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是成语吗?阿猫阿狗是成语吗?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成语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成语吗? 是的,这些都是成语。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用语。成语是在历史中产生的,不同时代的成语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 《顺着历史学成语》是蒙曼老师专门给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成语课。 按照从先秦至元明清的历史发展顺序,紧贴课本,串讲100 重点成语。 探寻成语的由来,讲透成语背后的典故,理清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活学历史,活用成语。
《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以文学史的笔法,与朋友和听众闲谈的口吻,观之世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万般景象,呈现文化的阿城 杂 和 通 的一面,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增订万字文章《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 二十年前有一个小册子叫《闲话闲说》,今天重提,希望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是许多次讲谈的集成,对听众演讲和与朋友闲谈,我们共通的知识财富是世俗经验。世俗经验*容易转为人文的视角。如此来讲,*宜将理论化为闲话,将专业术语藏入闲说,通篇不去定义 世俗 ,使听者容易听。 阿城
著名学者、教育B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 中华民族 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 新文化史 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
内容简介: 肯 福莱特这样的畅销书作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掌握了写出极具吸引力的世界级畅销小说的诀窍。阿尔伯特 扎克曼是位传奇文学经纪人,与许多畅销书作家合作过,包括肯 福莱特、迈克尔 刘易斯(《大空头》)和斯蒂芬 霍金。扎克曼是教授作家进入畅销书榜所需技巧的大师。 在这部已授权七种语言的畅销写作指南中,扎克曼为你解密不为人知的写出畅销长篇小说的窍门,让你知道你也可能写出销量百万的小说。 阅读此书,你将学会如何构建、使用提纲,如何选择、塑造人物,如何控制视角并利用视角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何将人物关系交织在一起,大场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场景,如何编织情节线以营造最大程度的冲突,如何把握情节的节奏,何为故事点以及如何创造故事点。 这些知识点都是在对经典作品的分析中提出,比如《飘》《教父》和《
我们的欲念,像一个单一的和弦,无论多卑微,都包含了构成我们生活的基础音符。 普鲁斯特不就是通过这种表述向我们指出阅读其作品的一种方法吗?也就是从(写作/生活)经历的每时每刻之中敏锐、独特的地方出发,重新聆听这段基础旋律的每个音符。而在文字里,对每个 薄欲 进行描述,从中得出几个感性或欲力的重要形象,这些形象以其特定的方式将欲望推出水面。 这是一部如布满神经元般敏感而复杂的作品。通过将符号学以及精神分析这两种相近的研究方法与主题批评巧妙结合,让-皮埃尔 里夏尔在本书中构建了倾入普式欲望的三大主要版块,试图重铺阅读普鲁斯特世界的蓝图:物质(或硬稠度之欣快感),意义(或阐释之物),形式(或感性世界的构建之辞以及小说撰写的笔墨之功)。这项巨大的解析工程,不但毫无冗长赘述之感,还引入一种
法国小说在20世纪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变化过程。在此之前,小说往往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按照因果律安排情节,并努力营造文学摹仿现实的错觉,这些原则构成了19世纪最重要的欧洲小说基础。然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一些小说家 例如伍尔夫和乔伊斯 开始对这种小说创作传统提出挑战。在法国,这一挑战与20世纪几乎每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的创造都紧密相关。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通过探索摹仿小说的对立面,这些小说家也构建了一种真正的发展潮流。这一潮流具备自身的发展逻辑、发展过程和发展进度,其中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是它的两个发展加速期。处于这一潮流中的作品尽管特点各异,但也表现出某个重要的共性,即它们都与以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为核心的传统摹仿小说拉开了距离,甚至发生了激烈对抗。亨利 戈达尔的《小说使用
作为故事发生地的房屋,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作者精选了200年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20栋房屋,从1764年恐怖小说中的哥特城堡,到1997年J.K.罗琳笔下的霍格沃茨学院。我们得以了解贝克街221号如何以单身汉之家的形象推动了福尔摩斯的冒险;《霍比特人》中的袋底洞有怎样的精神象征;《呼啸山庄》又有怎样的灵感来源。 本书集文学与地理为一体,深度剖析了独具特色的传奇建筑,从新的视角展现了经典作品跨越时空的迷人魅力。
严肃文学和类型文学的边界在逐渐消失,文学正变得越来越不 严肃 。 《使女的故事》《别让我走》《2666》《我的天才女友》等在评论界获得不俗反响、又拥有广泛读者的 严肃小说 ,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类型小说的方法和元素;反过来,雷蒙德 钱德勒、厄休拉 勒古恩、斯塔尼斯瓦夫 莱姆等 类型小说 作家,似乎也正在挣脱其固有的标签,被迎入 严肃文学 的万神殿。 如何面对 严肃 与 类型 的这种交融?它是象征着娱乐文化入侵文学,还是代表着一股新的文学潮流?严肃文学对类型文学的借鉴,意味着活力,还是 堕落 ?身为读者,应当如何看待这种交融,是提出 严肃点!文学 式的呵斥,还是继续沿着这个交叉点,享受这种交融带来的新体验? 带着这些问题上路,《鲤》邀请数十位创作者一起讨论、思索,给出自己的观点或方法。这些文字也许无法
阅读时,你是否会有这样的困惑:众人盛赞的海明威式的文风究竟好在哪儿?普拉斯在她自传体小说《钟形罩》的开头,为什么会突兀地提及一对间谍夫妇?一本一半篇幅都是食谱的书,为何能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若任由眼睛滑过书页的表面,这些困惑是不会自行消散的。唯有深入文本内部,你才能获得解答。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到《洛丽塔》,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到《*蓝的眼睛》,罗伊 彼得 克拉克对文学史上的33本经典名作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一一拆解其中的巧妙机关。现在,他邀请你戴上 X射线 眼镜,与他一同解读词语间的丰富意涵,从而拨开你眼前的困惑迷云。从此,你不仅能像作家一样阅读,读出作品的深层含义,还能从中领悟大师级的写作技巧,并化为己用。
本书精选、精校、精注唐五代两宋词作133首,从词调的来源、词作的本事和作法,及其背后的历史和历代点评着眼,详细解说文本。总体上来说,重唐五代轻两宋、重北宋轻南宋、重小令轻长调、重婉约轻豪放,选释富于灵气和体现作者生命精神的词作。介绍词人生平、词作的背景和本事,分析作者的用意和达意的手段,引证适度,脉络清晰,文字从容以此抒写古典时代的精致人文,既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文学趣味,也呈现出时代的审美风貌。
本书是一部现当代文学名家联袂解读名家名著的文章合集。 在本书中,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苏童、老舍、傅雷一共六位现当代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每人五篇文章(五堂课),与读者真诚分享自己多年的阅读感悟、读书笔记。六位作家细致解读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福楼拜、加西亚 马尔克斯、卡夫卡、纳博科夫、《红楼梦》《边城》《骆驼祥子》《长恨歌》《包法利夫人》《傲慢与偏见》《约翰 克利斯朵夫》《城堡》《饥饿艺术家》《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洛丽塔》等名家名作,见解精到,丰富深刻,发人深思,带领读者深入理解文学经典。 6位知名作家,30堂文学课,一本书读懂中国及世界文学颇具代表性的名家名著。
本书收入作者三十年学术生涯不同时期所撰写的十二篇论文。对明清文化中有关欲望、性别、友道及文人自我认同等相关议题及其不同载体(包括诗文、章回小说、拟话本和戏曲等)进行了探讨。从西方汉学的视角揭示了文人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新趋势和变迁。作者还撰写自序详细回顾了学术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治学方法以及主要的学术成果。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部分 明清小说的世界 收有三篇论文,分别介绍了西方汉学界明清小说研究情况,清代小说《姑妄言》有关欲望的描述以及《金瓶梅》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与翻译;第二部分 明清文人与友道 收入有关明末清初文人友道话语和实践的三篇论文。第三部分 明清文人与性别 中的五篇论文则讨论了明清文人的性别认同以及这种认同与其塑造的一系列烈妇贞女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附录为论述鲁迅小说与文人传统
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描摹出纷繁的社会人生图景,传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方向,充盈着丰沛的人文关怀精神。从而在审美、叙事、思想与社会干预等多种维度抵达了小说艺术本质的理想彼岸。因此对于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整体研究,既是事关一位作家的个案分析,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景观的一次系统梳理,借此可以深入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纪之交的剧变中如何奠定基调、把握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学资源的当下化与外国文学资源的本土化基础之上,建构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新世纪文学。
内容推荐: 《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精选了三十九篇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评论,涉及的作家既包括格利鲍耶陀夫、普希金、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柯罗连科、高尔基、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等俄罗斯作家,也包括阿纳托尔 法朗士、罗曼 罗兰、亨利 巴比塞、狄更斯、哈代、海涅、歌德、萧伯纳等外国作家。
一部作品的内容观点与文字形式或许可以简称为 道 与 文 ,西方尤其是法国象征主义思想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着独特的判断。法国后期象征主义代表古尔蒙在《写作的风格》一书中认为, 文 有着远超表面的重要性,它与作家的风格直接相关。风格虽然难以触及,却是一部作品最重要的东西,是作品的灵魂。仿作之于原作,无异于一朵喷了香水的纸花与一朵真实的玫瑰花。风格即人,体现着每一位作家不可模仿的内涵与本质。写作即存在,作家在自我独特性的驱使下从集体的语言空间中选取材料,然后自由地使用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取出来的材料,并对其加以个性化的处理,最终凝聚为自己的作品,从而在个体语言与集体语言之间搭建起一座座与众不同的风格建筑。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也完成了一段既属于群体又忠于个体的存在历程。
我们都喜欢故事,甚至梦想以讲故事谋生。但是,关于编剧和讲故事的书有成百上千,没有一本问过“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为什么所有故事的运作方式都惊人地相似? 作为英国品牌影视制作人,约翰·约克制作过多部全球卖座的剧集,其指导的学员也屡获奥斯卡奖、金球奖和艾美奖等行业大奖。这本他集数十年行业经验写就的《进入故事之林:探究故事的五幕之旅》,被认为是回应上述问题的不错答案。 本书开创性地以故事的五段旅程,对应创作的五个部分,对一切叙事形态共享的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度探索,不仅能解析《哈姆雷特》《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文学正典,也适用于拆解《阿凡达》《复仇者联盟》等卖座大片,为编剧、作家、创意人士和所有写作者,提供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全流程指导,也为广大读者品读各类故事,提供了深入浅出的
本书首版于1989年,全书共分六章,每章一论,每论内部条理清晰,六论间彼此关联,论证严密,形成了中国诗论独特而深微的研究特色。出版后,学界评价甚高,并被日本、韩国相关院校列为阅读书目。惜首印量不多,读者之需求未能较好满足。今作者对原书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予以再版,以飨读者,可谓功在学林。
1.该书的研究对象为《红楼梦》[(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中出现的修辞造词。其中对词的界定以词典收录为标准,包括那些相当于词的单位,如成语、熟语等,但不包括那些出现在《红楼梦》中却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等辞书收录的语言单位,如 老君眉 荡悠悠 等(说明它们还未成为词汇库中的稳定成员)。 2.书中引用《红楼梦》例句处,均已标明书名、回数。 3.书末附有该书的参考文献。因考虑到有的文献先后被不止一次引用和参考,无法按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故按书籍在前、期刊论文在后的顺序列出。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说法之处,若已在文内说明作者、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拉美文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深入述评具有代表性的拉美作家在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除了博尔赫斯、波拉尼奥、马尔克斯等大作家,也会解析 多拉美新生代的作家和作品,让喜欢阅读和想要阅读拉美文学的读者,读懂和理解这些作家及其作品,进而理解拉美和我们自己。作者会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讲起,探讨拉美小说的缘起,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回溯拉美的“文学 ”。此外,还会对拉美的非虚构写作进行分析和讲解。本书是拉美文学阅读的入门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