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宁波》是一本宁波历史文化普及图书。全书贯通历史节点为经,串联宁波影响力的旅游景点为纬,缀珠编玉,交汇时空,以文学性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插图,展现了宁波各个历史阶段的名胜古迹及其文化特色,通过介绍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体现文旅融合、以文促旅的文化旅游新风尚,呈现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通过生动的语言,流畅的叙述,精美的图片,在走进古迹胜景的同时也走进宁波的历史文化,在空间和时间的交汇处品读宁波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
《符号江苏》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江苏**公认度和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资源,其中不少已列为世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标志性符号,体现着江苏这方水土独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展示出江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灿烂多彩。《淮扬菜》这本书,从淮扬菜的源起、风味流派、原料、名馔、苏点、名宴诸方面入手,娓娓道来,成为地区发展的 文化名片 。
该书由王稼句根据苏州乡贤顾颉刚、俞平伯、王伯祥三人半个世纪前的夙愿,在其设想的基础上,选编蔡云《吴歈百绝》,顾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袁学澜《苏台揽胜词》《虎丘杂事诗》《姑苏竹枝词》《续咏姑苏竹枝词》《田家四时绝句》《吴郡新年杂咏》《吴门岁暮杂咏》,凡十册。蔡云、顾禄与袁学澜的生活年代分别为清乾隆道光时期和清末,其被收入本书的作品包括诗文、笔记、竹枝词等多种形式,这些著作涉及诸多清代江南风物民俗,尤为世所罕见,尤其是蔡云《吴歈百绝》和袁学澜《苏台揽胜词》等七种,系首次整理出版,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南京城墙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为了保卫京师而建筑的重要防御工程,是中国筑城史上成熟时期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南京城市*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它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为我国古代城市军事防御系统工程、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 南京城墙已被列入中国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 备选项目 中国 明清城墙 组合项目之一。
苏州园林是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以私家园林为主,已有2500多年历史。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1997年,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盛誉为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主要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怡园等。
本书以实事求是的原则选编了35位诗人吟咏宁波的80首唐诗,按诗人出生或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对选录唐诗进行深入解读,包括疏通诗文大意、解释词语、概括思想内容、点评艺术性、抉发文化或审美价值等。作者抉剔谨严,考证细致,解读精准,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与可读性。所收唐诗内容涉及宁波的自然环境、政治人文、风物特产、社会民俗、宗教文化等诸多信息,为读者重构了宁波唐诗文化的瑰丽图景。本书以诗证史、以史证诗,是诗歌文学与地方史文化的深度结合。作为浙东 唐诗之路 的重要文献支撑,为宁波的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作了较好的示范。
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 江苏卷》是 书楼探踪 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著名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蕞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起源于1851年的派克弄(Park Lane),延筑至浙江路、俗称大马路。本书是一本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的普及读物,以南京路街区的建筑为主题,透过陈旧的砖石风景,寻找城市的历史。南京路街区一直是上海城市的中心街区,其城市风貌形成于20世纪初上海的繁荣时代,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显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创造力。本书聚焦特色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从文本层面准确呈现了老建筑、老弄堂历史人文积淀,从一幢幢建筑里,发现人与社会的真实存在。
《江南印记》是“江南文化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撷取不同历史时期蕞具代表性的印章作品及印人,勾勒两千余年间印章篆刻艺术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通过阐述一枚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剖析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找寻推动印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还原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各章所论,或偏重对不同篆刻流派的介绍,或讲述具体印章的来龙去脉,或涉及印人的人生经历,或揭示印章制作的背后故事,从不同视角呈现蔚为大观的印章艺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希望由印及人、及事,以一种更有温度、更具重现感的视角切入印史,捕捉印章艺术发展的浩瀚银河中那些闪亮的星辰,更真切地触摸它们的光芒。”
本书从金陵画派的背景历史生成,金陵八家等篇章全面介绍了明末清初活跃于南京地区的金陵画派这一艺术流派。金陵地区活跃的一般有龚贤、樊圻、蔡泽、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陈卓等人,绘画题材多以江南山水为表现内容。其作大多雄伟而秀丽,很具江南山水特色。金陵画派中的个人画风相距甚远。
《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慈溪卷》是相关成果的集中体现和精萃提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源头和地域分布现状分析,慈溪呈现出南北不同、东西各异的面貌和风格。以民间艺术为例,南部地区流行的“高抬阁”、“上林青瓷瓯乐”、“三北古乐”等,具有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和内容深邃等特点,而北部地区广受欢迎的“姚北滩簧”、“十八吊”、“狮子舞”、“踏高跷”等,则更多地反映出古时移民刚毅、强悍、不畏艰险和敢作敢当的精神风貌。从地域构成和人口现象方面分析,慈溪的文化源头具有原生性与移植性共存的特点。自宋代以来,尤其是大古塘建成以后,滩涂淤涨所形成的大片土地,成为各方移民的安家之地,他们所携带的生活习俗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互借鉴转化、和融共生,使慈溪的地域文化(如传统习惯、地方方言、手
这次来扬州参加会议,见到了久违了的老朋友姜师立先生,分外亲切。自2014 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我们的联系不多,但我知道他一直围绕着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奔走呼号、笔耕不辍,佳作连发,保持了一个大运河文化专家的活力和影响力。这次他又兴致勃勃地跟我谈起即将问世的新作,并嘱我写点文字用作序言。我虽然还有才学不配的自觉,但盛情难却,于是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众所周知,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在千百年的疏浚、修筑过程中,其流经的各个城市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在为沿线城市提供着地理、交通、经济与文化联系的同时,也促使运河两岸城市自身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运河为渊薮的城市共同体。沿线城市中与大运河关系密切、运河文化特点明显的,当属有 运河长子 之称的扬州。姜先生的这本新作以扬州运河文化为切入
《江南文史纵横(第1辑)》将致力于对近现代以来江南社会历史、文化与文学变迁的研究,考察近代中国社会大转型中江南所充当的独特角色和与众不同的作用。书稿也将涉及古代中国江南社会的文史变迁内容。作者队伍来自全国各地具有良好学术声誉的专业研究者和大学教师,也包含本学院的部分学有专长的老师。书稿除了坚持正确政导向之外,还力求文风生动活泼,努力打造江南文化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