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的艺术》记述了一位作家和一位编辑在近四十年的共事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它的目标受众是读者和作家,是那些关心写作、关心如何写作和提高写作的人。我们基本的前提,就是你有能力学会如何写得更好。 在坚持事实方面,我们毫不含糊。非虚构远不止于事实确凿,可是它的出发点,就是不要凭空捏造。如果事件发生在星期二,那么星期二就是它发生的时间,哪怕星期四会构成一个更有条理的故事,也不能因此改动时间。当然,这并不等于把事实和真相混为一谈。 我们同样相信故事和人物的力量。我们认为,小说的各种技巧从来都不是虚构作品的专利;除了企图以虚构冒充事实之外,对于非虚构作家而言,没有哪种讲故事的技巧是禁区。我们还认为,无论是故事、论证还是沉思,图书、随笔还是家书,每一样都要做到新颖而准确,能够表达出一种独
本书广泛援引大量尘封已久的民国新疆游记文献,从新疆游记的文本构成和作者身份,新疆形象的历史衍变、词汇等级、动力机制、文化记忆、建构模式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尽力还原了这一时期新疆的历史面貌,凸显了在动荡时局中民国知识分子边地书写的爱国丹心。彰显了现代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立言的文化自信和科学视野,又为今日认识和理解新疆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法语在英格兰的六百年史(1000 1600)》是一部语言教学史,同时也细致描述了公元1000年1600年间法语和英语的语言关系史。全书共七章,分五个阶段对法语在英格兰的使用状况做了论述。每个阶段均论述了法语在英格兰的地位、说法语的人群、法语的教学三个主题,围绕语言政策、语言与社会、语言教学方法等领域展开,同时涉及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思潮、媒介技术革新等影响因素。
《殡葬文书写作》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叙述殡葬文书写作的基础技能;第二部分按照逝者从临终到葬后祭祀完整的殡葬活动顺序,针对其中每一环节可能需要的殡葬文书写作服务依序编排,形成第二章至第九章;第三部分针对殡葬服务单位日常管理实务所涉及的文书工作需要,形成第十章至第十一章。本书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归类方法和编写方法,立足殡葬行业的文书写作技能需要,吸收殡葬行业实务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紧密贴合现代殡葬服务的发展动向,跟进传授新知识,使之更加符合一线服务单位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书适合职业院校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陵园服务与管理专业师生作为教学用书使用,也可供行业相关工作者查阅和参考。
暂无内容简介。。。。。。
作者在海外档案馆深入挖掘了一批未被历史学者使用过的关于马礼逊生平、词典编纂以及出版的原始文献,勾勒出词典作者的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背景过程及出版的历史。为了以古鉴今,本书解析了世界上第一部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词典的需求及相应的设计特征,结合汉字、汉语文化译义等方面的翻译实践,以具体个案来指导21世纪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的编纂。
《趣简中国话》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汉语言概览书。作者将自己二十多年来学习汉语的经验、收集到的各种生动有趣案例,甚至是自己闹过的笑话都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
纵观中国文学史,何时无诗,何时无江湖诗人?却只有南宋晚期江湖诗人的活动和创作最引人瞩目,被称为江湖诗派。此中原因,除了社会政治因素之外,商业文化的推动更为重要。本书主要从南宋临安书贾陈起的诗集刊刻活动入手,分析商业经营对江湖诗人活动、创作和诗集传播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详细考证陈起刊刻的江湖诗人小集在明清时期的流传,揭示宋刻本《南宋群贤小集》与江湖诗集的关系、四库本《江湖后集》的文献问题,为进一步整理和使用江湖诗提供参考。同时,对清人利用江湖诗伪造《两宋名贤小集》进行考辨,厘清若干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蒙学典籍的代表作,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以《三字经》古今、汉英翻译为基础,以汉字文化教育为目标,突出高频汉字的语音、书写以及语义认知,并借助相关文献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推进汉语教学字本位、语文并进和文化浸润,探索新时期汉语教学的创新之路。本教材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古代蒙学典籍的海外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的阶段成果,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学诗浅说》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旧体诗词的普及读物。由于著者对古典文学有极深的造诣和识见,对一部诗史了然于胸,本人又擅诗词,故无论谈诗的结构与形式、鉴赏与诵读,还是谈诗的发展与流派、写作途径与方法,都显得游刃有余,可谓既循循善诱,平易亲切,又要语不繁,切中肯綮,令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本书主要采用认知语言学和语法化的理论方法,从来源上把汉语名量词分为三类,即“名词来源的名量词”“动词来源的名量词”和“复杂来源的名量词”,通过对汉语名量词的语法化过程的个案研究,丰富并细化了汉语名量词的来源类型。同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名量词的“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的形成机制。从这一机制出发,认为所谓名词量词的“双向选择”机制,是名量词的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模式投射到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