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兴盛起来的,是国际社会为“在人的思想中构筑保卫和平的屏障”而确立的重要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直接推动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以及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实践。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形成的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展现出若干新使命、新命题和新动向。《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基于详实的文献资料,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形成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及系统梳理,对英国、美国、日本和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状况及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总结与比较研究,提出了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关建议,可为相关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目前关于该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系统论、方法论等领域,对创新发展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内容、目标、过程、模式等单个要素或方向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着眼破解当前以知识灌输为本位的生存型、同质化、资源配置型教育模式所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从协同论的理论视域出发,就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价值代领、参与主体、发展动力、实现过程、文化生态、保障体系、发展格局等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旨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理论体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型、人文化、资源整合型现代教育转变的创新发展之路。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在规模和层次上都有了的扩大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必须建立和完善其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在兼顾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限度地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效益,为其在国际化背景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本书分为“诗歌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戏剧教学”“议论文教学”“说明文教学”“新闻教学”“演讲类文本教学”八章,每章4—5篇文章,基本涵盖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所有文体。本书汇集了一众名师大家,有王家新、曹明海、孙绍振、吕效平、黄伟、魏本亚、董小玉等高校相关领域的学者,也有何郁、赵福楼、张玉新等知名教研员,还有陈友勤、程翔、张大文、王君、程少堂、范维胜等一线名师。他们从不同层面对某一具体文体展开讨论,如“小说教学”章,有孙绍振的《小说解读的理论基础: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李建军的《观察小说的两个角度:作者与伦理》等对文体特征的解读文章,也有程翔的《点在要害处,方能拨千斤——例谈小说教学》、张正耀的《立足语言教小说》等对具体教学的指导文章。
《全媒体传播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全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建设,全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影响,全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影响,全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交互过程的影响,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典型案例解析,结论及对策建议,等。
《创新背景下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及质量研究》内容简介: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创新”也意味着技术技能密集型的产业新定位。在这种定位下,为了使“人化”技能下的劳动者素质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借鉴学习先进国家的相关经验及做法就尤为重要。德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就业市场要求、产业结构结构优化的技术工人,推动了最基层上的企业行业创新实践。因此,在这新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审视,从质量角度挖掘其作为德国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德国制造的外在及内在原因,为我国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企业、行业的创新能力,早日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借鉴。
《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丛书(辑)》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丛书辑》中的一本。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具有丰富经验和理论研究能力的课程专家和教师编写,为专门论述基础教育阶段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著作,根据现阶段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情况,结合外的理论研究成果与调查资料,从课程开发的角度,对拓展性课程的理论、实施、评价方法及与国家课程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阐释,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适切的评价方法,为学校实施拓展性课程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范本,对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一直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重任,但是也存在着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脱离社会实践,已有科研成果无法产生应有的价值等现象,社会倒逼高校进行改革的情况日渐紧迫。高校如何走出象牙塔,主动服务社会,成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介绍近30多年来美国高校如何将学术研究发展为经济引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民生需要,使美国在全球保持了其强大的综合竞争实力。当前,我国提出要“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背景下,本书可谓“量身定做”,为高校主动服务社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宝贵的借鉴。
“求本筑基集——新时期政治教师的基本功”系列从备课、上课、作业与辅导、测量与评价以及教师综合素养五个角度,阐述新时期政治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上课篇”针对上课的具体环节,提供了课堂导入、情境设置、问题设计、课堂讨论、课堂小结等的具体方案,另外,结合政治课的课程特点,讲解了如何发挥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图画运用的趣味性、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让教师不再害怕写作:八种常见教育文化撰写“地图”》在诞生之前,是一门教师培训课程,配合课程的实施,我们自编了一套“学习材料”,里面收录了大量普通教师撰写的各类作品,有的就来自受训教师身边的同事,或以往的历届学员。这些贴近教师生活的“接地气”的作品,有效地降低了这类教师的畏惧感,尤其是主讲教师“以文会友”的几篇温情文章,从开场就起到了触发、燃情的作用,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感到来自写作的魅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以及精神对话,这种“广谱”性的怕,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在中国,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本书作者顾明远先生结合长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中国教育的诸基本层面出发,结合近五年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向读者介绍了中国教育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关系。对近期高考改革、大中学校衔接、教师资格认定等等突出的教育变革与引发的问题也一一进行了探讨。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向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和指挥作用。本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以教育智库的视角,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极具影响力的40项重大教育决策,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这些重大教育决策进行全景展现、经验总结和规律提炼。本书有助于从理论、实践和决策层面深化对中国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参考。
本书围绕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与实践这个主题展开,从对教育资源共享支撑环境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分析入手,探讨了有效支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范畴,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传输配送机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综述了优质STEM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建构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质量的评估模型,并基于此评估模型开发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质量的评估系统,进而呈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资源共享的现状和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