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广受读者青睐的人格心理学经典畅销教材。 它围绕精神分析流派、新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这六大人格理论流派,进行了全面、系统、精辟的介绍与评价,并梳理了支持各流派观点的大量实证研究项目。 本书行文流畅、通俗易懂,穿插了众多著名理论家的生平故事与摘自新闻报道的有趣议题,强调运用人格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提供了13个经典的人格测验。 阅读本书,读者不但能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与前沿研究,更将深入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
过低的自我评价 与 过高的自我期待 是现代人主要的焦虑来源,也是完美主义的本质。 自我评价与自我期待是紧密相连的。倘若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从事一件不擅长的事,就会把期待降低一点;假使发现自己做起来得心应手,就会把期待拉高一些。将两者紧紧地绑在一起的,就是所谓的 现实感 。但如果基于某种原因,两者中任何一方出了问题,那便会引发焦虑。两者脱钩的程度越大,差距越远,焦虑也就越强烈,一个人就会用各种方式控制焦虑,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完美主义行为 僵化思考、过度努力、无法放松、不断逃避问题、讨好别人、犹豫不决、急切转换跑道、批评他人做法 过高的自我期待背后往往隐藏着某些恐惧,比如失败、害怕被人追赶上、怀疑眼前的成就只是在自我欺骗等等。这通常是个体在成长阶段,经历过 有条件的爱 ,即接受者必须达成给予
作者认为 九型人格与领导 作者我在斯坦福商学院*经典的一门课,也是作者*喜欢的一门课。 《九型人格》是作者整晚没有睡,一口气读完的。 此后一侕城,作者好奇地观察身边的人,判断他们属于哪个类型,并且时常重新翻开《九型人格》,对位研究某一类型。作者每每为新的发现欣喜:原来对方完全不同的做法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理念! 商业运营无时无刻不和人打交道,必须了解对方的心态、性格,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买卖才能成功。 九型人格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它按照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将人分为九种: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观察者。怀疑者、享乐主义者、调停者。 九型人格*卓越之处在于能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隐秘之处,发现人的*真实、*根本的需求和渴望。九型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认识自己的路上。你,了解自己吗? 《九型人格》是一本获得千千万万人认可的人格心理经典读物,由国际九型人格研究会的联合创始人撰写,启迪读者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和洞悉他人。书中不仅关注人们的表面行为,在介绍每一种类型的人格特征之外,还深入探讨性格的动态发展,全面地解释同一类型人在不同状态下的性格差异,以及他们人格转变的原因和人性本质:一面照进内心,帮助我们挖掘自己的行为动机、欲望、恐惧与防御机制,找到前行方向,另一面照向他人,帮助我们看清他人行为选择的本原与内因,从而令彼此了解与共情真正成为可能。 《九型人格》的研究成果启发了很多被内心迷雾或人际关系困住的人,被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纳入心理学和人格分析教学,被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列为管理培训内容,被《福布斯》、
倦怠是一种精疲力竭、愤世嫉俗和自我效能感丧失的状态。倦怠的早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主要聚焦于研究个体在工作中体验到的情绪耗竭、动机丧失、身体疲惫等一系列的负性症状,也就是工作倦怠或职业倦怠。工业革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是造成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因为劳动者成为了一个个位置、功能不同的模块或者零部件,在被赋予了工具理性的同时却泯灭了很多的人性与自由精神。 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倦怠并不仅仅与工作有关,同样会发生在能够给予人们价值和意义感的所有领域中,如婚姻倦怠、学业倦怠、养育倦怠、社交媒体倦怠,等等。 有倦怠感的人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这是抑郁症的两个主要症状。严重的工作倦怠会导致个人与客户、顾客、同事甚至终与家人分离,并由此产生孤立感。人处于倦怠状态,易于患上
你是否曾在喝醉或压力大时,变了一个样?原本开朗外向,黄汤下肚后却崩溃大哭?原本是别人眼中的乖宝宝,开会却突然大吼大叫? 由于这些状况与人设落差太大,大家多半会说 你只是喝醉了 、 最近压力太大 。 但,如果我说,这些不寻常或失控的状态都是真正的你,你相信吗? MBTI国际认证讲师雪力想告诉你: 每个人心中都有16个房间,符合的人格类型,只是你喜欢的房间,不代表你永远只能待在那里。 找到并接受自我压抑的那一面,让自己变得完整,才不会被完美的假象压垮。
目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19世纪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对神经症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开端的大理论,发展到21世纪对更加具体的人格维度的探索。同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也从对情绪障碍患者的个案研究,转向了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对更加广泛人群的研究。 本书主要特色 从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毕生发展、基因、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角度展示了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以及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 每一个理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介绍,分别聚焦一个人格理论家的生平、理论、评价和反思。 在 研究集锦 栏目中对许多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了重要的观点,有利于读者对众多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化和比较分析。 增加了大量关于子女教养、性别、民族与文化影响人格发展、考试成绩以及更为广泛的人性概念的材料。 探讨了人格的一些具
我们都知道,渴望获得别人的喜爱、认可和接纳是什么感受。这种感受是我们身为人的一部分。想要支持他人、帮助他人满足需求,这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此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需求。这让他们苦恼不已。 他们,就是讨好型人格者。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艾玛几乎每天都与讨好型人格者打交道,她深知这群人的焦虑与压力 无法讨好所有人,同时又无法允许自己取悦自己。 本书中,艾玛基于十几年来的临床经验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 讨好型人格 ,总结出了四种类型的讨好者:典型讨好者、影子式讨好者、安抚式讨好者、阻断式讨好者。对孩子、父母、朋友、恋人、职场等讨好行为 多发区 多发人群 ,结合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人物心理、讨好行为的根源,并以一种类似于做心理治疗一样的私密对话的方式提供建议,帮助你更全
这是一本不依靠意志力的习惯养成指南。 实现重大变革的最佳方式,是在时间的长河中重复执行许多小的行动 将某项技能提升1%,每天花1%的时间学习或提高某种能力,将某种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提升1% 一次改变1%,一次进步1%,每一天的小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蝴蝶效应。 《1%法则》提供了一种改变人生的创新方法,通过逐步、逐次的1%,将小阻力行动融入生活,将重要的行为转化为易于重复的动作,从而引发一种良性的习惯循环,并以新的、良好的习惯替代坏习惯。 生活是一场长跑而非100米跨栏赛,以1%法则的心态,不依赖意志力、不内耗、不焦虑,设定信号、简化行为、提高动机,一点儿小改变、一个好习惯,将会产生复利效应,如滚雪球般,为你带来丰硕的人生成果。
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中又称为 迎合型人格 。心理学家Sherry Pagoto博士指出,讨好型人格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人格障碍。讨好型人物,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绝, 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本书通过梳理 讨好型人格 的各种表现,分析 讨好型人格 的内在逻辑,让此类读者认识到自己行为方式中的限制性思维,从而摆脱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模式。
如果你在亲密关系中备感受挫,那么一定要及时意识到:不是你不好,而是TA太自恋。有这类人格障碍的人,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而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了 供给 来源。没有这些供给,自恋障碍机制就无法运作。TA们利用 供给 激发自己的积极情绪状态,从而将内心深层的不安全感转化成短期内的心理安全。 阅读这本书不需要去费劲参悟心理学理论和大道理,在作者娓娓道来的故事和案例中,或许你的心底就已经有了答案。
为什么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是美丽的、可爱的、有价值的,有时候突然又觉得自己丑陋不堪、糟糕至极、不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竟如此低价值? 为什么我在绝大多数时间,我只能展现 积极进取 坚强隐忍 的自己,内心的负面脆弱的感受和情绪是不允许存在的,我竟如此割裂? 为什么我努力按照别人给出的框架和轨道去活,奉父母之命成婚生子考公.....最终活成了别人的样子,而我慢慢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我为什么而活,我竟如此空洞虚无? ...... 当我们谈自我成长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人格的成长。 在人格发展起点上,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是碎片化的,它们之间的冲突需要逐步解决,以达到三者关系的平衡与完整。这种平衡与完整,意味着一个人需要解决内在的大量冲突和纠结,同时,有能力相对较好地共情和理解他人。 而且,人格的
内容简介: 《树木 人格投射测试(第4版)》是一本跨文化心理咨询技术理论原创作品。作者吉沅洪教授,是拥有中国本土文化背景和日本心理学受训背景的跨文化心理治疗专家。全书以通俗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系统地介绍用树木投射法进行人格测试的理论基础、最新研究进展、具体测试和治疗方法,并侧重于测试材料、提示语、测试系统的解释等测试的具体实施技法的介绍,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大量图示,让读者详细地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同时,本书以三分之一的篇幅,收录了依托 树木 人格测验 在中日所做的应用研究,有的是从理论角度的思索,有些则是应用场景的开发,还有些是做的跨文化下的差异比较。 本书适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从业人员及研究者、学生,对跨文化心理研究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也适合于对心理学感兴
你是I人吗? 你曾有过 要是变得外向就好了 的念头吗? 属于内倾型人格的我们真的就 社恐 、无趣、没有职场优势,需要改变吗? 作为E人,又该如何更好地与I人相处呢? I型人格 的 I 指的是 introverted 内倾型人格;而 E型人格 的 E 指的是 extroverted 外倾型人格。这种说法来自于荣格MBTI十六型人格,而I和E是十六型人格中的第一种维度。据统计,日常生活中具有内倾型人格特质的人占人口的30%-50%。I人并非社会的极少数,与E人一样,他们无处不在。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I人觉得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很难被他人理解与认同。 身为一名典型I人,作者在本书中结合人格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带领我们走进内倾型人格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为什么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误解内倾型人格特质?I人们又该怎样正视自身的人格特质,看到自己的优点?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可被诊断的精神疾病。BPD患者主要以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自我意象和明显的冲动性为特征,他们在面对情感问题时,很容易爆发愤怒的情绪或不加思考地采取行动,甚至试图自伤、自杀。 本书作者从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心理学根源与生物遗传根源入手,阐述了边缘人所具有的特征,如紊乱自我身份认同、难以控制的情绪、显著的分离焦虑及冲突的亲密关系等,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及其家属给出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本书不仅是一本提高公众对这种令人痛苦的精神障碍的认识的书,也是相关患者及家人的手册。
人类应当研究的对象正是人类自身。 认识自己和他人能让我们幸福。 在生命旅途中,很多人会在不觉间犹如置身于无人看守的牢笼,因内心的恐惧、冲突、冲动和混乱而成为自己的囚徒。没人禁闭我们,也没人阻止我们打开牢笼,但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去寻找钥匙,如何拥抱陌生的自由。 九型人格能帮助每一个人了解自己的独特人格面貌、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获得自由的方法是什么,能帮助我们看清内心的峭壁、荒漠、流沙在哪里,绿洲、森林和生命的源泉又在哪里。 作为风靡数十年的人格分析理论和工具,唐 理查德 里索和拉斯 赫德森的代表作《九型人格》已被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纳入课程内容,并广泛应用于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培训中。继《九型人格》之后,作者在本书中详尽介绍了9种人格类型的独特结构与发展层级,细致分析了可能出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习惯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建立在让他人满意的基础上。他们的脑海里,总有这样一群声音: 我这样说,他不会多想吧? 不是我,不是我,别怪我。 被嫌弃、嘲笑又算什么,只要不被抛弃就可以了。 交往中,他们很想安顿下来,可面对冲突,他们就像赤脚踩在发烫的铁皮上一样,无法扎根,不得安稳。这,就是讨好型人格。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仅会感到疲惫与委屈,还很难吸引真正欣赏自己的人。不如,试着对自己说一次: 停下来吧。 本书从5组情感反应入手,精准深刻地描述了讨好型人格会经历的各种感受,由此,从5组维度探讨了讨好型人格的关系模式,由内而外,带你学会找回自己的 个性 。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你本不该为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活。 读完本书,你将学会什么是正确的爱,什么是爱所爱的人,而不是讨好他们。 祝大家终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也是人们一直感兴趣的话题。《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是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大卫 范德的力作。范德教授曾在多所大学讲授人格心理学,在人格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本书既可作为教材供心理学专业教师及学生使用,也可成为心理学专业从业人员了解人格领域的通识读本。本书内容涵盖主要人格理论、追溯其历史渊源,也收纳了大量的当前研究,包括生物学角度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学以及与人格相关的认知加工等。
本书结合当今社会环境下与人格发展相关的热点话题,追溯了人格障碍诊断方式的历史与进展,涵盖了人格障碍的生理机制和毕生发展过程,探究了影响人格障碍形成的依恋关系、认知、情绪因素,深刻揭示了人格异常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展望了整合视角下人格障碍治疗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为理解和治疗人格障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就是问题所在。 史蒂芬 柯维 在讲求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的当下,接受这一点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真正做到!为了避免冲突和误解,我们或许会接受他人的观点,但属于我们自己的观点往往根植于心,改变和更新它们并不容易。 正是这种理念促使弗劳克 伊恩创作了这本书。伊恩女士是视角转换问题的专家,她的 五星原则 引导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观察人的个性,并为思维方式的转变( 转念 )提供了逻辑上的理解途径。 作者提醒我们,这当中没有什么捷径,我们需要花费时间反复思考、不断尝试,新的视角与新的行动,一定会为你带来更好的结果。
这是写给边缘性人格障碍者(BPD)和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NPD)亲友的疗愈之书。 本书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保罗 梅森与美国重要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自助网站发起者兰迪 克雷格合作撰写。书中收录了大量真实案例,全部取材于现实生活。 在《与内心的恐惧对话:如何摆脱亲人的负能量》(第 3 版)中,保罗 梅森和兰迪 克莱格进行了大量更新。众所周知,这本书是边缘性人格障碍领域的开山之作,此次版本更新意义重大,增加了当今全新研究内容与前沿讯息,将这本心理学经典著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对于饱受亲人困扰的家庭而言,本书是良药。
内心丰盈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内心丰盈的人能够看到生活一点一滴的可爱之处,让平凡的日子变得有趣、充实、令人满足,让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舒适惬意。 在《内心丰盈》中,幸福科学奠基人埃德 迪纳及其儿子罗伯特整合了两人30 多年来对幸福的研究成果,将自己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浓缩成 心理财富 这个概念。心理财富是一个人能够过上美好而平衡的生活的关键因素,它是对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体验,积累了足够多的心理财富后,你将进入内心丰盈的状态。 这本书将带你了解实现内心丰盈的方法。两位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影响内心丰盈程度的因素包括:身体健康、支持性人际关系、有意义的事业、物质条件、社会文化、适应力、生活意义感,以及认知因素。这本书详细研究了这些要素,以科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摆事实、列证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你拥有高敏感的人格特质吗? 别人尽情享受生活时,世界在你眼中却处处是雷。 ? 总是觉得自己 不够好 ,想成为 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 。 ? 总是很容易情绪波动,害怕冲突,常常被别人说 想太多 。 ? 总是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 玻璃心 仿佛时刻都会碎掉。 高敏感与生俱来,你大可不必 改变 这种人格特质,相反,只要足够了解它,你不仅可以更舒服地生活,还可以发挥这种人格特质的优势。 职业 脱敏 培训治疗师艾莉森 莱夫科维茨认为:即使因为拥有高敏感的人格特质而处处感觉痛苦,我们仍然能够有策略地训练对曾经轻易刺激到自己的事物 脱敏 ,培养自己的 钝感力 ,找到与自己相处的舒服的方式。 身为一名高敏感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艾莉森本人也是一个高敏感者,除了帮助自己找到了与自我相处的方式,她也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和别人有何不同?这些不同从何而来,对我又意味着什么?现在的我可能发生改变吗?这些无处不在的个体差异及其由来,正是人格心理学探索的主题。本书通过人格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与现代研究,依托“人格特质”描画形形色色的个体,围绕“人格成因”梳理形塑个体差异的复杂力量,聚焦“人格动力”阐释个体差异的人生意义,丰富而深邃的心灵图景由此展开。 我们是 的我们自己。“人格”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我们永远都在“成为”,可以被描述却无法被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