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饮食》以梅州为重点,介绍了广东、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区的饮食。《客家饮食》图文并茂,通俗有趣,不仅有对美食的品味,更挖掘其所蕴涵的文化 表述 。通过对经典性客家饮食的梳理、叙述,使读者不仅能够认识一个五彩缤纷的客家美食的 物质世界 ,更透过美食背后的 故事 ,开启客家饮食的文明之旅,品 味 客家饮食的文化魅力。
《舟山群岛传统渔家游艺集萃》共收集了83个海岛传统民间游戏,并根据海岛地区独特的地貌、人文传统、游戏方式以及推广渠道,分成团队合作、个人技艺、动手制作、野外游戏、弈棋以及幼儿游戏六个大类。在介绍这些游戏时,作者努力发掘游戏的文化内涵,每个游戏都追溯了其形成的源头,并侧重从游戏说明、游戏规则和游戏要求三个方面介绍游戏的玩法和竞赛规则。此外作者还设计了游戏中的人物和场景,以古代儿童为基本人物形象、以海岛古代生活画面为基本情景、以淡雅的国画赭石色为基本色调,营造古风古韵的效果。作者简介:
围龙屋是位于粤东北的一类乡土建筑类型,也是重要文化遗产。围龙屋极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性特点。本文从文化遗产视角,以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围龙屋作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时,主要聚焦在围龙屋的空间上,本文将其分为私有空间和共有空间两部分,而后者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对此,本文主要从三个研究角度展开。一是哲学层面对乡土建筑的分析,重点引渡了列伏斐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统领本书的行文脉络。二是从历史学角度展开传统宗族制度对围龙屋社会性的影响。本文将 人 与 物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研究,重点反映和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与围龙屋空间的关系。三是从建筑人类学角度展开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因为传统的乡土建筑能够*直接地表现价值、意向、观念和生活方式及其变动。本文通过调查其承载和生
本系列研究除对闽文化作全面的综合性的专论外,还对五个次区域民系文化和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分别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我们期望这种把区域文化事象视为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对闽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有所推进,对地域文化知识的普及也有所裨益。令人高兴的是,2007年6月,福建经文化部批准设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福建地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在促进新一轮的福建地域文化研究热潮的到来。 闽文化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当代文化概念。如何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具有现代文明的闽文化,既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理论课题。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在闽文化的再出发中,无论实践或者理论,我们都会有新的更多的创获。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文学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如下: 1.在理论上运用了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闽台民间文学的实际,对民间文学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都做了新的开拓。 2.本书作者努力站在新理论高度,对闽台民间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对鲜活的民间形态的深入调查,把它活动的文化空间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结合起来分析有关专题,有较强的说服力。如对古典神话与妈祖等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的论述有一定的新意。 3.本书对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积极开发民间文学资源,提出了我们的建议,有积极的作用。 4.此书不仅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闽台民间文学的资源,而且对如何开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介绍了国内外开发民间文学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民间信仰的生活传记,全书分为“溪山开宗”“闽南禅风”“台岛慈云”“南洋法雨”四大版块,描述了清水祖师信仰由安溪开端,向闽南及闽省内外、 和东南亚等地传播的过程。旨在借助这种民间信仰的纹理和面相,观察闽南人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生活,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形式,为清水祖师信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时空中定位,进而阐释这一民间信仰恒久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这里展示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后5世纪的古罗马文明的各个方面。作者活泼又不失严谨地讲述了罗马社会是如何在政治、军事、宗教、建筑、文字、艺术等方面影响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以后的欧洲的。书中有十余幅古罗马地图,比较直观地说明了罗马版图从强盛时期经过拜占庭时期到后西方战胜罗马的过程。这能说明罗马帝国的兴衰,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部分。 ·共和国与帝国 ·军事 ·罗马世界的地理 ·城镇和村庄 ·日常生活 ·宗教 ·文献史料 ·旅游和贸易 ·经济和手工业
本书立足于客家乡村的普通农妇,通过文献和口述建构她们的身份,从世俗与信仰两方面来探讨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从多维角度,如家庭、经济、民俗、信仰、人生阶段等来探讨客家妇女的地位与文化生活,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客家妇女的文化形象。全书的研究利用田野调查获得碑记、族谱、经书、科仪本等*手的民间文献与口述访谈资料,提供的资料很有成色。且描述细微,分析周到,克服了许多研究不够深入、曲解资料、割裂名称与语境关联等的局限。
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闽台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是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提升自身学术实力,更好服务于海西建设所组织编写的。全书收入数十篇有关闽台文化的论文,从不同角度闽台文化的各种现象进行探讨,力求推动有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增强两岸的联系与交流。本辑包括:“试论外省人在艺术方面对台湾社会的贡献”、“闽台信仰文化增强民间弱势人群自信”、“试论民间信俗文化在闽台交流中的新态势”、“台湾关帝信仰的兴起与发展考论”、“闽台商贸关系浅探”等文章。
本书介绍客属华侨华人在印尼政府独立以后,在国籍、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人口流动、与其祖籍国联系,以及社团组织等方面的演变。并介绍广大客属华侨华人对居住国和祖籍国,在革命、建设及公益事业上所作出的贡献。与此同时,介绍客属华侨华人风俗,他们如何把祖籍国的风俗带到侨居国传播,如何把两地风俗融为一体,使当地民间的风俗丰富多彩。最后勾勒出客属华侨华人中杰出的精英。这些政界、商界、工界、报界、地产界的10名显赫人物,不论在荷印东印度公司殖民统治三个多世纪,还是在印尼宣布独立的60多年里,都是智慧超群、才干超群、创业超群、营销超群的俊彦,为印尼经济建设,尤其独立后的经济迅速腾飞,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对这些的功臣的创业起步、巩固、壮大和发展,都作了全面客观的阐述。
客家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如果从清嘉庆年间徐旭曾的《丰湖杂记》①算起,学者对于客家源流的思考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而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出版《客家研究导论》②,对客家人和客家文化作出系统的论述,至今也已有70多年。经过了如此漫长的研究历程,客家学的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而关于客家人的来源、发展、分布,以及客家文化的种种表现,客家精神的种种特点,参与述说者人数之多,各家意见之纷纭多歧,在各门各类的学术研究中也是罕见的。这种现象,从积极的方面观之,可以说客家研究在学术界蔚为大观,成为一门显学;但从另一方面观之,也可以说客家研究至今尚未成熟,在研究对象、范畴、理论、方法,以及史料的发掘、整理、运用方面都还有待作出更大的努力。 本书试图在客家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著者本
作者俞力为上海世博局新闻宣传部助理部长,2005年曾参与由中国贸促会组织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运作等工作。他以一个展览策划人的视角,通过图像、文字记录和分析了爱知世博会的形态构成,主办国的规划设计、展览活动、展事服务,参展国、参展国际组织等的展示内容与形式,以及它们在爱知世博会上共同演绎的“自然的睿智”主题。 本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直观的爱知世博会印象,也提供了当今世界*的展览创意范例。
了解闽台服饰文化中传统的意蕴,是探究闽南与台湾人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促进两岸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项目的调查研究主要围绕“一纵一横,五个关键点”展开。一纵:即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统领全文,贯穿始终;这条线索的调查以文献查阅为主,大量搜集地方志的资料,并且需要对中国传统历史服饰的有关专门章节研究进行专题阅读与探究,做出纵向比较;一横: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按照男女服装制式、制作材质、制作工艺、饰物饰品、年节特殊服饰等几方面,展开文献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与走访福建省内及台湾各地方博物馆的服饰藏品相结合,做出横向比较; 五个关键点:福建传统民间服饰、客家服饰、畲族服饰、海洋服饰(惠安女服饰、妈祖服饰、蟳埔女服饰)、台湾服饰(民间服饰、原居民服饰)。此部分均需在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