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张佳玮一起,读大师作品,学写作秘诀。 这是一本文学经典的研习笔记,更是一部窥探大师脉络的创作自由谈,既有文学大家的创作之道,也有作者二十余年来的创作心得。 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成语的用法,到风格、主题、韵律和腔调的形成,听张佳玮将写作的 干货 一一道来,趣谈大师的技艺,经典的高明,创作的妙趣,翻译的苦衷 无论是写考场作文还是记心情日记,都可以从书中找到一看就懂、一学即会的妙招。
本书是雨果奖、星云奖得主,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乔安娜 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 抑止女性写作指南 ,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 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为什么评分甚高的经典名作你却读着没什么意思?作家们是故意采用晦涩的笔法以示高深,还是另有其意?、变异、超现实、荒诞 这些作品又是在表达什么?小说固然是言说的技巧,却并不只是讲故事,也在于讲故事的方式。本书精选若干或经典,或先锋的当代中外小说,以叙事技法为解码器,揭示故事讲述成功背后的秘密。读者将学习到关于小说创作与阅读的基本法则,并通过与传统小说的对比,一展现代小说在运用技法上的突破与创新。
《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 朝花夕 》共分三部分,鲁迅文学简谱和生平传述(尝试了一种新的写法)、《朝花夕拾》分篇解读(注重文体审美解读)、个人史上的 失踪者 (鲁迅回忆中该有但缺失的家人亲友及其缺失原因)。部分从鲁迅的生平经历着眼,鲁迅到了南京开始对世界有了自己的初步图景,而到了日本,鲁迅见识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逐渐生成了自己新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弃医从文回到中国,是他从 世界 回归中国的过程。后两部分从 个人史 这个角度,顺着《朝花夕拾》的 小引 后记 路径,延伸考察鲁迅写作前后的经历(生活变故和社会事件),对《朝花夕拾》的创作动因和特色以及自己阅读的体会和认识,娓娓道来。通过《朝花夕拾》,鲁迅对自己的青少年生活记忆做了一次暂时的告别。作为个人史的《朝花夕拾》既是一次苦痛
小说批评的对象是什么呢?文学批评的对象有四,即作家、作品、读者、时空。文学批评处理这四个对象的个别本身,也处理其间互相的关系。更具体地说,小说批评讨论小说家与作品的关系,小说家与读者的关系,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以及时空分别与小说家、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说批评还应该包括“为批评的批评”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批评理论”。 本书将英国小说批评史分成四个时期,即萌芽时期、成熟时期、繁荣时期和反思时期,勾勒出了英国小说理论批评史的全貌,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分期模式,体现出中国学者自主研究的特点。作者对“真实”、“现实主义”、“叙事教读”等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就小说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展示了英国小说批评理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诗学》是一部美学著作,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的起源、历史发展、创作原则等方面的问题。《诗学》采取唯物主义观点,是欧洲美学史上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并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依据。 金句 1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 2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本书是作者周眠以当下的视角、现代人的眼光,对若干唐诗与部分唐代诗人的品读文章结集。他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千百次进入唐诗,通过文本细读,尝试呈现唐朝诗人生命中被文字留存的刹那。 这些刹那亦可视为一种 召唤 ,唤醒历史,也唤醒旧日的生命。 当它们与当下今人的生活和生命产生呼应,对盛唐气度和家国情怀的想象便得以苏醒。
《儿童文学研究***手册》为儿童文学研究的综合参考书,调查了儿童文学学者不同的方法论和案例研究,为如何进行儿童文学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建议。书分六章,*章 儿童文学研究基本方法 ,第二章 儿童文学档案、收藏和资料 ,第三章 视觉文本 ,第四章 历史研究 ,第五章 研究和理论 ,第六章 变化的形式和版式 ,末有后记,另附术语表。
罗伯特·弗罗斯特被誉为美国的民族诗人,他的诗歌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读者,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和青年学生的*。正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一、作家小传,二、代表作品的分析,三、弗罗斯特在欧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四、弗罗斯特在我国的译介情况。本书由黄宗英著。
本书从创意写作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出发,从创意写作的本体论、发生发展论和创意写作实践论三个角度展开,阐述了创意写作的本体观念、存在形态和发展特点,构建了创意写作的实践路径模型,并对创意写作学本土理论创生进行了探索 。
《聊斋新义》是“汪曾祺文库本”小说卷之一,收入汪曾祺创作晚期(1987-1997)的短篇小说29篇,包括改写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聊斋新义》13篇,以及其他新笔记体小说16篇。这些作品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本土文学与西方文学相融合,折射出汪曾祺“衰年变法”的雄心,是他晚年对现代主义的回归与升华。这些作品充满汪先生对现实的理解与关照,在独特的文学个性中彰显人性之美。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是一套学术翻译丛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丛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文学批评领域的院士中,选择9位院士的文学批评力作,译介给中国学术界。所选内容涵盖诗歌批评、小说批评、戏剧批评和文化批评。这些专著反映了当今美国文学批评领域的杰出成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相信这套丛书必能给我国文学研究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对我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建设有所启示。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埃里克·桑德奎斯特教授的文评专著《福克纳:破裂之屋》曾获《泰晤士文学副刊》和《美国文学》等重要学术刊物的赞誉,是美国学界的威廉-福克纳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在《福克纳:破裂之屋》中,桑德奎斯特通过深入地解析福克纳的六部小说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我
面对浩如烟海,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各国文学名著,作为一般读者和在校学子,怎样才能在万花丛中采撷菁华,用有限的时间获取丰厚的精神养料和超值的审美享受呢?本书为你提供了这种可能。对于时间跨度几千年、空间跨度数万里,民族、国度林林总总,流派风格异彩纷呈的外国文学名家名作,本书从中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60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别和不同流派、风格,具有重大影响和审美价值的名著佳作(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从不同角度对其作阅读引导、内涵解读和艺术赏析,集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文学的生态批评》提出并简要回答了文学的生态批评中的核心问题,介绍了国内外著名学者在生态批评领域中的贡献,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了名家名作,阐述了作者独特的见解。《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文学的生态批评》旨在为有心生态文学研讨的读者提供一个有关牛态批评的粗略轮廓,对于这一理论的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曹文轩的《阅读是一种宗教》辑录了著名作家、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先生多年来的读书笔记30余篇。 在《阅读是一种宗教》中,作者以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视角描绘了一幅展开的“文学地图”,笔涉安徒生、卡夫卡、毛姆、契诃夫、普鲁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尔克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尤金·奥尼尔、川端康成、鲁迅、沈从文、钱钟书、废名等作家、作品及相关话题,尤其注重“微言大义,洞察玄机”:于细微处见宏远,于简约处见繁复,于冷静处见激情,于平实处见智慧。 这既是一份私人的读书备忘录,也是一份独特的文学辩护词。热爱、关切和担心阅读和文学的读者,亦可在这里发现十分有力的证词。
《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系统地加以论述。自先秦至晚清,共分七编,后有小结。著者关注每一阶段时代思潮、社会风气和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此背景上介绍文学理论的兴起与汩没,以及各家各派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学术界普遍认为此书文字深入浅出,条理明晰,内涵很丰富。 著者在辨析各家理论时,也有不少创见,足供学者参考。出版三十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学术界的欢迎,前后翻次;国外也有多所大学用作教材与参考书,且有译本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