主要内容,在编著过程中,遵循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原则。
《现代西班牙语学生用书(1-2)自学辅导》为《现代西班牙语学生用书1》和《现代西班牙语学生用书2》配套自学辅导用书。内含课文译文及习题答案。本册供大学西班语专业一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使用,同时适用于社会西班牙语初学者。
计量语言学是以真实语料为基础,用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与发展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真实、动态”是计量语言学研究的三个主要特征。本书内容包括:对现代计量语言学基本定律与定律间协同关系的探索,采用语言定律来研究语体或文体的分类问题,采用复杂网络来对语言进行共时与历时的研究,采用计量语言学的方法研究语言规律背后的认知动因,认知约束与语言规律下的语言对比研究,语言能力发展的研究,等等。这些计量语言学研究实践说明,开展以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计量语言学研究,不但可以更地了解汉语的结构特征,而且也可以通过与其他语言的比较,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所具有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并有助于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国际化与语言研究的科学化。
为了便于第二阶段的比较研究,“丛书”在内容和体例上做了统一的规定,并制定了详细的内容大纲和体例规范。特别是语法方面,要求具有相对的系统性,既能显示方言语法的基本格局,又能突出方言语法的主要特点。当然,统一是相对的,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作者可以根据各地点方言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变通。比如,“方言的现代发展”要求写成一章,但如果觉得可写内容不多,难以成章,也可放在“导言”部分来叙述。全部书稿,哪怕是后记,要求风格统一,力求朴实,体现良好的学风和文品,反映湖北语言学者一贯坚持的崇实主张。
《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意在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各种理论整合成一个语言学框架,用来揭示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并建立一个评判这些故事的生态框架;同时把语言学和生态学框架付诸行动,用于分析源自生活不同领域的广泛语篇。本书的阅读对象包括语言学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以及各领域专家,还包括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者、企业中负责可持续发展的主管、环保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那些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识之士。
对比语言学旨在探讨两种语言差异,进而揭示语言的基本特征、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对比语言学十讲/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以讲座的形式,系统介绍了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分类、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发展态势等,涵盖语音对比研究、词汇对比研究、语法对比研究、篇章对比研究、语用对比研究、对比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对比研究与外语教学、对比研究与翻译,以及语言的共性、类型和对比研究等内容。书中通过示例分析论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为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该学科打下坚实基础。书中通过示例分析论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为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该学科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