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经》的历代研究上,出现了许多纷繁复杂、难辨其详的解释,也存在看许多脱离文本的误读。该书针对这一现象,在文献研究的背景下,从历史的、文化的、思维的角度对“误读”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并对文本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具有的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
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贵,也最不易得。学问文章亦复如是,见知于当代,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统的密码,由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接收群体中谁能成为当时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参与其中的个体生命角色固茫然若无所知,历史也无法预设。不只是知识和学养的问题,对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尤其重要,甚至还需要“有缘”。 红学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因此小说《红楼梦》自然是红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否则红学的“红”字就落空了。研究曹雪芹,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刻、更丰富地理解《红楼梦》。
《世界侦探小说发展史话:西方卷》在绪论部分概述了侦探小说的特点、基本格式及西方侦探小说中的诸多潜规则。中国以前研究侦探小说的著作甚多,侦探小说多作为一类社会文学,从社会性及人文角度去研究,但纵观西方侦探小说的发展,西方侦探小说不仅是一种社会文学,而且是一种“文学游戏”,以“设谜一解谜”的游戏互动满足文学的娱乐性。虽经“硬汉派”侦探小说改革,其游戏性有所消解,但根植于逻辑推理的猜谜趣味仍是当今侦探小说的价值核心,并被中国、日本等继承发展。《世界侦探小说发展史话:西方卷》尝试从游戏性角度论述侦探小说的基础理论,梳理侦探小说的发展规律,绘制侦探小说的发展脉络。
《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成果,为8卷系列学术专著。该著作在外国文学经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语国的经典生成,强调社会语境、文化传统、审美与伦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据;在经典传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译入语国的经典再生成,尤其在关注翻译传播和跨媒介传播,认为文学经典正是从不断的翻译和影视改编等跨媒介传播过程中获得再生,获得流传。 本书是这套书的现代卷。
本书稿从宋代城市与媒介革命这一新视角,多方面研究了伴随着宋代城市文化繁荣与宋代媒介革命对于宋代文学变革及新的文学特质的形成的影响。书稿分上下两编,上编探讨了媒介革命影响下宋代文学的发展与转型,宋代发生的印刷媒介革命,改变了整个宋代文学生态环境,对于宋代文学的变革与创新,乃至南宋文学新特质的形成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下编基于城市文化繁荣中宋代文学的新变与拓展,探讨了宋代新型文学生产与城市文学的繁荣之间密切关系,揭示了新的城市文学又如何建构、丰富,并具体展示新的城市文化风貌。
本书力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序跋这一视野中, 进行序跋作品与著作之间的关系考察、序跋作者与著书者之间的关系考察, 比照相关的文学史、文学批评等文本, 全面深入地了解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序跋的本质, 挖掘其魅力, 考察作家序跋写作实绩。从而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阐释, 审视作家的思想特质、审美追求与彼此之间的看法。
在本书中通过西夏的旁征博引和精辟的赏析、精彩解读,短短几个段落即以深刻的文化洞察力,为我们进入这些经典科幻电影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扇大门,可以说胜过观影百遍;出身剪辑师和电影创作者的背景,使西夏敏锐地捕捉到影片中的隐秘细节,而那正是这些电影令人难忘、历久弥新的秘密所在。
本书以植物多样性为背景,采用诗文的手段来“俯察品类之盛”,关注生物多样性,是跨学科的考察与研究。本书分为“锄禾日当午”“走进自然”和“古诗文中的生物多样性”三个部分。“锄禾日当午”,主要是一些有关生物多样性的随笔;“走进自然”,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感述;“古诗文中的生物多样性”,则是发表于《新民晚报?国学论谭》的关于古典诗文中生物多样性的文章。本书的大多数文章已在报刊公开发表,文笔顺畅、内容风趣,可作为认知大自然、了解古典诗词和现代文写作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