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20世纪心理学通览》之一,它以20世纪心理学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派、一家、一人、一说为原则,涉及到的流派有元素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策动学说、格式塔原理、精神分析、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等。从每派或家系中选出一位创始人或代表人物的学说,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学说对20世纪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它们自身的地位和成就。本书理论丰富,观点别具一格,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人的能力》分两部,每部又可一分为二。部讲理论,以批判旧说开道(第二-五章),以建树新说殿后(第六-九章);第二部摆正据,先捍卫已说(第十-二十章),再扫荡他题(二十一-二十三章)。全书的主力在第六-二十章,扎扎实实。附录则系统展示其方法,堂堂正正。 《人的能力》是一部基于数学推导和经验研究的科学著作,前者的逻辑和后者
本书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动漫特色专业的系列教材。作者把心理学及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理论体系,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原理指导思考、研究和艺术实践。
人是心理学的主题,又是它的对象。“人是什么”是一个古老而被心理学界逐渐淡化的问题。本书以人为研究主题。以现代心理学的三种基本“范式”即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研究对象,以道德哲学为全新的视角,考察并揭示了现代心理学三种基本“范式”提出的人的形象的道德不完善处,进而提出了植根于人性的人的理想形象——完善的人类形象应该是人的道德形象,它体现了一种不断完善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境界就是内含着“天人合一”精神的“至善”。本书适合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本书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动漫特色专业的系列教材。作者把心理学及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理论体系,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原理指导思考、研究和艺术实践。
《嫉羡与感恩》一书收录了梅兰妮·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去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在1963年她去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这些是克莱茵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著述的高峰。 克莱茵在本书介绍了新的观点:嫉羡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在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羡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嫉羡,但是,克莱茵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嫉羡与感恩》一书收录了梅兰妮·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去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在1963年她去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这些是克莱茵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著述的高峰。 克莱茵在本书介绍了新的观点:嫉羡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在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羡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嫉羡,但是,克莱茵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理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全书共20章。首章为“绪论”,讨论了理论心理学的几个问题,即它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发展历史与重要意义,以便读者对理论心理学有一个轮廓式的了解。末章系“结论”,就西方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回顾、了解与展望,以便读者对心理学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线索。中间18章:从主要倾向看,前九章讨论的是基本理论问题,即心理论、意识论、无意识论、行为论、潜能论、学习论、创造论、心理发展论与方法论等;后九章探索的是实际理论问题,即心理过程论、思维论、感情论、心理状态论、个性论、智能论、性格论、非智力因素论与心理素质论等。在这些篇章中,一般都讨论了各心理现象的基本性质、主要理论与重要规律。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前所未见的“僵尸脑科学”,对人类心理和脑神经活动的一次生动了解,这里也有关于僵尸行为的一切答案:意识是怎么回事(僵尸为什么看起来像是在梦游);运动是怎么发起和控制的(僵尸为什么动作迟缓笨拙);情绪和欲望从何而来(僵尸为什么永远都在攻击和捕食);人的社交活动的神经原理(僵尸社群为什么从来没有矛盾,一致对外);人是靠什么来听和看这个世界(以及僵尸又是怎么做的);自我(被僵尸咬了之后,我还是我吗?)……以及更多的脑神经学科普(以僵尸为题材来分析)。
药物滥用是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作为一位的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康复的成瘾者,格里塞尔以感同身受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这场灾难的科学本质。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大脑的危险控制,重点阐释了滥用药物会给大脑和行为造成怎样的变化,还为对抗眼下泛滥的成瘾问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见解。 本书以其生动、坦诚、清晰晓畅的文风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是一部的科普佳作。
本书基于涌现实体和复杂动态系统的立场,对成瘾模式、成瘾相关影响因素、成瘾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深入的理论阐释和实证调查,尝试构建一个不同于还原论的解释框架。研究从反思成瘾的流行观念着手,剖析惯用成瘾观念的认知偏差和认知误区;对当下主导话语权的疾病模型诸理论进行了溯源与整理,分析成瘾诊断和脱瘾治疗的行为(物质)依赖模式,及其科学证据可能面临的质疑与困难;结合现象学分析,探讨与成瘾治疗相关的临床伦理议题。
本书全面阐述了心理测验的历史、原理和应用,是业界公认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一本被广泛采用的教材。本书是其2007年第5版的足本影印。?本书的目标是教给学习者有关心理测验的特点、目标以及广泛的影响。书中除了阐述传统领域,还纳入了神经心理测评和老年测评、测验的误用及滥用、对学习不良的测评、特殊背景下的测验、种族智商差异、成就测验中的作弊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对的被广泛应用的一些测验进行了描述和评论,考察了测验过程的微妙差别,对测验智慧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将特殊领域科学研究主题的成果和测验工具的发展与应用巧妙而有机地结合。本书可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同时,由于其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因此,它也适于政府、企事业、医疗、司法等各行各业相关专业人
本书作者认为人性应被确立为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人性的本质特征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的心理特性,主要表现为小我,大我和超我三种形态。遵循逻辑与诠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相比较,本书以对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和荀子等人思想的系统分析为例,讨论了先秦儒家人性心理学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结构、人性衍进的过程及其心理学机制,关于人性能达的最终境界的认识。本书也对先秦儒家人性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于建立本土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并在附录中提出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理论体系(范畴系统)的初步构想。
在《孤独症大脑:对孤独症谱系的思考》一书中,天宝介绍了孤独症领域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全新研究成果,以及对她的大脑扫描结果的分析,连接起大脑科学研究和谱系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她带领我们去会见这个领域的科学家和孤独症患者,探索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天宝也着重强调了长期以来被忽略的感知觉问题,以及如何抛开泛泛的诊断标签,着眼于特定的孤独症特征进行疗育。激励人心的是,她认为在教育孤独症谱系儿童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他们的缺陷,还要利用科学成果去发现他们长期被忽略的优势,用新的眼光开发出他们为社会做出独特贡献的能力。 从就业于硅谷的阿斯伯格成年人到无口语的严重孤独症儿童,天宝深刻了解“谱系”这个词代表的真正含义。这本书来自这个领域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声音,值得每一位关注孤独症谱系的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