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闻撰写的学术著作,共1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客家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如果从清嘉庆年间徐旭曾的《丰湖杂记》①算起,学者对于客家源流的思考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而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出版《客家研究导论》②,对客家人和客家文化作出系统的论述,至今也已有70多年。经过了如此漫长的研究历程,客家学的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而关于客家人的来源、发展、分布,以及客家文化的种种表现,客家精神的种种特点,参与述说者人数之多,各家意见之纷纭多歧,在各门各类的学术研究中也是罕见的。这种现象,从积极的方面观之,可以说客家研究在学术界蔚为大观,成为一门显学;但从另一方面观之,也可以说客家研究至今尚未成熟,在研究对象、范畴、理论、方法,以及史料的发掘、整理、运用方面都还有待作出更大的努力。本书试图在客家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著者本人十
本书是根据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由南洋劝业会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南洋劝业会报告书》点校、注释而成。南洋劝业会研究会当时共汇集了全国各界的799名专家,本书收录了其中部分论文,原为研究会及有关专家对劝业会主要参展出品的优点、沿革、发展及其今后改良所提出的看法,及对此次赛会的论证结果的论文集,是专家们的智慧结晶和劝业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今天看来仍是难能可贵的。这部论文集的研究成果不但对国民政府于1929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而且对今天研究博览文化、世博文化及发展会展事业仍具有指导意义。本书可供建筑、历史、经济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专家参考,也适合历史和博览文化爱好者阅读。
作为一部历史语言学的著作,《19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对福州方言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索,具有很高的水准。它也为其他方言区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书中具体包括了:传教士与福州方言、语音研究、语法特点描写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闽南文化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之所以组织撰写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学术思考。 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二、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
《中国百节民俗之乡——广西融水》系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系列丛书。融水,俗称大苗山,位于广西北部,境内聚居着苗、瑶、侗、壮、汉等12个民族,是全国三大苗族聚居区之一,2015年成功申报了“中国百节民俗之乡”。百节民俗,是融水境内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悼念先人、 祈福、交流感情、集体聚会娱乐的传统节日。各族人民在生活中还创造了独特的手工技艺,苗族古歌,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百节民俗之乡——广西融水》是展现融水各族人民生活特征、风俗习惯、民族信仰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
作为一部历史语言学的著作,《19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对福州方言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索,具有很高的水准。它也为其他方言区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书中具体包括了:传教士与福州方言、语音研究、语法特点描写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闽南文化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之所以组织撰写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学术思考。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二、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中华民
本书是根据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由南洋劝业会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南洋劝业会报告书》点校、注释而成。南洋劝业会研究会当时共汇集了全国各界的799名专家,本书收录了其中部分论文,原为研究会及有关专家对劝业会主要参展出品的优点、沿革、发展及其今后改良所提出的看法,及对此次赛会的论证结果的论文集,是专家们的智慧结晶和劝业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今天看来仍是难能可贵的。这部论文集的研究成果不但对国民政府于1929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而且对今天研究博览文化、世博文化及发展会展事业仍具有指导意义。本书可供建筑、历史、经济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专家参考,也适合历史和博览文化爱好者阅读。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闻撰写的学术著作,共1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