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一本读了马上可以用、读到的人都觉得相见恨晚的好书,全国知名校长、“牛爸”陈钱林把自己执教30多年,做校长近20年,以及如何培养“牛娃”的经验、理念总结梳理成体系,分享给教师与父母。 在陈校长看来,东方教育重学科基础,西方教育重素养基础,而他的探索,则兼顾“学科”与“儿童”。以他培养的龙凤胎“牛娃”为例,他们在东方教育模式下是的,在西方教育评价体系中同样是的。他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的探索,对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中国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堪称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典范。 陈钱林既是校长,又是家长,这一独特身份,使他讲述的关于“教育的本质”的思想与理念,无论对教师,还是对父母,都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相应地,《教育的本质》这本书既是教师的进阶宝典,又是父母提高自我修
改革开放40年来,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从很初的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由国家统制,到不同学校学生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选择;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选择主要体现在课程观、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组织传递、课程知识分配以及课程管理制度等五方面的变化上。正是这五方面的发展变化彰显了从中国中小学课程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的时代主题。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从班主任的工作对象、角色定位、职业素养、发展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对班主任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论述;从了解研究学生、组织培养班集体、抓好课堂管理、进行个别教育、开展班级活动、建设班级文化和形成教育合力等方面,对班级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不仅吸收了外研究的新成果,拓展了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的研究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而且借鉴了来自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线的生动事例,理论观点的阐释以鲜活经验为支撑,凸显价值取向的实践性。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可作为教师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增强素养的参考用书。
本书由格致中学校友会主编,记录了1949-2019年间,上海市格致中学的发展历程,以及重大事件,是上海教育史的重要史料。
《行业学院模式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的基本概念着手,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的内涵、特点、要求、发展轨迹,以及国内外产教融合开展情况,从而构筑起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基本理论。二是通过个案,深度剖析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情况,从产教融合的理念、产教融合的模式以及产教融合途径三个层面分析专业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三是总结国内外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行业学院模式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研究》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分析产教融合的理论起源和发展,结合国内外关于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相关研究,探讨我国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织部分成员高校开展的一项研究成果。成果涵盖了学理研究、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实践探究等领域,汇聚了高职院校党的建设、德育体系构建、工作队伍建设、培养路径拓展等内容。立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展现了新形势下对相关前沿问题的研究面貌,同时着重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探索,以 立德树人 为*终旨归,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放纵、过度严厉、羞辱惩罚,都会带给孩子沉重的挫败感,一次次剥夺了孩子体验自身克服困难能力的机会。《教师:挑战》是德 斯儿童教育心理学经典著作。如今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通过外部力量向孩子施压已然失效,我们必须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教师若想有效且正确地引导孩子,就要熟悉心理学常识,深入地了解孩子成长经历、家庭地位等生活方式,采用正面的方式,给予孩子自信和勇气,引导孩子做出积极、有建设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