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张佳玮一起,读大师作品,学写作秘诀。 这是一本文学经典的研习笔记,更是一部窥探大师脉络的创作自由谈,既有文学大家的创作之道,也有作者二十余年来的创作心得。 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成语的用法,到风格、主题、韵律和腔调的形成,听张佳玮将写作的 干货 一一道来,趣谈大师的技艺,经典的高明,创作的妙趣,翻译的苦衷 无论是写考场作文还是记心情日记,都可以从书中找到一看就懂、一学即会的妙招。
《中国叙事学》将中国的叙事传统放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进行考量,而且以此为课程的切入点,再慢慢地引入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性文体 明清 奇书文体 ,再对奇书文体的代表著作进行细读分析。对叙事学、比较文学感兴趣,又或者对《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作品阐释有疑惑的读者,相信都可以在这本小书中获得智慧的启发,找到入门的道路,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浦安迪教授的语言文字精准睿智,而这本讲稿相较于他的代表性学术著作,篇幅小,可读性更强,但同时表达和注释都很严谨。虽然对这些奇书的研究已经不计其数,但书中观点仍然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古典文心》是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问与人生的*之作,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精准详实地记录,并珍藏了六十多年才公之于世。这部著作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学问与人生融会贯通,把人生、文章融为一体,把学文与学道、作文与做人放在同一高度,使读者不仅在学问、写作、知识等方面得到启示,也可以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得到裨益。它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蕴含着现实的人生哲理,洋溢着诱人的艺术魅力,闪烁着生活智慧的火花。在博大的中国文脉中,传承古典文化的精华,启迪当下生活的提升。
胡适先生说清代是词的"鬼影"时代,清词已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了。叶嘉莹教授对此不以为然。她认为,清初异族入主中原的"世变"为词体中兴提供了机遇,使那些沿袭明代词风的词人自然而然地改变了作风。而在这种易代的悲慨还没有完全消退的时候,清王朝已很快地衰落,种种国难接踵而来。但奇妙的是:有许多词人在经历了"世变"的灾难之后,竟然在无意之中找回了元明两代丢失已久的词的那种不同于诗的言外意蕴之美。如果你不信,就请看叶嘉莹教授对这些词作的赏析吧。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中文系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本书在取材和章节安排上力求符合教学实际。在内容上,希望给予同学以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学史知识和正确的历史观念……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由叶嘉莹教授在天津电视台的六次讲座整理而成,共分十二讲,主要涉及自晚唐五代一直到南宋末期的九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全书以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为主线,结合具体的词人词作,分别讲述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与"赋化之词"的不同美感特质。三类词之演进为势所必然,虽其感发本质不同,写作笔法各异,但其中佳者莫不具有一种含蕴深远、耐人寻绎之特美。读者循此而入,可在叶嘉莹教授富于感发的讲述中获得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的整体性认识。
本书是写作指导书,立足于作者自创的 雪花写作法 ,集中讨论小说场景的构建。 为什么场景如此重要? 好的小说就是用场景说话。对于绝大多数作者而言,要想在写作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学习设计引人入胜的场景是特别好的方式。 这本书就聚焦于这一个话题,帮助热衷小说写作的创作者快速掌握设计场景的方法,着力于主动型场景和被动型场景中特定环节的设置、人物视点的设置 剖析具体的场景案例,解锁每一位创作者潜在的创作力。
本书从创意写作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出发,从创意写作的本体论、发生发展论和创意写作实践论三个角度展开,阐述了创意写作的本体观念、存在形态和发展特点,构建了创意写作的实践路径模型,并对创意写作学本土理论创生进行了探索 。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宋元戏曲考》自序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但是,在这些所谓“一代之文学”里,流传广泛、深入人心的,必定就是“唐之诗”、“宋之词”了。 先来说说唐诗。有人对“唐之诗”提出疑问,说应该反过来才对,那分明是“诗的盛唐”。在唐朝,诗写得好,不仅可以扬名还可以做官,不会写诗简直不能被称为读书人。 一部《全唐诗》保存诗歌48900多首,风土人情、社会面貌、阶级状况、社会生活、山水风物、感慨情思等,皆可入诗。唐诗的形式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可分为五言和七言,近体诗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种。按照内容分,则有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怀古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悼亡诗
内容简介: 图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黄自元九十二法的通解,分为【原帖技法】【技法通译】【详解与研究】,对原书的一些技法做了详细解释,并对部分字体做了辨析,有的从文字学角度探讨其字形和字义,有的做了构型学的源流梳理。第二部分为原帖再现,主要展示黄自元临写的《九十二法》,并和第一部分构成呼应关系,可以及时查找和印证第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为技巧应用研究,从小学书法教学和规范汉字教学入手,讨论其应用。该部分的研究,主要是笔者以《九十二法》为基础的研究心得,都是对九十二法的灵活应用。
nbsp nbsp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就 文学 提出一个有效的定义,但每一次定义都会创造更多的例外。任何关于文学的一般定义都经不起推敲,但当我们看到一个特定的例子时,我们可以说'是的,这就是文学'。换句话说,对 文学 的定义是主观的,是可以解释的,它可以成为讨论的起点,但不会有一个定论。 埃格尔斯通称文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 "活对话",不仅是与作者和我们自己的对话,也是与所有曾经和将要阅读、讨论这部作品的人的对话,而因为其他人不断加入对话,所以它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永远是开放式的。在这个时代,这种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提供了一种无法被科技进步淘汰因而愈发显得宝贵的技能。
品罢红楼,品毕三国,我想,该品西游了。可是,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是《玄奘西游记》。“唐僧西游记”为什么不品呢?恕我瞎猜,可能是因为觉得西游太浅,没什么可品的——很多人就这样认定了。不是吗?鲁迅、胡适也这么说的。一个偶然的机缘,我重新翻阅念小学时读过的《西游记》,忽然发现,这字里行间,还跳跃着思想的精灵,有着无穷的意味。再上网搜索西游网文,方知草根西游学蓬勃兴起,热于草根红学。西游原来这么深!世人轻看了《西游记》!这样一部集童话小说、神话小说、科幻小说、宗教小说、气功小说、政治小说、哲理小说、谐谑小说等等于一身的世相百科全书,东方人生宝典,年少时怎可能读透它?多少人真正读懂了它?在市面上诸多西游恶搞版、改编版、水煮版的冲击之下,又有多少人对原著的记忆已经含混,对原著的理解已
《学记》是历早专门论述 教育 和 教学 问题的文献,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 先秦时期 的教育经验,比现代教育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了1500多年。文章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短短数言,道尽了教与学的真谛诀窍。教学中晓喻学生,是引导而不强迫,勉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越俎代庖。可以让师生关系亲近融洽;让学生学习感到轻松自如;后学生就会自己去深思求索,这就是 善喻 ,即理想而成功的教学方法。既是辉耀两千多年的珍贵教学论遗产,也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需要追求,却仍很难企及的教与学之理想境
《我这个人 塞克回忆录》是作家塞克的一部回忆录,收入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史料卷中。《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我这个人 塞克回忆录》共分为十章,包括《我这个人》《忆南国社的几次演出》《我和冼星海》《哈尔滨忆旧》《我是没有离开过艺术的人》等内容。除作者自己所写的回忆性文章外,书中还收录了周而复、晏甬、戴碧湘三人怀念塞克的文章,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塞克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
本书精心遴选十八篇古文名篇,是作者用“心”体会古文的结晶,随心解说,有感即发。还原古文的生活情境,解读古人的内心世界,照见文字间种种情状,或家国情怀,或款款深情,或针砭时弊……本书作者通过饱含感情、唯美晓畅的文字,以篇篇美文,带我们走进古人的情理世界。
《四十年间 雷加回忆录》是作家雷加创作的自传体回忆录,收入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史料卷中。《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四十年间 雷加回忆录》共分为十五章,包括《童年》《一支抗战的歌》《宛平》《夏令营》《渤海湾之夜》《流亡二题》等。这部回忆录记录了雷加的个人经历以及与舒群、罗烽、白朗、马加等友人交往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言: 我们这一代人与抗战史有关。我们这一代人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幸运的一生 ,作者在书写个人生命历程的同时也常常穿插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记录下一些珍贵的历史生活片段,这对研究雷加乃至东北流亡文学的人生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