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雨果奖、星云奖得主,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乔安娜 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 抑止女性写作指南 ,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 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触动我心灵的那些课,阅微讲堂,让生命打开。“阅微讲堂”系列丛书,专注于从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既给予我们各种“新知”,更给予我们“智慧”,充满洞见与生命激情、触动心灵的课。《苏轼十讲》,主讲人:《苏轼评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地:复旦大学。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优选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
我们为什么会由爱生恨? 恐怖主义和群体偏见有何共同之处? 如何理解历史上的大屠杀与大规模战争? 人类内心的 怪物 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的? 我们如何激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今天的世界仍然充满暴力、冲突与危险,从个体到集体,从人际冲突到民族仇恨、国家战争,在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冲突与暴力背后,有一个共性的心理认知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中的矛盾与冲突。 一代心理学巨匠、世界著名精神病学家阿伦 贝克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洞见。贝克先生站在人类认知发生与发展的视角,探讨了愤怒是怎样形成又为何会失控的问题,立意深远地分析了当群体被仇恨与愤怒裹挟时会产生的暴力、冲突乃至战争,并结合心理学中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与经验,给出了个人和集体减少冲突、暴力、仇恨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不仅囊括个人
本书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总趋势,即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认为二十世纪文论强调批评的独立性。本书分章讲解了现代西方文论经历了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结构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并且,本书还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和融会,为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做了许多优秀的案例分析,为这一学科的经典阅读书目。
本书系统阐述起自古希腊迄至现当代的西方史学,纵贯西方古典的、中世纪的、近代的和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古典部分,阐述古代希腊罗马史学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中世纪部分,阐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前占据支配地位的基督教神学史观及其他史学;近代部分,阐述西方各国史学的发展演变,涉及各种史学流派与思潮;现当代部分,阐述20世纪的西方史学,主要是西方新史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在当代的新趋势。本书留意考察西方各个时期的史家、史著、史学思潮和流派等,以揭示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突出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本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叙述畅达,深入浅出,可供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与相关系科教学使用,也可供历史研究者参考、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本书先后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十一
《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 朝花夕 》共分三部分,鲁迅文学简谱和生平传述(尝试了一种新的写法)、《朝花夕拾》分篇解读(注重文体审美解读)、个人史上的 失踪者 (鲁迅回忆中该有但缺失的家人亲友及其缺失原因)。部分从鲁迅的生平经历着眼,鲁迅到了南京开始对世界有了自己的初步图景,而到了日本,鲁迅见识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逐渐生成了自己新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弃医从文回到中国,是他从 世界 回归中国的过程。后两部分从 个人史 这个角度,顺着《朝花夕拾》的 小引 后记 路径,延伸考察鲁迅写作前后的经历(生活变故和社会事件),对《朝花夕拾》的创作动因和特色以及自己阅读的体会和认识,娓娓道来。通过《朝花夕拾》,鲁迅对自己的青少年生活记忆做了一次暂时的告别。作为个人史的《朝花夕拾》既是一次苦痛
《明代宦官文学与宫廷文艺》系统处理了明代宦官这一生活在特定场域内的特殊人群的教育状况、文化活动、权力角逐等,以求匡正过往文史作品中对其的不当认识和形象单一化问题。高志忠专著的《明代宦官文学与宫廷文艺》介绍到的人物中既有王翱、刘若愚等为诗著文的高才雅士,也有阿丑、高永寿等曲艺编演的优伶男宠,更有刘瑾、魏忠贤等涡乱朝纲的佞幸“权宦”。这三类宦官不仪对宫廷文化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在明代文学发展与演进中的隐显作用也不容小觑。无论是大有可观的“儒宦”诗文、风生水起的优伶戏剧,还是宦官政治下的士风、文风之变,昕有这些都表明明代宦官与明代文学、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互相阐释”。
《人间辞话:古典诗词修辞例话》认为,汉语修辞的美辞功能,能突出中国诗的特点。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较,一是语言精练,二是内容含蓄,三是感情强烈,四是韵律谐和,五是风格典雅。诗歌要充分体现这些特点,则非修辞莫属。作者在 诗林清韵 中认为: 练格不如练赏 ,旧体诗 意有高远、浅近之分,浑厚、卑弱之别 读古典诗词曲赋,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己见 。
作为故事发生地的房屋,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作者精选了200年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20栋房屋,从1764年恐怖小说中的哥特城堡,到1997年J.K.罗琳笔下的霍格沃茨学院。我们得以了解贝克街221号如何以单身汉之家的形象推动了福尔摩斯的冒险;《霍比特人》中的袋底洞有怎样的精神象征;《呼啸山庄》又有怎样的灵感来源。 本书集文学与地理为一体,深度剖析了独具特色的传奇建筑,从新的视角展现了经典作品跨越时空的迷人魅力。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共计 54 篇。是作者弃医从文后,应媒体之邀,经由追忆与反省而写成的文章。全书呈现 54 个生命遭遇难题的故事,主要以作者在医院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生命、人伦、情感的思考构成。畅销近 20 年,是由医学观人生的力作。
《儿童文学研究***手册》为儿童文学研究的综合参考书,调查了儿童文学学者不同的方法论和案例研究,为如何进行儿童文学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建议。书分六章,*章 儿童文学研究基本方法 ,第二章 儿童文学档案、收藏和资料 ,第三章 视觉文本 ,第四章 历史研究 ,第五章 研究和理论 ,第六章 变化的形式和版式 ,末有后记,另附术语表。
本书收入作者三十年学术生涯不同时期所撰写的十二篇论文。对明清文化中有关欲望、性别、友道及文人自我认同等相关议题及其不同载体(包括诗文、章回小说、拟话本和戏曲等)进行了探讨。从西方汉学的视角揭示了文人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新趋势和变迁。作者还撰写自序详细回顾了学术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治学方法以及主要的学术成果。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部分 明清小说的世界 收有三篇论文,分别介绍了西方汉学界明清小说研究情况,清代小说《姑妄言》有关欲望的描述以及《金瓶梅》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与翻译;第二部分 明清文人与友道 收入有关明末清初文人友道话语和实践的三篇论文。第三部分 明清文人与性别 中的五篇论文则讨论了明清文人的性别认同以及这种认同与其塑造的一系列烈妇贞女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附录为论述鲁迅小说与文人传统
罗伯特·弗罗斯特被誉为美国的民族诗人,他的诗歌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读者,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和青年学生的*。正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一、作家小传,二、代表作品的分析,三、弗罗斯特在欧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四、弗罗斯特在我国的译介情况。本书由黄宗英著。
本书系统的论述了书的有关概念、命名的产生、意义、依据和特点,全面的展示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命名经验及方法,简要的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解决办法;表明了书的命名是一种文化、一门科学,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按照人们的需求而变化,认真研究书的命名,不仅有利于保存检索利用有关书籍,而且也有利于掌握书的命名规律,进一步推动书的命名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供书的创作、编辑、修纂、注疏、翻译、出版、教学等单位或个人参考使用。
这部中等规模的英国文学通史以历史进程为顺序,以文学体裁的演化为框架,以流派运动的转换为线索,是古往今来英国文学重要作家作品研讨的集大成者。 文学史以叙述介绍为主,辅以适当分析评论,记述从公元第六、第七世纪的口头文学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当代小说、诗歌、戏剧为止这一期间英发展演变,介绍各种文学体裁的发轫和成熟,阐述各种文学流派的更迭和交融,评介各阶段各流派的作家作品;前后涉及的主要作家和一般作家有上百位,详细或扼作品多达数百部。 本书结构体系清楚,材料繁简适中,叙述条理明晰,评论鞭辟入里;力求系统地介绍作家和创作观念和社会历史背景,多视角、多层次地评论作品的内容意义,对于重要作家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也作了扼要的分析。读者一册在手,英国文不的来龙去脉即能赫然在目;展卷研读,
一部作品的内容观点与文字形式或许可以简称为 道 与 文 ,西方尤其是法国象征主义思想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着独特的判断。法国后期象征主义代表古尔蒙在《写作的风格》一书中认为, 文 有着远超表面的重要性,它与作家的风格直接相关。风格虽然难以触及,却是一部作品最重要的东西,是作品的灵魂。仿作之于原作,无异于一朵喷了香水的纸花与一朵真实的玫瑰花。风格即人,体现着每一位作家不可模仿的内涵与本质。写作即存在,作家在自我独特性的驱使下从集体的语言空间中选取材料,然后自由地使用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取出来的材料,并对其加以个性化的处理,最终凝聚为自己的作品,从而在个体语言与集体语言之间搭建起一座座与众不同的风格建筑。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也完成了一段既属于群体又忠于个体的存在历程。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外教社外国文学史丛书 已推出三十多个书目,深受国内外学术界好评。为满足读者的需求, 外教社新编外国文学史丛书 在原丛书的基础上从现在的视角出发对初版进行了全面的审校与修正,对内容进行了更新,信息追踪的近期,增加了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的专门介绍与评述,是文学史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用书。本丛书修订增补工作将陆续展开。本书作为一部全景式的匈牙利文学史,综述了该国的历史文化,详细介绍了匈牙利文学史上各个时期的发展态势、特点、流派和作家作品,对裴多菲、约卡伊、米克沙特、奥第、莫里兹、尤若夫、凯尔泰斯等著名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深入精当的评析。本书资料详实,脉络清晰,论述客观公允,是研究匈牙利文学的专著。
本书是一位历史学家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包括《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约翰王》《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等进行的一次深入研究,涵盖从13世纪至15世纪的英国历史。 作者马里奥特试图对莎翁关于英国历史重要阶段的演绎进行评判,并从中得出某种政治教训。在他看来,莎士比亚虽只是一个戏剧家而非历史学家,有时会杜撰一些人和事,但这些只是为了成全戏剧效果,并非刻意纂改历史。 作为莎士比亚研究领域内的一部扎实的、重要的著作,本书对国内莎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