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品水浒》篇幅长达60余万字,内容极其丰富。该书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鲍鹏山新说〈水浒〉人物》系列电视节目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同时查漏补缺、改正错讹;并在正文中以黑体字形式,来凸显作者的睿智评说 这正是其品读《水浒》的精华所在。 一部《水浒》大书,古往今来,仁智互见,莫衷一是。鲍鹏山品读《水浒》,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他从文化、制度、人性等角度解读《水浒》,少讲情节,多讲细节;少说是什么,多讲为什么。他从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等人入手,突破了对《水浒》故事情节的简单复述,读出了藏于故事背后无比丰富的人性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读出了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和新的精彩。显然,与明末清初文学家兼批评家金圣叹、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等人,主要限于从道德层面来臧否《水浒》人
本书对节奏理论的突破包括:(1)摆脱过去对节奏的均质、单一本质的认知,提出新诗节奏的 集群 特性与层次建构理论;(2)打破 格律 理念在新诗节奏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探索新诗在格律之外的节奏形态,即非格律韵律;(3)分析新诗中灵活多变的 语言的节奏 ,并讨论新诗书面形式(包括分行、标点、分节等)如何为节奏建构服务。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重审了一般意义上的汉语诗律学的基本假设、理论范式,以实现中国诗律学研究的 当代转向 。
19世纪下半叶,德国浪漫主义诗作走向了谷底,但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却依旧统领着音乐世界。从崇高的贝多芬到恣意的舒曼,从华丽的瓦格纳到悲切的马勒,浪漫主义以更丰富多变的表现方式,在音乐的流淌中跨越了一百多年,一直绵延到20世纪。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生机盎然的德语文坛恰好给浪漫主义音乐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学素材,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 艺术歌曲 (Kunstlied)使这一音乐形式在19世纪成为诗乐结合的,放射出耀眼的光辉。音乐与诗歌互相交织、彼此成就 不但是艺术歌曲从舒伯特、舒曼到沃尔夫、马勒的流变,也是诗歌从歌德、荷尔德林到里尔克、策兰的延转。诗,乘着歌声的翅膀,请随作者前往,那美的地方。
《鲍鹏山文学史 中国人的心灵》,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中国文学史。本书通过上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所系。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本书是在央视国学讲座以及北京大学 中国经典解读 博士课程讲义精选。《大学》《中庸》是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 四书 ,宋元以后逐渐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就内容而言,在儒家经典《四书》当中,《大学》是入门之作;《论语》《孟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详尽论述;而说到集儒家学说之大成的结晶之作,则非《中庸》莫属。《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本书以 经典细读 为特质,总结出中国文化以原典为基本的特点,梳理出中国主流文化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为灾难迭起的世界重新 发现东方 精神生态价值做出了开拓工作。
安徽诗人研究文存 丛书共10种,收录了关于历代安徽籍诗人曹操、曹植、嵇康、刘长卿、张籍、梅尧臣、吕本中、张孝祥、方回、钱澄之等人的自民国时期至现在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稿收录了研究张孝祥的学术论文二十三篇,包括宛敏灏、姜书阁等人的相关论著,反映了从民国时期至今关于张孝祥的学术研究状况,勾勒出张张孝祥学术研究的发展史,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兰波与现代性》主要探讨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兰波的现代性及其对当代诗歌和小说创作的启示。作者分别来自法国、意大利、日本和中国,他们以独特的切入点,对兰波的生存环境、兰波诗歌中古代与现代的关系、兰波放弃诗歌创作后的科学写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重新解读了兰波的 现代性 。本书还基于比较文学的范畴,关注中国和日本对兰波的接受情况以及其作品的翻译问题,探讨了兰波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路径和产生的影响。通过本书,读者能够获得关于兰波及其作品的全新认知维度和解读思路,进而理解兰波的现代性如何跨越时空,与思想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普鲁斯特私人词典》是六点私人词典系列中的一部,由法国作家让-保罗 昂托旺与其子拉斐尔 昂托旺合写而成。本书采用不拘一格的 私人词典 形式,以首字母为顺序,盘点了与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有关联的概念、人物、物件和地点等等关键词。作者在讲述普鲁斯特的生平往事、与当时法国文艺界的交往细节的同时,也用灵动的文笔阐释了普鲁斯特作品细节,围绕普鲁斯特与《追忆似水年华》进行 头脑风暴 ,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展现了普鲁斯特生活和写作的全貌。 一位真正的普鲁斯特迷一生至少应该读四遍《追忆似水年华》。*次凭借直觉进行片段式阅读;第二次进行扎实严格的学习;等到经历了爱情之苦,再第三次感受小说中各个片段的深度与安慰之力;*后则是人至暮年、褪去虚荣与得失心后,进行*后一次决定性的阅读。在本书中,昂托旺父子俩就采
在盛唐李杜之后,白居易树起又一座唐诗丰碑,在日月争辉的李杜之外,步入中唐的白居易,不仅兼纳李杜之光,而且开出融风流于日常的新路。这位广大教化之主,擅长放下官样体段,以平实的笔调、朴质的面貌和诗人的襟怀,叙述、描写身边眼中的平凡世界,显示出获取物质和精神双重享受的生命姿态。从中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白居易已经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2022年恰逢白居易诞辰1250周年,本书用散文化的笔调,全面解读了白居易作品中风景与节气,散文之风度以及白居易的藏书史料等。白居易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但他的诗文还活着,著述长存,没有失去生命力,既属于未来,也属于当今,且其神日新。
安徽诗人研究文存 丛书共10种,收录了关于历代安徽籍诗人曹操、曹植、嵇康、刘长卿、张籍、梅尧臣、吕本中、张孝祥、方回、钱澄之等人的自民国时期至现在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稿收录了研究张孝祥的学术论文二十三篇,包括宛敏灏、姜书阁等人的相关论著,反映了从民国时期至今关于张孝祥的学术研究状况,勾勒出张张孝祥学术研究的发展史,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安徽诗人研究文存 丛书共10种,收录了关于历代安徽籍诗人曹操、曹植、嵇康、刘长卿、张籍、梅尧臣、吕本中、张孝祥、方回、钱澄之等人的自民国时期至现在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稿收录了研究张孝祥的学术论文二十三篇,包括宛敏灏、姜书阁等人的相关论著,反映了从民国时期至今关于张孝祥的学术研究状况,勾勒出张张孝祥学术研究的发展史,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安徽诗人研究文存 丛书共10种,收录了关于历代安徽籍诗人曹操、曹植、嵇康、刘长卿、张籍、梅尧臣、吕本中、张孝祥、方回、钱澄之等人的自民国时期至现在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稿收录了研究张孝祥的学术论文二十三篇,包括宛敏灏、姜书阁等人的相关论著,反映了从民国时期至今关于张孝祥的学术研究状况,勾勒出张张孝祥学术研究的发展史,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一本讲述十七世纪江南风雅巨擘钱谦益的精彩之作,围绕其诗文、人际交往、功过评说展开,通过解码他诗文中的典故、象征、隐喻,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钱谦益形象。 本书从钱谦益的诗文入手,讨论了钱谦益对竟陵派的攻排,与柳如是的《东山酬和集》,与王士禛、钱曾等后学的交往,以及逝世100年后乾隆仍禁毁其诗文等诸多议题。同时关注到了钱谦益诗文在海外的流传与影响,以及其诗文在清末民初的“复出”。作者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史考证、人际关系分析等多种方法,其中蕴含了作者长期以来对钱谦益研究、明清诗文研究的深度思考。
《世说新语》是一部解读魏晋风度的浪漫史、记录名士风流的教科书。本书区别于其他常见的《世说新语》译注、逐字阐释的形式,以南宋董弅刻本为底本,用评点的方式解读全书。在保留宋本正文及刘孝标注释原貌的基础上,用浅近文言,对《世说新语》三十六门类、一千一百三十则条目以及数千条刘注,予以评点,力求发掘隐藏在篇章结构、文本肌理和字里行间的文采风流,展现魏晋名士的“玄心”“洞见”“妙赏”与“深情”。作为一部向千年经典和评点传统的致敬之作,本书刷新了《世说新语》评点史的诸多纪录,值得广大文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潘军论》是一部文学评论。本书分上下篇,上篇由 潘军的小说创作 潘军的话剧创作 潘军的散文创作 等部分构成,宏观分析了潘军的创作特色、创作心理以及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它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对潘军的创作经历、小说及文学随笔的思想蕴含和审美特征、批评界的争论作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分析。下篇从微观的视角,就具体具体作品对潘军展开了全面解读。重点分析研究了《日晕》《风》《独白与手势》《重瞳》等经典作品,引申出 命运叙事 和 跨问题写作 成长思考 的灵魂拷问。本部作品既有坚实的理论框架,又有详细的学术内容,具有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作品篇末附了潘军小说的访谈录及创作年表,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安徽诗人研究文存 丛书共10种,收录了关于历代安徽籍诗人曹操、曹植、嵇康、刘长卿、张籍、梅尧臣、吕本中、张孝祥、方回、钱澄之等人的自民国时期至现在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稿收录了研究张孝祥的学术论文二十三篇,包括宛敏灏、姜书阁等人的相关论著,反映了从民国时期至今关于张孝祥的学术研究状况,勾勒出张张孝祥学术研究的发展史,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文字”与“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本书以 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作品,从《诗经》《搜神记》到鲁迅、张爱玲,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到《变形记》《追忆似水年华》,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探讨作品70+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基础知识。 为了比较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在二者间建立新的
《红楼梦》因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历来被无数人研究。其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的特殊笔法,更是令读者脑洞大开,引发无数联想。 本书从虚幻与真实的视角,逐步拆解《红楼梦》中的诸般细节,从历史上的曹家说起,剖析了书中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联系,探究了脂砚斋、畸笏叟等《红楼梦》背后人物的真实身份,大观园的原型,故事中节日与节气等的深意,还介绍了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多个版本,辅以大量精美插图,引领读者探寻曹雪芹身处的时代与其笔下世界的关系。作者吸纳了胡适、俞平伯、张爱玲等多位大家的体悟与精华论点,融入了自己多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及七十余年人生的体会,使读者一窥红学堂奥的同时收获别样感悟。
安徽诗人研究文存 丛书共10种,收录了关于历代安徽籍诗人曹操、曹植、嵇康、刘长卿、张籍、梅尧臣、吕本中、张孝祥、方回、钱澄之等人的自民国时期至现在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稿收录了研究张孝祥的学术论文二十三篇,包括宛敏灏、姜书阁等人的相关论著,反映了从民国时期至今关于张孝祥的学术研究状况,勾勒出张张孝祥学术研究的发展史,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俄罗斯乃至世界范围内艺术杰出的演员、导演和戏剧理论家,时至今日,他所创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仍影响着全世界的表演艺术家。 《我的艺术生活》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自传作品,缘起于他率领剧团在美国巡演时一家美国出版社的建议。在这部自传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表演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情况,与他的另一部洋洋大观的理论著作《演员的自我修养》相比,《我的艺术生活》中对于表演体系理论的论述尚未完全成型,但是却更加详实地讲述了自己整个艺术生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这部自传中毫不回避地剖析了自己在表演事业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也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与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伟大人物的交往故事。可以说这本自传是了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及他所创立的表演体系的一把钥匙,同
本书是张恨水著作研究文集。本书系统介绍了张恨水著作的各种版本(含单行本和报刊连载本, 大多数系作者所藏),尤其是民国版本在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同时刊发有200张相关图片。图文并茂是该书一大特色,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