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关于“教育家”的话题历久弥新,因为教育家永远是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教育者自我完善的隐性目标。本世纪以来关于“教育家”的热议,近来似已出现“高原现象”。为使这一思考与讨论进入新的境界,《众论教育家》精选若干专题著述献给读者,相信它能成为新的思想之火,点燃“教育家”这轮高悬于我们头顶上方的太阳,照亮教育大地上的探索之路。
《为师之道》是作者亚瑟·本森在伊顿公学担任校长时期的作品,也是为师多年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的总结。正如他自己在开篇中提起:“这本书算不上教育科学专著,只是我任教期间的些许体验和感悟而已。若是为师多年却不思总结得失,实为憾事。对各种观感品评一番总归有所裨益。书中文字虽然都是个人私见, 达不到科学或哲学经典的高度,但是有些教师或许能感兴趣,那些尚未从教却渴望为人之师的朋友们也会从中受益。”本森先生虽然成书的观点很谦虚,但论述的话题却是当时乃至今天为人师的一些经典论断,比如教师自我的修养、职业素养的培训、日常的教学活动的安排、纪律的养成等都做了详细论述,是值得推广的经典教育作品。
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大学档案馆、集美档案馆、陈嘉庚纪念馆等馆藏图片,各类出版图书,以及私人收藏的老照片中收集与集美文化历史相关的图片,通过大量的人物、文物、以及史料的图像,介绍集美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充分展现闽南的独特习俗与集美的秀丽风景。
本书是黄浦区教育学院幼教教研员肖燕萍所作,凝结了肖老师三十多年教学、研究的宝贵经验,内容涉及幼儿园管理、教学活动开展、幼儿园科研及家长工作等,尤其是对幼儿语言教育提出了独到、精辟的见解,对于幼儿园一线教师、幼教教研员、幼儿教育科研工作者等均颇具价值。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为“课题研究篇”,收录了肖燕萍老师6个重要的课题研究成果及3篇发表的论文,从理论高度诠释了幼教工作的重要价值,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建议;第二部分为“教学实践篇”,包含6个肖老师亲身实践的教学活动案例及11个经典教学活动的分析、点评,提供了实践层面的专业指导;第三部分为“专题讲座”篇,内含9篇文稿,这是肖燕萍老师多年来各地讲座的精华,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绘本教学”“教学评价”“园本教研”等幼教工作中的重点、难
本书为陶行知教育小故事合集,由三十多个小故事和故事点评组成,着力反映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理念,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敢探为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大爱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求真精神,也反映了成都各中小学校校长(园长)学陶师陶的新发展与新成就。好故事寓有大道理,不仅能够打动人、说服人,还能启示人和引导人。本书集实用性、宣传性、资料性、教育性为一体,有助益家校教育、学生提升自我。
本书从培生集团引进出版发行。本书是教育和心理学测试领域的一部经典概论性著作,已更新至当前的第八版。它为此领域当前的和未来的专业人员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广泛信息,以便提高其智慧地使用教育和心理测试信息的技能。本版融合既适用于教育测试,又适用于心理测试的标准测试理念,继续以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的方式探讨测试中的核心问题。另外,为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测试信息使用者,本书描述了测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阐释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教贵有新道无穷:冯恩洪50年从教生涯实录》主要讲述我国教育界素有“南冯北魏”(南有冯恩洪,北有魏书生)之称的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从教50年的教学及管理的生涯感悟。全书采取图文并茂的模式,案例丰富生动,理论阐释深刻。书中主要内容包括:班主任时期德育工作总结,校长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发现并发挥学生潜能的感悟,为何创立当代好课堂,当代好课堂宗旨及办学目标,后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支撑中国自主高科技发展的教育之路。 《教贵有新道无穷:冯恩洪50年从教生涯实录》适合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参考阅读。
本书围绕当前在美国备受质疑和争议的前沿性话题“高校是否应该承担本科学生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教育”展开讨论,汇集了美国德育教育方面的专业学者。学者们就“为什么要开展德育教育”、“如何开展德育教育”,以及“怎样开展德育教育”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不乏思想的碰撞与交锋。诸如,有的学者认为,在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将背离高校的根本性使命——知识传授;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不进行道德教育,高校只能获得一批有知识而没有道德文化的“野蛮人”;有学者认为,强力推动道德教育,则有可能消除掉文化多元主义;有学者认为,鼓吹道德教育,可能会使得学生丧失思想的独立性;亦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在高校中的道德教育存在重视元伦理学,而轻视伦理实践的倾向;等等。本书以开放的方式、包容的态度,整理出美国当代大学在道德教育中所面
“鲑去来”的涵义:利用鲑鱼的溯河洄游习性的象征意义(在淡水江河上游的溪河中产卵,并在淡水中生活2-3年,然后下海,在海中生活数年,直到性成熟时再逆流而上飞越瀑布和堰坝回到原出生地产卵),突显作者赴美留学的奋斗意志和在美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本书以自传体的形式,回顾2003—2012年作者在出国考试、工作经验准备阶段以及出国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夏威夷、纽约、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等地留学、生活、工作(半工半读)经历,以一连串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的真实故事介绍了21 世纪初的美国留学生活。本书呈现了留学生活中的艰辛和奋斗历史,处处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正能量,堪称“70后”一代留学者的历史剪影。 在叙述自身经历的过程中,作者在书中也加入一些思想随笔性质的文字段落,多数是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考,比如对比反思中美文
徜徉在追求教育本真的路上,追昔抚今,从孔孟老庄到夸美纽斯、卢梭,从杜威到陶行知,再到当代有名教育家顾明远,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条路——愈自然愈自在、愈简约愈本真,尊重自然禀赋、遵循发展规律,教育本应如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返璞而归真,坚守质朴、本色、宁静,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顺着自然慢慢走。 什么是教育?不好说清楚——照本宣科,心有不甘;要想有独到见解,谈何容易。那就大而化之——一枝一叶总关情,无时无刻不教育。世界原本很简单,教育原本很自然,我们应该洗尽铅华,觅得一种从容。
本书是部系统研究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著作,对20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背景和起始时间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历程并揭示了其特征。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证了德国教育学各分支学科的引进情况,对赫尔巴特学派、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现象学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布雷岑卡元教育学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德国教育学在中国传播所产生的影响。中国教育学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形成的,受到西方不同国家教育理论的影响。而德国教育学具有不少原创性理论,在世界范围有着相当的影响。本书从整体上对德国教育学的传播进行了系统考察,挖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自1948年问世以来,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重版多次。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教育的本质》是一本读了马上可以用、读到的人都觉得相见恨晚的好书,全国知名校长、“牛爸”陈钱林把自己执教30多年,做校长近20年,以及如何培养“牛娃”的经验、理念总结梳理成体系,分享给教师与父母。 在陈校长看来,东方教育重学科基础,西方教育重素养基础,而他的探索,则兼顾“学科”与“儿童”。以他培养的龙凤胎“牛娃”为例,他们在东方教育模式下是的,在西方教育评价体系中同样是的。他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的探索,对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中国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堪称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典范。 陈钱林既是校长,又是家长,这一独特身份,使他讲述的关于“教育的本质”的思想与理念,无论对教师,还是对父母,都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相应地,《教育的本质》这本书既是教师的进阶宝典,又是父母提高自我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