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读过很多书,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小说当属《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这些书毛泽东反复地读,细细地品味,从中看出了故事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以及世态炎凉,对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独到的分析,看透了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哲理,并将这些哲理结合实际,运用于战争、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毛泽东与中国古典小说》盛巽昌编著。
本书是2022年度“北京文艺论坛”所收录的论文集,重点表达各位学者、专家对文学创作、艺术表达等领域的看法,以及他们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书中文章的作者多为一线从业人员,以及各高校从事文艺研究的学者、教授,在各自的领域内深耕多年,并已发表著作,所著文章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乐、美术、书画、舞蹈等不同方面的研究。每篇文章都有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中可窥见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状况,一些作者还提出了中国文艺界未来的发展方向。
苏轼文学创作成就极高,文诗词俱为一代大家。散文为后人所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文坚持了欧阳修文平易之路,而更为畅达自由;文体多样,风格各异。政论文如《策略》、《策别》、《策断》等滔滔雄辩,气势逼人,继承发展了《战国策》、《孟子》及贾谊、陆贽的传统。抒情小品如书札游记等,笔致灵活,情感真率,生动传达日常生活情趣与感触,描写、叙述、议论、抒情错杂,充满诗情画意。
《励耘学刊(总2辑)(2010年)》主要内容简介:浅论刘勰文体分类学的思想渊源与论述体例、发生着的历史与演进中的形象——对辛亥从军女性吴淑卿的历史与文学考察、殷墦编撰《荆杨挺秀集》之考辨、《永乐大典》所收张九龄佚文考、说书体制对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从石派书到《三侠五义》狸猫换太子故事等。
鉴于电视节庆仪式研究在中国电视学术史上的不完备状态,本书以“电视节庆”为研究对象,以“建构主义”与“仪式传播”为研究视角,以“社会认同”为研究目标,结合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语境,运用仪式研究、政治传播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理论,深入研究电视节庆的话语生产、仪式化传播与大众认同问题。首先、文章进行了电视仪式传播的思想史梳理,科学界定了电视节庆、仪式传播与文化认同的内在关系。其次、关注特定历史时期的电视节庆出场及其中国化经验,本文以1958年以来具体的电视节庆文本为依托,更着眼于80年代以来的主要电视节庆,分析电视节庆传播的组织模式与仪式形式。再次,从学理层面分析电视节庆仪式的工作原理、功能与作用机制,包括仪式情感在无意识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复次、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研究电视节庆仪式传播的
《夜莺复调》汇集了2009—2020年这十二年间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学事件,包括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红楼梦》热、先锋文学、新“小说革命”、韩寒现象等,通过口述历史般的文学对谈,就史诗性、神话传统、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科幻写作、都市文学等文学母题与思潮进行了富有样本意义的专题探讨。作为思考者、提问者、对话者,傅小平进入一个个文学现场,与白先勇、哈金、梁鸿、徐则臣、于坚、张清华、邓晓芒、苏炜等作家、评论家、文化学者对话,形成不同看法的交锋、不同声部的和声,在思想的交织碰撞中探寻当代文学的意义,集结成一部兼具文学性、思想性与文学史价值的对话录。
本书以当代四川作家的边地书写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学视野下考察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剖析边地在接受现代文明时的犹疑彷徨。本书聚焦“传统依恋”与“现代性焦虑”之间的纠缠现象,通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边地文化现象管窥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本书中的清初指顺治元年(1644)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这段时间小说创作繁荣并独具特征,小说刊刻近两百部,是现存明代小说数量的总和;小说形式也多种多样,白话、文言小说都很兴盛。本书综述清初小说的创作概况和文化生态,并以清初小说创作中的故国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家代表丁耀亢、陈忱、李渔、烟水散人及小说流派代表才子佳人小说、时事小说的个案分析,点面结合来探究清初小说创作以及易代之际的士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