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自然条件和历史演变出发,基于客家民系形成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从节庆、建筑、饮食、嫁娶、仪式、服装、家居和信仰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梅州客家的传统民俗,并从民间传说和生活故事等方面讲述了梅州客家的风情文化。书中对梅州客家地区民俗的收录详尽,图文并茂,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及文化遗产。本书并没有止于介绍,还结合外的经验和梅州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民俗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有建设性的看法和建议。
对作者王寒来说,台州这个城市,趣事到处都是,段子张口就来,整本书每两三行就是一个段子,让你在捧腹之余深深读懂台州。台州人到底是怎样的呢?直爽、爱吃、有钱、实在、做生意精明、过生活享受,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出世法则,活得轰轰烈烈的都无怨无悔,活得平平淡淡的也有滋有味。 台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小地域都拥有不一样的城市表情,彼此之间略微差异的水土养出了个性十分不同的台州人。有的细致入微、有的大大咧咧,但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的城市,拥有高度的容纳新事物的能力,也有固执坚持旧习俗的一面。 作者显然是太爱这个城市了,否则哪里来的这样充满热爱的眼睛去看这个自己所处的城市的点点滴滴呢?
古刹名寺往往藏身于青山绿水的幽僻之地,前有清泉淙淙,后有幽鸟鸣啭,既有“禅定”境界,也有幽静之美,那些红尘中的倦客转向清静的寺庙寻求超脱,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参禅悟道,以求得心灵的安宁与慰藉。就这样,文人与寺庙迎面相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落花香浮,月印水底,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非有妙悟,难以领略”。
对于这样的沙湾飘色,我们该怎样去认识?王开桃和宋俊华编著的《沙湾飘色》用14个部分,从沙湾飘色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起源与发展、结构组成、板色内容、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对广府文化及姐妹艺术的吸收与渗透以及沙湾飘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改革与创新、宣传与交流、时机与危机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以期让大家对沙湾飘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通过它来了解独具特色的广府文化。通过《沙湾飘色》来了解沙湾镇吧!
《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年)》以旅沪徽州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徽州人在上海的活动情况做一个长时段的研究,时间的上限定为1843年,下限为1953年,全面且系统地梳理百余年间徽州人移居上海的历程、规模、组织形态、经营活动、社会交往、身份认同以及与家乡之间的关系等内容。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徽州人适应和融入上海本土社会的过程也即是徽州文化传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