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这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辅导读本》主要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名词解释和指标解释;为编制《纲要》,开展的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摘要;系列解读文章;《纲要》的支撑数据等。这些都是全面解读《纲要》的性资料。 本书的出版,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纲要》的社会影响,便于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学习贯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东京审判研究丛书(3):梅汝璈东京审判文稿》收录了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先生在东京审判期间往来的函电和所作的日记、审判结束之后就东京审判进行回顾和反思的重要著述,如《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等。这些文献不仅珍贵稀缺,且可读性强,从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梅先生深厚的法学功底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更能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二战期间的累累罪行以及东京审判的正义与合法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马基雅维利的喜剧》中的主要文章探究了马基雅维利最、原创性的喜剧《曼陀罗》的来源、主题和意图。探究者依据古代的“美德”和基督教的“美德”,审视了马基雅维利式“美德”。阅读马基雅维利的喜剧和诗歌作品,很难不涉及他的政治著作。这些作品充满马基雅维利式的诙谐,而且其主题也必然对阅读马基雅维利政治著作的读者来说是熟悉的。在戏剧中展现的不道德、阴谋、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也是马基雅维利政治著作思考的中心问题。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邓云乡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风俗说起,考证《红楼梦》中涉及的风俗,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兼及顽童课读,学究讲章,至锁至细,无不包藏。作者生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所述头头是道,洋洋大观,谈来娓娓,读之忘倦。
在《西医检查中医治疗》中,笔者根据自己收集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选择和利用西医检查的结果,与中医辨证、辨病相结合,在中医用方用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立足临床治疗,故在作简短讨论的基础上,选择常见西医检查方法,简要介绍其正常值和临床意义,以及在中医学中所属疾病范畴。然后探讨如何根据此结果进行辨证论治和使用专方专药,最后再选择一个典型医案进行分析,使读者加深理解。这样既有助于深化中医对疾病的把握判断,拓宽中医辨证、辨病的水平,提供用方用药的新思路;又有利于西医师对中医的理解,加强对中药的运用,并提高对疾病的整体把握能力。《西医检查中医治疗》不仅可供中西医务人员参考,同时也为医学爱好者面对西医检查结果选择中医药治疗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新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跟着共和国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以自己的辉煌为新中国添彩。少数民族文学的辉煌是得来不易的,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它连概念都没有。要了解“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的历史,还得先探索“少数民族”一词的来源。“少数民族”这一概念是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文学术语汇编(第9版)》是美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主持编写的经典文学术语工具书,自1957年首次出版以来不衰,本版本是经过全新修订的第9版。《文学术语汇编(第9版)》收录各种文学术语1000余条,不仅囊括了现当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术语,而且包括了数千年来西方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名词和术语,其中的200余主要词条以文章形式出现,追本溯源,解析详尽,相关书目丰富,是广大西方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工具书。
李新钢,医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脑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华人神经外科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山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兼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理事兼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输血协会副理事长,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及10余家国家级专业杂志编委。 从事神经外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9年,开展了多项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抢救工作,在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功能与立体定向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开展了CT立体定向手术、脑干肿瘤显微手术及颅内外沟通肿瘤切除术,微电极监测立体定向射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神经内镜手术、神经导航手术等多项疑难危重及创新手术。
由大卫·W.马丁编著的《如何做心理学实验》没有涉及实验心理学领域中的具体内容和新进展。我使用的很多例子都是虚构的,它们只是用于描述所要讨论的内容,而不是真实的数据,因此,它们不会给学生一个有关实验心理学的全貌。但是,学生可以开始了解到他们在文献搜索中所涉及的内容,见第6章。本书也不会教给学生那些复杂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我尽量使得它简单明了。虽然我讨论了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的基本原理,但附录A中列出的实际统计操作也只是简明的菜谱而已。
《东京审判研究丛书(3):梅汝璈东京审判文稿》收录了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先生在东京审判期间往来的函电和所作的日记、审判结束之后就东京审判进行回顾和反思的重要著述,如《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等。这些文献不仅珍贵稀缺,且可读性强,从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梅先生深厚的法学功底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更能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二战期间的累累罪行以及东京审判的正义与合法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是外部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专著。中国古代小说形成哪些特有构思方法?哪位作家是哪类构思方式开创者?哪位作家是哪类构思集大成者?这些构思方法如何萌芽、成长,并长成一一株株小说耘作的参天大树?这些形态各异的参天大树如何共居华夏一园,形成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千姿百态、摇曳生风的美景?《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既总结中国古代小说刨作经验,又为当代作家挺供经典参考。
《来自别一世界的启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与乌托邦心态》关注的是近现代文化、文学中的乌托邦以及作为其产生基础的乌托邦心态问题,作者将形形色色的乌托邦文本纳入到其所产生的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来解读,对乌托邦的源流、特性、精神特质、表现形态、演变过程以及乌托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乌托邦的兴盛反映出的是传统瓦解之后中国人的精神上的饥渴,人们急切地想寻找到一种既可强国又可使人安身立命的新信仰,而很为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时代的要求并力图满足这种需要的就是乌托邦文学,它起到了填补时代信仰真空的作用。 《来自别一世界的启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与乌托邦心态》由耿传明所著。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后维多利亚时期的重要作家,评论界对她的研究从其生前一直持续至今,由早的现代主义形式技巧分析逐渐转向政治文化语境批评,其中后殖民理论引导下的伍尔夫研究对其帝国女性身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为丰富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批评和还原这一时期的帝国历史背景打开了视野。但这一研究在自我、他者、混杂性等理论术语的阐释框架内论断伍尔夫矛盾的帝国情结和模糊的女性身份,违背了伍尔夫本人对于父权压迫与帝国战争之关联的分析与批判。为此,本文在考察后维多利亚时期帝国文化转型和女性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伍尔夫的政治思想,选用叙事学中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隐性进程等相关理论分析伍尔夫的叙事双重性,探讨她如何利用父权意识形态与帝国统治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父权的模仿、柔化、和选择性认同,实现
《敘事(第1辑)(中国版)》除翻译、辑录了该杂志2007-2008年间发表的论文外,还邀请了专门从事叙事研究的学者,对当下叙事学的前沿理论和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叙事》是国际叙事研究会会刊,编辑部设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主编詹姆斯·费伦是该校英语累知名教授,国际新锐叙事学家。《叙事》杂志在美国学术界,乃至全球叙事学界都有广泛影响,是西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核心期书。
本书收集了70多个常用的心理评估量表,所评估的心理特征涉及心理卫生、家庭与人际关系、人生价值,学习动机、职业态度等方面,量表经研究证实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书详细介绍了每个量表的功能和结构、实施、计分、结果分析和解释方法,并附有完整的条目。可以作为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学生的工具书,也可为心理学专业研究提供帮助。
谶纬是方术的大集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文学影响巨大。《谶纬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2016/河南社会科学文库》阐述了谶纬与魏晋南北朝诗歌、散文、小说与文论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谶纬的思想观念(宇宙观、历史观、自然观、社会观)、思维方式、表述方式、意象、典故与词句反映于各种文学作品中,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长营造了别样的环境,促进了当时一些文体的长足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特色的时期。
在《西医检查中医治疗》中,笔者根据自己收集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选择和利用西医检查的结果,与中医辨证、辨病相结合,在中医用方用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立足临床治疗,故在作简短讨论的基础上,选择常见西医检查方法,简要介绍其正常值和临床意义,以及在中医学中所属疾病范畴。然后探讨如何根据此结果进行辨证论治和使用专方专药,最后再选择一个典型医案进行分析,使读者加深理解。这样既有助于深化中医对疾病的把握判断,拓宽中医辨证、辨病的水平,提供用方用药的新思路;又有利于西医师对中医的理解,加强对中药的运用,并提高对疾病的整体把握能力。《西医检查中医治疗》不仅可供中西医务人员参考,同时也为医学爱好者面对西医检查结果选择中医药治疗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心灵的探寻》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本专著,是鲁迅研究界中的标志性作品。《心灵的探寻》可以说是自己的“鲁迅观”。在他的笔下,鲁迅许多原先不为人们熟知的魏晋风骨、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都得到了展示,在80年代极大地丰富了鲁迅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对“鲁迅”进行着投射。曾经说过:“我研究他,不是在学院中把他当作研究对象,而是把他当作引导者,首先学会怎样做人,然后有体会,写成书就是《心灵的探寻》。至于人们承认与否是无所谓的。”他《心灵的探寻》并不求在学院体制内得到承认,更在意与公众分享“我之鲁迅观”,进而让大家从“鲁迅”中受益。而三十年来,这本《心灵的探寻》在思想界、知识界,也包括学术界,都得到了应有的好评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