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夏墨迹测验:理论与技术》一书,系统讲述了罗夏墨迹测验的发展历史、施测方法、分析要领、数据统计和报告写作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并为心理咨询和精神医学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心理和精神医学的临床评估参考。书中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罗夏墨迹测验案例及与之相应的督导解析,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广受赞誉的罗夏墨迹测验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基于中国心理学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以介绍该文件总则和各章要点为主,逐条解读重点条款,并辅以案例加以讨论和分析,每章结尾处设有小结(帮助读者回顾本章重点内容)、思考题(引发读者对本章内容做进一步思考)和参考文献(列出本章引用的重要及经典文献,供有需要的读者查询参考)。 具体内容包括总则、专业关系、知情同意、隐私权与保密性、专业胜任力和专业责任、心理测量与评估、教学培训与督导、研究和发表、远程专业工作(网络/电话咨询)、媒体沟通与合作、伦理问题处理,以及伦理决策。
本书从人类欲望产生的生理结构入手,阐述了人体生理系统与欲望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对应关系,总结了人类十大基本欲望属类。同时本书还依据欲望系统理论和欲望层次理论构建了逐层递升的人类欲望塔(亦称人类精神塔),描绘了人类自我意识成长、精神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全景式路线图,并由此建立了主客观两个世界的奇点理论和人类世界观形成理论,揭示了宇宙的功能性存在意义,而且还从多个视角论证了欲望是人类精神宇宙的*推动力的崭新命题,深刻解读了宇宙客观意志与人类主观意志的深层次演绎关系和转化原理。
人类欲望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着亦步亦趋的内在对应关系,有什么样的欲望便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正像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一样, 世上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行为 。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自有其内在的诱发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欲望。欲望是人类一切行为和现象的根本驱动力。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欲望动力心理学理论,用以解释人类行为动机的本质及其产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类欲望系统与行为系统之间所存在的整体性对称关系,揭示了欲望驱动下的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自我人格形成、人性延展、人生命运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各种作用与影响。
《医易同源》(作者胡瑛君)以《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相关内容,试图以五运六气作为切入点来揭开中医学神秘之面纱,探求中医学产生之根源,还中医学本来之面目。一、《医易同源》的前半部分,主要分析和研究的内容有:中医与易经的关系;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四季变化与伤寒、温病、脾胃的关系;药物药性的判断及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运、气”与药物药性的关系;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与组方原则;以及关于对中医的发展和中西医相结合的思考。二、本书的后半部分别是: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运气”的运行规律推演出的六十年(一甲子)五运与六气的变化情况;年运与六气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与疾病产生的关系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
应激和应对是同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现象。本书整合了关于应激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观点,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心理应激(精神压力)这个当代人最为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论证了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同心身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生理机制,探讨了心理应激条件下人的心理调适问题。
本书是心理学经典教材《实验心理学(第3版)》(朱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学习辅导书。全书基本遵循该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14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部分为复习笔记,主要根据该教材并参考其他实验心理学教材整理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后习题详解,结合该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对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是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
《刘克庄诗歌研究》分为“诗学篇”、“诗歌篇”和“版本篇”部分。“诗学篇”详尽论述了刘克庄“性情说”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诗歌篇”则分析刘克庄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与造成的原因。“版本篇”对刘克庄诗文集的各种版本源流进行了考证。全书旁证博引,条分缕析,并于纵横比较中立论,时有新见,对刘克庄至宋诗的研究,不乏参考价值。
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文学性极为突出的文体,时人颇有因二体高第者,体现了文学在唐代取士活动中的意义。本书共收作者关于唐代科举考试中诗、赋方面21篇学术文章,从试赋概念、试赋演进、诗赋形式、诗赋内容、文化精神等多层面对唐代应试诗、赋展开研究。作者在研究中既有对二体动态与静态的综合考索,又有对二体文体意义、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讨论,表现出了相对的深入性和系统性,同时具有对已有研究进行补正的意义。
《沈祖棻词作与词学研究》通过对沈祖菜及其《涉江词》、《宋词赏析》的研究,既可以部分了解民国词坛的创作实绩,了解相关词社、词人群体的情况,挖掘民国词的审美价值;也可以反思民国至建国后词学思想、文化思潮的渐变;可反思今天古典文学研究的某些误区或日遮蔽处。通过沈祖棻词学思想的研究,从个人窥测一个群体,从一本词集考察一种思潮,在程度上阐释传统词学思想在现代中国的继承与遮蔽。
近年来,超扫描技术成为研究高生态效度下的社会互动的内在本质的优选技术手段。本书首先讲述超扫描技术的必要性以及发展概况,紧接着阐述合作行为、人际交流、经济决策、社会互动与亲社会行为以及特殊人群社会功能缺陷等的群体脑机制。最后,讲述超扫描技术面临的困境与潜在应用。
《西方正典:作家和不朽作品》内容简介: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曾对它高度评价。本书用文学的语言、美学的角度、社会学的思考,多方位、多层面地剖析了《金瓶梅》一书及其所展现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下层的真实面貌,有助于读者从批判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发现真、善、美。宁宗一先生直击《金瓶梅》的要旨,将书中一位位人物的性格、命运发展详细解说,从美学角度,将大量读者带出污泥,进入美的哲学境界,提升艺术鉴赏力。
《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实验心理学(第5版)》深入浅出,是学者学习心理学研究过程的综合指南。你将学会设计并研究几个实验,分析并解释结果,以及撰写研究论文。作者安妮·迈尔斯和克里斯廷·汉森使本书的结构与研究过程的主要步骤相一致,以帮助你掌握开展研究所需的各种。作者对所有程序背后的基本原理都作了解释以便你能更好地应用它们。同时,作者还帮助你认识实验假设、研究设计、统计分析之间的内在关系。《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实验心理学(第5版)》选自多个研究领域范例(包括*研究和经典研究)清晰、具体地阐明了所讨论的概念。
在《文学事件》中,伊格尔顿不但喊停文学的边缘化,还力图让文学回到那个重视文学和虚构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高理论”时代。因此本书花费大量笔墨和力气逆潮流而行,试图从概念上界定文学,总结出文学的五个特质: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和规范性。本书另一个逆潮流而行的举动是讨论文学的道德价值,他认为,如今怀疑和颠覆的思维模式已成为新的迷信崇拜,文学宣扬的道德训导和教诲就可能成为新的变革性力量。虽年逾古稀,反骨的本色丝毫不减,读来乐趣横生。
李静,法学博士,曾是法官队伍的一员,也常以律师身份出庭,现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长期致力于诉讼法、证据法方面的研究。曾在《求是学刊》、《政法论坛》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证据裁判原则初论》。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但是不论布莱希特的戏剧对于后日的影响如何,作用如何,作品本身是客观存在,改变不了的历史存在。一切对他的褒贬和争论总还得根据他的作品本身,而不是根据评论界对他一时的 热 或冷。《大家经典书系:布莱希特戏剧印象记》是评论家卞之琳对布莱希特的《三分钱歌剧》、《措施》、《伽利略传》、《高加索灰阑记》剧作的客观研究评论成果。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是笔者近年相关课题的成果结集,包括比较文学和族群研究两个方面。现以《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为题结集出版,目的在于突出论题关涉的双向维度,即全球化与本土化。对作者来说,这样的突出是想表达一个看法,即在不同文明多元交汇的时代,唯有从全球化角度方可理解本土认同的演变与危机;同样的,必须经由本土化的立场纔能体认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而遣恰好体现了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的当下重点。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的立项先后得到“211”项目等机构的支持。各篇章也在不同的学术会议和专业期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