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学大家胡适一生推重的程乙本,白先勇心中蕞好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集大成者。它写尽乾隆盛世,也暗伏了乾隆之后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下坡;既是一部细致描摹18世纪社会风俗、贵族衣食住行的百科全书,又是展现人世枯荣无常的一阕史诗式的挽歌。传世至今两百多年,是家家的案头经典。但由于年代久远,《红楼梦》的版本繁多,文字出入甚大,读者在阅读选择上极为混乱。 本书以1792年程伟元、高鹗蕞早印刻120回全本、二次精修后的 程乙本 为底本。程乙本的问世终结了曹雪芹逝世后红楼手抄本繁乱的局面,让中国人有幸读到全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新红学大家胡适一生注重程乙本的推广,促使其成为影响力极大的红楼普及本。如今此版《红楼梦》已是名家课堂指定教材,是华文世界诸多版本中的上佳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内容简介 《金瓶梅》对世情的揭示,对人性的描绘,比它的情色描写更显深度与厚重。在解读者叶思芬的眼中,这是一部描写世情百态和世道人心的百科全书,写的是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爱恨情愁、生离死别。在书中可以看到明朝中后期运河沿岸一个有钱人家的日常生活;看到潘金莲如何挣扎谋求一个更好的未来;看到西门庆在官场、商场乃至欢场的应对进退,看到世道人心的全部真相。 《金瓶梅》比《红楼梦》更加市井,但唯其市井,才能恒久存在。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红楼梦》是天书,《金瓶梅》是地书;《红楼梦》是现实中人冀望于理想的那一场梦,而《金瓶梅》没有梦,它本身就是结结实实的每一个日子。读《金瓶梅》,通常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专挑 那个地方 来看,那是俗人的趣味;一种是用非常严谨的道学眼光去看,那是老先生的事情;一种是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莎氏倾注了非常多心血和个人情感的一项诗歌工程。本书中,身兼学者、诗人、翻译家三重身份的包慧怡,从思想史、语言发展史、文学与文化等各种角度对之进行解读。这是中文语境中逐篇精读莎士比亚整个 诗系列 的专著。这些诗歌既可以作为抒情诗杰作一首首单独解读,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四幕连环剧,有着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情节。 全书将体量宏大的154首十四行诗分为六大主题:聚焦青春、美与繁衍的 惜时诗 ;探讨诗艺与永恒的 元诗 ;涉及元素、星象、炼金等知识的 玄学诗 ;以植物、动物等自然生物或景象为奇妙喻体的 博物诗 ;演绎爱情与情欲的种种内心戏剧、以 爱 为基调的 情诗 ;处理情欲的暗面,尤其是欲望、憎恨与自厌之纠葛的 反情诗 。本书将是零基础读者阅读莎士比亚、学习赏析诗歌的理想伴读,为更多爱好者敲
著名学者陈贻焮先生的力作,共三卷一百多万字,被公认为“当代杜诗学中的一座丰碑”。全书以杜诗编年为经,以同时代的历史记述与后代重要的杜诗注解为纬,以评带传,考、论相辅,既通脱恣肆又细针密线地为读者复原了杜甫高才大志、仁厚爱民却又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的一生:其诗艺的精湛与精神的丰瞻如何在盛唐因安史之乱骤然衰败的历史危局中绽放光辉并绵延久远,成为一代诗圣。诚如葛晓因先生所言:“(《杜甫评传》)尽可能设身处地,从理解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把古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的人:像修复一个打碎了的古董花瓶那样,完整地展现作家的生活背景和时代风貌”,因而,本书既涉及了杜甫所遭逢的各种生活际遇、人事悲欢、政治动荡、百姓苦难,以及山川地貌和风俗世态;也大量铺陈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性情面相和体己达物。
《鲍鹏山古典今解 新说 水浒 》分章解读了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五位主要人物。解读的原则是两少两多:少讲情节,少说是什么;多讲细节,多讲细节中隐藏的为什么,唯细节中才有真相,才有物、有事、有情、有味,才有无比丰富的人性、文化与思想深度。本书*早是央视《百家讲坛》 新说水浒 的稿本。鲍鹏山作为央视《百家讲坛》四大名著系列*后的压轴嘉宾,登坛后人气直逼易中天,获得学界与广大读者空前一致的好评,被称为当代金圣叹,是当前讲评《水浒》*好的学者。易中天评本书: 比原著更有思想,比学术论文更有趣味。 全国重点中学语文历史教师推荐学生书。
孙丽编著的《刘禹锡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精)》为刘禹锡诗歌创作的近期新整理本。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其先为汉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作今存世800余首。诗风骨力遒劲,气韵雄浑。本书以民国徐鸿宝影印宋绍兴八年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多本,充分利用了目前已有的关于刘禹锡诗文的整理成果,资料丰富,论断审慎,具有的学术参考价值。本书遵从“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体例,有题解、注释、汇评等。
本书稿从中国戏剧美学的逻辑发展、思想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中西方戏剧美学的比较视野等维度入手,辟23个专章,分析了汤显祖、王骥德、金圣叹、李渔、王国维等人的戏剧美学思想及发展脉络,以及戏剧美学思想的变迁,并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阐扬中国戏剧美学的深厚内蕴,为观照和审视中国戏剧美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运用了一套富于新意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诸多新颖的学术观点,提炼了一个系统性的概念范畴体系,从而显示了深入而又宏阔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全书脉络清晰,论理周延,结构完整,行文流畅,体现了作者深湛的学术素养与文字驾驭能力。
《文学细读》以深耕文学文本的诗学世界为职志,以精读细品为方法,旨在揭示文本艺术奥秘,促进新的批评意识和解读方法的生长,提升读者解读文本的审美能力。《文学细读》以古今中外文学文本为批评对象,涉及文艺学、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戏剧影视学等学科,而聚焦于经典文本的细读和阐释,以弘扬深耕细作、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文学细读》既以先锋性的闽派批评为中坚力量,又以开放性心态面向学界,诚邀国内外文学批评家加盟赐稿,以求百家争鸣,新知汇流。其受众对象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还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的方式吸引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
本书以其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长,入选普及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助项目。全书共分四册:*册为理论卷和唐代卷,第二册宋元卷,第三册明代卷,第四册清代卷。该书以理论卷开端,深入浅出地阐述题画绝句的理论技巧,继以题画绝句作品的鉴赏。每首题画绝句下分为 题解 注释 评说 三个部分。 题解 部分解说所选题画绝句的出处,题上出现的诗人、画家、收藏家的介绍,以及可知的作画、作诗的本事; 注释 部分着重注明诗中的名物典故和画学术语; 评说 部分用优美的文字精练地揭示出题画绝句特有的艺术特征,使人读之如置于画中。全书体现了作者诗画融通的审美观念,倡导诗画对读的审美方法,对诗画融通的艺术技巧予以详细阐发,对能体现诗画融通审美理念的题画绝句,进行着重点评。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 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 佛经 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在诗已开始失去辉煌的晚唐五代,词正在以朝气蓬勃之势兴起。这种并非以抒情言志为目的而只是在歌酒宴席上为娱乐而作的配乐歌词,到底凭借什么,竟能够在不久以后的宋代形成了不亚于唐诗的辉煌,又在清代再次兴盛?这里面的消息,在花间的温庭筠、韦庄,南唐的冯延巳、李煜词作中已露端倪;在北宋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苏轼的词作中则 展露,而在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的词作则又转向隐晦;及至清代,国难接踵而来,但许多词人在经历了\\\\\\\"世变\\\\\\\"的灾难之后,竟然在无意之中找回了元明两代丢失已久的词的那种不同于诗的言外意蕴之美。原来在中国文学中,词的幽约怨悱,也曾经历一波 。 这一套书,都是根据叶嘉莹女士从教七十余年来在世界各地讲词之录音整理出来的讲稿。叶嘉莹女士以她娓娓的讲述,带领我们在词的历史
内容简介: 戴建业精讲唐诗宋词系列套装,包含《戴老师魔性诗词课》《戴老师高能唐诗课》及新作《戴老师高能宋词课》。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在这本书中,戴老师除了将他之前火遍全网的唐诗课的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整理外,还增加了全新的内容和知识点,包含了他本人对唐代经典诗词的赏析,以及对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两大诗人 诗仙 李白和 诗圣 杜甫各自人生轨迹的讲解,并且作者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将诗文中的盛唐气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本书中内容是戴建业老师许多年教学与研究的沉淀,他一直再强调 网上的视频片段虽然有趣,但毕竟不系统,学知识还是要系统的去上课,去看书,反复的看书很重要! 他希望他的新书能够为更多对古诗词学习有兴趣的人提供帮助。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本书讲解了20余位著名唐代诗人的80余
书中收辑的八篇论词之作,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三十年来,由对个别词人词作的评赏到批评理论探讨不懈求索的坚实足迹。在八篇评赏文字中,作者有意选择了一些不崇高不的作品,并借以成就扭转学界偏见之功。如晏殊、吴文英、王沂孙等人品略有缺憾的作家及其被某些目为晦涩不通的毁誉参半之作均被目为评赏对象。二篇理论探讨文字则对花间词派及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究。
《文館詞林》,唐許敬宗等纂,共一千卷,分類纂輯自先秦到唐代各體詩文,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十月書成奏上。原書北宋時已散失,但此書在唐時曾傳至日本,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十四年(公元823年,相當于唐穆宗長慶三年)下旨在校書殿抄寫該書。時隔一千多年,該書有些殘卷在日本陸續發現。昭和四十四年(公元1969年),日本古典研究會出版《影弘仁本(文館詞林)》,共收三十卷(包括殘卷),為保存《文館詞林》原書卷數多的一個本子,且接近許敬宗所編原本,其中頗多先唐文獻中土已佚或殘缺不全或可供校勘,因此彌足珍貴。本書即以《影弘仁本(文館詞林)》為底本,對其中所收文章逐一校注,每篇文章都有“題解”,凡見于其他文獻記載者作為參校之本,有異文的部分以“校勘一形式見出。注釋部分盡量考求文字準確意義,並舉例證予以說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