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雨果奖、星云奖得主,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乔安娜 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 抑止女性写作指南 ,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 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文科无用论 大行其道,人文学科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危机,在这一背景下, 跨学科 的探索可以有怎样的作为?人文学科何去何从? 乔 莫兰以深厚的学术史意识,探讨了我们如何将知识组织成学科,以及当旧的思维方式变得过时、不相关、不灵活或有了排他性时,如何将其重组成新的知识结构和联盟,或者说是 跨学科 的形式。作者讲述了跨学科变幻激荡的轨迹,追溯福柯、德里达、拉康、克里斯蒂娃、利奥塔等人的开创性实践,探讨了权力理论、女性主义、酷儿理论、精神分析、历史主义、生态批评等如何为人文学科打开全新局面。 人文学科本质上是跨学科的,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人类凌乱、无边界、无算法规则的状态,旨在研究人类创造意义的整个杂乱过程。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跨学科来寻求改变与超越,鼓励学科之间的交流,并对组织知识的方式保持开
我们为什么会由爱生恨? 恐怖主义和群体偏见有何共同之处? 如何理解历史上的大屠杀与大规模战争? 人类内心的 怪物 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的? 我们如何激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今天的世界仍然充满暴力、冲突与危险,从个体到集体,从人际冲突到民族仇恨、国家战争,在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冲突与暴力背后,有一个共性的心理认知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中的矛盾与冲突。 一代心理学巨匠、世界著名精神病学家阿伦 贝克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洞见。贝克先生站在人类认知发生与发展的视角,探讨了愤怒是怎样形成又为何会失控的问题,立意深远地分析了当群体被仇恨与愤怒裹挟时会产生的暴力、冲突乃至战争,并结合心理学中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与经验,给出了个人和集体减少冲突、暴力、仇恨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不仅囊括个人
本书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总趋势,即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认为二十世纪文论强调批评的独立性。本书分章讲解了现代西方文论经历了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结构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并且,本书还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和融会,为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做了许多优秀的案例分析,为这一学科的经典阅读书目。
本书是孙绍振对60多篇古典经典散文解读的全编。孙老师认为,许多一线老师讲到古典散文,往往在句法、修辞等方面下功夫,满足于知识性的阐释,但这种句法、修辞方面的特点,往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章的体裁(形式)密切相关。古典散文中留下了很多经典,显示着不朽的生命力。一方面贯穿着立意、论证、条分缕析的统一规律,一方面则表现出不同文体的不同规范,辨析其间的异同,不但对理解这些经典有益,而且对写作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书联系文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本书系统阐述起自古希腊迄至现当代的西方史学,纵贯西方古典的、中世纪的、近代的和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古典部分,阐述古代希腊罗马史学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中世纪部分,阐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前占据支配地位的基督教神学史观及其他史学;近代部分,阐述西方各国史学的发展演变,涉及各种史学流派与思潮;现当代部分,阐述20世纪的西方史学,主要是西方新史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在当代的新趋势。本书留意考察西方各个时期的史家、史著、史学思潮和流派等,以揭示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突出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本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叙述畅达,深入浅出,可供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与相关系科教学使用,也可供历史研究者参考、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本书先后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十一
《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 朝花夕 》共分三部分,鲁迅文学简谱和生平传述(尝试了一种新的写法)、《朝花夕拾》分篇解读(注重文体审美解读)、个人史上的 失踪者 (鲁迅回忆中该有但缺失的家人亲友及其缺失原因)。部分从鲁迅的生平经历着眼,鲁迅到了南京开始对世界有了自己的初步图景,而到了日本,鲁迅见识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逐渐生成了自己新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弃医从文回到中国,是他从 世界 回归中国的过程。后两部分从 个人史 这个角度,顺着《朝花夕拾》的 小引 后记 路径,延伸考察鲁迅写作前后的经历(生活变故和社会事件),对《朝花夕拾》的创作动因和特色以及自己阅读的体会和认识,娓娓道来。通过《朝花夕拾》,鲁迅对自己的青少年生活记忆做了一次暂时的告别。作为个人史的《朝花夕拾》既是一次苦痛
《明代宦官文学与宫廷文艺》系统处理了明代宦官这一生活在特定场域内的特殊人群的教育状况、文化活动、权力角逐等,以求匡正过往文史作品中对其的不当认识和形象单一化问题。高志忠专著的《明代宦官文学与宫廷文艺》介绍到的人物中既有王翱、刘若愚等为诗著文的高才雅士,也有阿丑、高永寿等曲艺编演的优伶男宠,更有刘瑾、魏忠贤等涡乱朝纲的佞幸“权宦”。这三类宦官不仪对宫廷文化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在明代文学发展与演进中的隐显作用也不容小觑。无论是大有可观的“儒宦”诗文、风生水起的优伶戏剧,还是宦官政治下的士风、文风之变,昕有这些都表明明代宦官与明代文学、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互相阐释”。
《儿童文学研究***手册》为儿童文学研究的综合参考书,调查了儿童文学学者不同的方法论和案例研究,为如何进行儿童文学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建议。书分六章,*章 儿童文学研究基本方法 ,第二章 儿童文学档案、收藏和资料 ,第三章 视觉文本 ,第四章 历史研究 ,第五章 研究和理论 ,第六章 变化的形式和版式 ,末有后记,另附术语表。
作为故事发生地的房屋,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作者精选了200年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20栋房屋,从1764年恐怖小说中的哥特城堡,到1997年J.K.罗琳笔下的霍格沃茨学院。我们得以了解贝克街221号如何以单身汉之家的形象推动了福尔摩斯的冒险;《霍比特人》中的袋底洞有怎样的精神象征;《呼啸山庄》又有怎样的灵感来源。 本书集文学与地理为一体,深度剖析了独具特色的传奇建筑,从新的视角展现了经典作品跨越时空的迷人魅力。
《人间辞话:古典诗词修辞例话》认为,汉语修辞的美辞功能,能突出中国诗的特点。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较,一是语言精练,二是内容含蓄,三是感情强烈,四是韵律谐和,五是风格典雅。诗歌要充分体现这些特点,则非修辞莫属。作者在 诗林清韵 中认为: 练格不如练赏 ,旧体诗 意有高远、浅近之分,浑厚、卑弱之别 读古典诗词曲赋,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己见 。
本书收入作者三十年学术生涯不同时期所撰写的十二篇论文。对明清文化中有关欲望、性别、友道及文人自我认同等相关议题及其不同载体(包括诗文、章回小说、拟话本和戏曲等)进行了探讨。从西方汉学的视角揭示了文人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新趋势和变迁。作者还撰写自序详细回顾了学术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治学方法以及主要的学术成果。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部分 明清小说的世界 收有三篇论文,分别介绍了西方汉学界明清小说研究情况,清代小说《姑妄言》有关欲望的描述以及《金瓶梅》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与翻译;第二部分 明清文人与友道 收入有关明末清初文人友道话语和实践的三篇论文。第三部分 明清文人与性别 中的五篇论文则讨论了明清文人的性别认同以及这种认同与其塑造的一系列烈妇贞女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附录为论述鲁迅小说与文人传统
杨仁敬著的《简明美国文学史》是一部美国文学史入门读物,体例新颖,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全书涵盖美国文学的六个时期,每个时期设有 “时代浏览”和作家“生平透视”,从富兰克林开始至当代后现代派的“X一代作家群”和深层意象派诗人。每个作家选择一部代表作,分别从“故事和人物盘点”、“风格和语言聚焦”以及“意义和影响总览” 三个方面详细进行解读,为读者阅读与欣赏该作家其他作品打下扎实的基础。每部代表作还有“名段点击 ”,选录原著的精彩片断,帮助读者了解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每个作家都有 “其他重要作品链接”和“作品获奖信息”,力求点面结合,方便读者进一步扩大阅读范围。所有重要作品都列示中英文书名对照和出版时间,资料翔实、可靠。书后附有中英文译名对照,便于查阅
【图书简介】 为何批评家必须揭开文学作品的神秘面纱,为之祛魅?他们为何坚信文字总在隐瞒某种真相,而自己的任务就是揭示未被言说或遭压抑之物?《批判的限度》是《文学之用》《现代性的性别》作者芮塔 菲尔斯基的代表力作,挑战文学研究领域的主导阐释模式 批判,从哲学、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探索批判的边界,揭示批判的盲点,引领读者深入思考批判的本质和意义,激发读者挖掘更具创造性与多样性的阅读、批判实践。 菲尔斯基将 批判 作为一种文类、一种思潮,通过追踪众多思想家、批评家的经典文论中共有的论证模式,为我们探究艺术作品与社会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新路径。菲尔斯基认为批判将诸多可能的阅读模式排除在外,且并不能确保会产出严谨或激进的思想。她提出,文学学者应尝试她所称的 后批判阅读 ,无须再如侦探般在文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拉美文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深入述评具有代表性的拉美作家在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除了博尔赫斯、波拉尼奥、马尔克斯等大作家,也会解析 多拉美新生代的作家和作品,让喜欢阅读和想要阅读拉美文学的读者,读懂和理解这些作家及其作品,进而理解拉美和我们自己。作者会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讲起,探讨拉美小说的缘起,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回溯拉美的“文学 ”。此外,还会对拉美的非虚构写作进行分析和讲解。本书是拉美文学阅读的入门级读物。
本书选入蔡宗齐教授40年来在中国古典诗歌、古代文论、比较诗学、比较文学、比较哲学等研究领域的论文11篇,由其亲自精选并编辑,蔡宗齐教授提出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为研究原则,以 内文化 跨文化 超文化 的视角审视中西文学,将中西文学理论与文本细读相结合,努力促进不同学术传统之间的深度交流。全书分为古典诗歌、古代文论与比较诗学三大部分,具体包括古典诗歌的抒情模式,句法、结构与诗境,古代文学观、创作论、理解论发展轨迹,汉字美学,解构诗学,王昌龄诗学及创作论等。 本书为《海外汉学研究新视野丛书》中的一种。本丛书收辑海外汉学家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单篇论文,及相关的学术性文字,尤其注重收入新近在海外发表的学术成果,由其本人编纂成集,希望能体现出该学者不同时期的风貌,为读者了解特定作者的整体学术发
本书是一位历史学家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包括《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约翰王》《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等进行的一次深入研究,涵盖从13世纪至15世纪的英国历史。 作者马里奥特试图对莎翁关于英国历史重要阶段的演绎进行评判,并从中得出某种政治教训。在他看来,莎士比亚虽只是一个戏剧家而非历史学家,有时会杜撰一些人和事,但这些只是为了成全戏剧效果,并非刻意纂改历史。 作为莎士比亚研究领域内的一部扎实的、重要的著作,本书对国内莎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这 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
本书收入美国著名汉学家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教授多年来在赋学与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共九篇,由康达维教授亲自精选并编辑,代表了20世纪以来西方赋学与选学研究的极高成就。赋学部分论文四篇,对刘歆《遂初赋》、谢灵运《山居赋》和海外 赋学 的研究现况进行了探讨。选学部分论文五篇,分别论及《文选》在中国与海外的流传、《文选》辞赋与唐代科举考试的关系、中国中古早期的选集、选集中的应璩 百一诗 以及英译《文选》的疑难与困惑等具体问题。同时,本书收入了康达维教授关于汉赋与《文选》的英译片段,作为《文选》英文全译*人,康达维教授的译文忠实严谨,流畅而典雅,充分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文的文藻与韵律之美。 本书为《海外汉学研究新视野丛书》中的一种。本丛书收辑海外汉学家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单篇论文,及相关的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