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 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 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 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
何谓“现代日本”?其萌芽与发展有着怎样的历程?从支离破碎的群雄混战之地,到20世纪末的 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演变是如何实现的?这部横跨四个世纪的日本史巨著以1600年关原之战为起点,直达20世纪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马里乌斯·詹森以现代 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 分析现代日本如何在改变、抗争、革新中诞生,回顾德川幕府建立、黑船事件、“二战”后被美国占领等关键历史时刻,揭示其中的多方博弈与思潮冲撞。
本书以忠实于曹雪芹原著的早期抄本戚序本为底本,汇总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脂砚斋评语系统,兼有红学大师俞平伯精心评点、校对,填补了《红楼梦》版本目前的一大空白。本书参考诸多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程甲本等)校勘而成,并将广泛传播的程伟元、高鹗整理的后四十回续文附于书后,读者可获得丰富的阅读收获。
本书是从古代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史指南。它不仅提供了文学批评的主要运动、人物和文本的概览,也提供了能使学生们在语境之中去了解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书的结构大体上按年代顺序编排。它从对古典文学批评的理解出发,揭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哲学思想的基础和范畴。同样,就以后的各个时期而言,本书提供了各种背景性信息,无论是关于洛克的哲学、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理论,还是弗洛伊德对文明的看法,本书将这些信息与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人物和文本结合了起来。
《晋书》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其叙事自司马懿始,至刘裕取代东晋止,记载了两晋的历史,并以“载记”形式,兼叙了割据政权“十六国”的事迹。此点校本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与宋本(百衲本)、清武英殿本互校,并参考了元、明各版本中的文字歧异,择善而从。对前人校勘成果,多有汲取。
五卷本的 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丛书 对作为整体的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进行研究,梳理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百年发展历史,是关于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研究。 这是一部有史实、有史识、有胆识的学术著作,其研究必将丰富百年现代文学的研究维度、学术建构、审美观念和思想领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宝贵的精神资源。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与诗学审美的源头,也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气味的起点。本书为《诗经》做详解通释,先以阐明读诗基本方法的绪论为引领,再收录《诗经》全文,每首诗下又包含原文、诗旨、注音、词义、章句解说、旧注考辨、文学赏析等内容,注释详尽,可供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读者用作阅读、学习与检索的参考书籍。《诗经》存世悠久,注释版本众多,前人讲解中多有分歧之处。本书作者王静芝教授在20世纪下半叶台湾学术界及教育界声望卓著,曾长期任教于辅仁大学,历任中国文学系主任、中文研究所所长。他精研经史典籍数十载,以传习经典、续通文脉为己任,将毕生治诗的成果集于此书,“字注句解,贯串全章,单义简释,力求明快”,以望为“初学及自修者”提供一个简明平易的门径,一窥经典之基与诗史之
本书是法国大批评家圣伯夫的文学批评选集。他是将传记方式引入文学批评的人,认为了解一位作者的性格以及成长环境对理解其作品有重要意义。
本书以历史为线索,分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叙述了中国文学思想之萌芽至晚唐五代的文学思想,详细地分析了各个时间段文学思想的特征和意义,并梳理出各个阶段文学思想的因承转接线索,力求以宏观的视野去观察和阐明文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的真实过程。
书号:9787521766479 书名: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 定价:29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增订文心雕龙集校合编》主要内容为《文心雕龙》传世三大孤本唐敦煌写本残卷、宋刊《太平御览》征引文本、元至正刊本的原貌影印与集校,卷首著名“龙学”家王元化、王更生序和集校者总述三大孤本的前言。书末附录《异文对照表》、《研究论文选录》、《成教录》、《后记》。 《增订文心雕龙集校合编》集校使用了诸多善本,汇聚了古今学者的主要校勘成果,其全面性受到王元化先生的高度称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
《红楼梦》中大量关于图像作品的文本描写,具有极强的吸纳力量,将《红楼梦》文本内部繁杂多样的个别要件凝结成带有隐喻性和思想性的事件整体。本书即以这些图像文本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探讨了曹雪芹作为画家的身份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仇英、唐寅、冷枚等人的绘画作品与《红楼梦》文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曹雪芹从绘画作品中获得了艺术灵感,吸收了画作容纳万有的艺术手法和程式化的事件、意象、场景,使之成为隐藏于文本内部的带有原则性和稳定性的艺术结构。
本书所收集的新马广府说唱文学文献资料,包括南音、粤讴、班本、拍板歌、龙舟歌等,都源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汉文报刊中,它们是新马汉文说唱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尚无学者整理,此次将其系统性收集整理,为后续的新马汉文报刊文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新马广府说唱文学与中国广府说唱文学有着 的紧密的关系,在形式上、语言上、内容上关联性较高。新马说唱文学并不是简单继承,其中有创新,也有对新马本地华人及文化的关注。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一次,我们用小说打开中国!百年来,1902—1916,总被忽略的“晚清时期”;1917—1941,总被说起的“五四时期”;1942—1976,总被留白的“革命时期”;1977孕育新声,总被争论的“80年代至今”……许子东的“20世纪小说课”,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士农工商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神预言”开始,一直到2006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止,奇遇中国100年。 特别收入“生态篇”,高度还原“作家的 ”——1926年郁达夫的“恋爱”日记,1936年鲁迅晚年的“误诊”疑云,1952年巴金“同志”在朝鲜战场,1984年“寻根”韩少功在杭州
该丛书收录了14位在中国近现代出版目前颇有影响中国现代出版家的19部书稿。即张元济的《校史随笔》、王云五《新目录学的一角落》、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中国小说史》、陆费逵的《教育文存》、庄俞的《我一游记》、狄葆贤的《平等阁诗话》、章锡琛的《〈文史通义〉选注》、叶圣陶的《隔膜》、邹韬奋的《经历》、赵家璧的《编辑忆旧》《编辑生涯忆鲁迅》《文坛故旧录》、徐调孚的《中国文学名著讲话》、周振甫的《诗词例话》、钱君匋的《西洋古代美术史》《西洋近代美术史》和邵洵美的《天堂与五月》。
唐代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辉煌的一个阶段,唐代文学研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富有成就的一个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唐代文学研究在观念、方法与范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果宏丰。而台湾自1945年光复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历史的原因,几十年来两岸研究人员学术交流来往较少,对研究成果与现状缺乏全面的了解,为避免重复劳动而做到资料共享,从而推动唐代文学研究共同深入发展,我社隆重推出由傅璇琮、罗联添两位著名学者主编,由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编撰的《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是一套对专业学者、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广大唐代文学爱好者有重大参考价值的书,应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此书的学术意义,让这样的好书走向更广泛的读者,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李梦阳作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前七子”领袖,文名早著,广交文友,对明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李梦阳集校笺》以明万历三十年邓云霄、潘之恒校刻本《空同子集》为底本,并补遗诗五十五首、文八篇。每篇诗文后附校勘记、笺证、集评,加标专名线。另撰前言对李梦阳文学创作及理论加以述评,详细考述李梦阳集的编纂、流传及版本情况。末附有关生平传记资料、历代序跋与版本题跋记,乃至书信及唱和酬答诗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艺学经历了多次转型。本书在以“史”为主要线索的基础上,以文艺学思潮为主体安排章节结构。本着历史和逻辑兼顾的原则,对于那些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文艺学思潮,即便不是发生在同一时间段,也安排在同一章节,以突出这一思潮的完整内涵和发展变化脉络。全书共分二十八个专题。作者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清晰梳理各种文艺学思潮的基础上,分析了文艺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力求全面而有条理地呈现文艺学七十年的发展历程。
提出“民国儿童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可能是一件具有“突破”意义的事,但也可能是一件具有“冒险”性质的事。对于那一段已成为历史的民国史,我们自然不可能有参与其中的历史机遇,但按照历史真实和学术逻辑,试着从方法论上寻找突破,还原民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图景,则是一件可以尝试的工作。 王泉根编著的《民国儿童文学文论辑评(上下)》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按照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纲要辑评的专门性书籍。对所选每篇文章均写了“砚边小记”,附在正文之后,内容包括作者情况、写作背景、文章的基本论点或文献价值。
《中国文学史料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潘树广教授主持。 全书上下两册,100万字。分为八编:编 通论,第二编 史源论,第三编 检索方法论,第四编 鉴别方法论,第五编 文学史料分论(上),第六编 文学史料分论(下),第七编 编纂方法论,第八编 现代技术应用论。是一部通贯古今的通论性文学史料学著作,目前国内部文学史料学通论。 贾植芳先生序,引用或论及的文献资料至2010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