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学大家胡适一生推重的程乙本,白先勇心中蕞好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集大成者。它写尽乾隆盛世,也暗伏了乾隆之后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下坡;既是一部细致描摹18世纪社会风俗、贵族衣食住行的百科全书,又是展现人世枯荣无常的一阕史诗式的挽歌。传世至今两百多年,是家家的案头经典。但由于年代久远,《红楼梦》的版本繁多,文字出入甚大,读者在阅读选择上极为混乱。 本书以1792年程伟元、高鹗蕞早印刻120回全本、二次精修后的 程乙本 为底本。程乙本的问世终结了曹雪芹逝世后红楼手抄本繁乱的局面,让中国人有幸读到全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新红学大家胡适一生注重程乙本的推广,促使其成为影响力极大的红楼普及本。如今此版《红楼梦》已是名家课堂指定教材,是华文世界诸多版本中的上佳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内容简介 《金瓶梅》对世情的揭示,对人性的描绘,比它的情色描写更显深度与厚重。在解读者叶思芬的眼中,这是一部描写世情百态和世道人心的百科全书,写的是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爱恨情愁、生离死别。在书中可以看到明朝中后期运河沿岸一个有钱人家的日常生活;看到潘金莲如何挣扎谋求一个更好的未来;看到西门庆在官场、商场乃至欢场的应对进退,看到世道人心的全部真相。 《金瓶梅》比《红楼梦》更加市井,但唯其市井,才能恒久存在。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红楼梦》是天书,《金瓶梅》是地书;《红楼梦》是现实中人冀望于理想的那一场梦,而《金瓶梅》没有梦,它本身就是结结实实的每一个日子。读《金瓶梅》,通常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专挑 那个地方 来看,那是俗人的趣味;一种是用非常严谨的道学眼光去看,那是老先生的事情;一种是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莎氏倾注了非常多心血和个人情感的一项诗歌工程。本书中,身兼学者、诗人、翻译家三重身份的包慧怡,从思想史、语言发展史、文学与文化等各种角度对之进行解读。这是中文语境中逐篇精读莎士比亚整个 诗系列 的专著。这些诗歌既可以作为抒情诗杰作一首首单独解读,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四幕连环剧,有着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情节。 全书将体量宏大的154首十四行诗分为六大主题:聚焦青春、美与繁衍的 惜时诗 ;探讨诗艺与永恒的 元诗 ;涉及元素、星象、炼金等知识的 玄学诗 ;以植物、动物等自然生物或景象为奇妙喻体的 博物诗 ;演绎爱情与情欲的种种内心戏剧、以 爱 为基调的 情诗 ;处理情欲的暗面,尤其是欲望、憎恨与自厌之纠葛的 反情诗 。本书将是零基础读者阅读莎士比亚、学习赏析诗歌的理想伴读,为更多爱好者敲
著名学者陈贻焮先生的力作,共三卷一百多万字,被公认为“当代杜诗学中的一座丰碑”。全书以杜诗编年为经,以同时代的历史记述与后代重要的杜诗注解为纬,以评带传,考、论相辅,既通脱恣肆又细针密线地为读者复原了杜甫高才大志、仁厚爱民却又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的一生:其诗艺的精湛与精神的丰瞻如何在盛唐因安史之乱骤然衰败的历史危局中绽放光辉并绵延久远,成为一代诗圣。诚如葛晓因先生所言:“(《杜甫评传》)尽可能设身处地,从理解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把古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的人:像修复一个打碎了的古董花瓶那样,完整地展现作家的生活背景和时代风貌”,因而,本书既涉及了杜甫所遭逢的各种生活际遇、人事悲欢、政治动荡、百姓苦难,以及山川地貌和风俗世态;也大量铺陈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性情面相和体己达物。
《鲍鹏山古典今解 新说 水浒 》分章解读了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五位主要人物。解读的原则是两少两多:少讲情节,少说是什么;多讲细节,多讲细节中隐藏的为什么,唯细节中才有真相,才有物、有事、有情、有味,才有无比丰富的人性、文化与思想深度。本书*早是央视《百家讲坛》 新说水浒 的稿本。鲍鹏山作为央视《百家讲坛》四大名著系列*后的压轴嘉宾,登坛后人气直逼易中天,获得学界与广大读者空前一致的好评,被称为当代金圣叹,是当前讲评《水浒》*好的学者。易中天评本书: 比原著更有思想,比学术论文更有趣味。 全国重点中学语文历史教师推荐学生书。
本书以其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长,入选普及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助项目。全书共分四册:*册为理论卷和唐代卷,第二册宋元卷,第三册明代卷,第四册清代卷。该书以理论卷开端,深入浅出地阐述题画绝句的理论技巧,继以题画绝句作品的鉴赏。每首题画绝句下分为 题解 注释 评说 三个部分。 题解 部分解说所选题画绝句的出处,题上出现的诗人、画家、收藏家的介绍,以及可知的作画、作诗的本事; 注释 部分着重注明诗中的名物典故和画学术语; 评说 部分用优美的文字精练地揭示出题画绝句特有的艺术特征,使人读之如置于画中。全书体现了作者诗画融通的审美观念,倡导诗画对读的审美方法,对诗画融通的艺术技巧予以详细阐发,对能体现诗画融通审美理念的题画绝句,进行着重点评。
内容简介: 戴建业精讲唐诗宋词系列套装,包含《戴老师魔性诗词课》《戴老师高能唐诗课》及新作《戴老师高能宋词课》。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在这本书中,戴老师除了将他之前火遍全网的唐诗课的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整理外,还增加了全新的内容和知识点,包含了他本人对唐代经典诗词的赏析,以及对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两大诗人 诗仙 李白和 诗圣 杜甫各自人生轨迹的讲解,并且作者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将诗文中的盛唐气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本书中内容是戴建业老师许多年教学与研究的沉淀,他一直再强调 网上的视频片段虽然有趣,但毕竟不系统,学知识还是要系统的去上课,去看书,反复的看书很重要! 他希望他的新书能够为更多对古诗词学习有兴趣的人提供帮助。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本书讲解了20余位著名唐代诗人的80余
《御选唐宋诗醇》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部大型唐宋诗歌选集,共选6名诗人2665首诗,其中李白八卷375首,杜甫十卷722首,白居易八卷363首,韩愈五卷103首,苏轼十卷541首,陆游六卷561首。因充溢着由“御选”而产生的浓厚的封建说教气味,《御选唐宋诗醇》长期不受学界注意,但此书实是一部相当有特点的通代诗选,其编选宗旨和评注也颇见手眼,在唐宋诗大家之选择、各家诗风特征之认定等方面都有比较中肯且新颖的观点。本次出版的《御选唐宋诗醇》,以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进行标点,保留原有的手写字体,读者在领略唐宋诗之美的同时,也能欣赏书法之美。
......
《隋书经籍志》是现存的继《汉书艺文志》之后 重要的古代目录。本书是《隋书经籍志》完整校注本。校注者曾贻芬积数十年之功,成此佳作。校注者首先勘出本志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除有确凿证据者予以改正,一般不改,只说明异同。其次,介绍作者,包括生卒年、籍贯、主要经历、学术专长,以及著述。对于所注典籍,介绍其内容,他人的评介,根据历代目录及有关记载,追溯其流传脉络。流传至今者,厘清其流传中的轨迹,辨其真伪,介绍后人的研究情况,以及今存 早善本、通行本等。已亡佚之典籍,若有辑佚,指明其所在。凡有出土文本的典籍,亦记述其相关成果。本校注所涉注释内容,皆注明资料出处,既表明言之有据,也可为有意进一步研究者提供些许线索。
地方高校馆藏善本提要。本书共收录扬州大学图书馆所藏古籍善本353种,基本以清乾隆六十年(1795)为下限,同时收录了部分有价值的稿本、抄本、批校本以及其他较为稀有的珍贵古籍。每种古籍按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版框、版式、批校题跋、牌记、藏印等内容著录。同时简要介绍所收录古籍的内容、著者生平等。书前插图,附有说明文字,皆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或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版本书影。书后附有书名笔画索引,供读者借阅及检索之用。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著作。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整理者詹锳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研究成果卓著。其整理的《文心雕龙义证》荣获1991年河北省第三届社科成果著作类一等奖、1992年上海出版新书 著作一等奖、1992年全国古籍整理 著作一等奖。
受到《艺文类聚》等中国古代类书的启发,本教材以并列式四字成语为专题形成章,共十四章,章下分节,以四字诗词名句为节标题。就内容而言,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着重体现一个 人 字,人的存在时空、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等等。就结构而言,分为主题概述、文论摘录、中心选文、作者/出处简介、字词注释、作品解析、拓展阅读、、思考问题,共九部分。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主,文论摘录、拓展阅读则兼顾古今中外,注重常见易得和*版本,思考问题强调日常生活和真实体验;打破传统文学作品选按时序、分文体的体例,以专题形式展开,更好地突出问题意识;对以诗、文、词、曲为主的选篇方式进行补充,增加小说、史书以及被忽视的特殊有意味的形式和内容;在不遗漏文学史中代表作家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在历*重要
本书系收录1922年2月15日 1949年9月30日在中国出版的长篇小说及相关评论、广告的编年体长篇小说史。本书共三册,以现代长篇小说为联结点,通过对长篇小说创作生态史料、创作发生学史料、创作传播接受史料、装帧史料等手资料的全面发掘,以及对长篇小说思想艺术的评价,构建一幅足以返归现场的、符合现代长篇小说历史逻辑和秩序的、以深广度和细节取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全景图。
本书是红学探佚学的代表作,由涵盖所有红楼重要人物的结局与八十回后主要发展线索的严谨考究为特色,在出版后激起了极大的反响。目前是该书的修订第四版。探佚就是通过研究《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草蛇灰线”等“伏笔”,以及小说的情节发展、思想倾向、人物性格的必然演变趋势,再结合脂批和其他材料,综合研究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佚稿的情况,进而探讨曹雪芹完整的艺术构思。探佚学所解决的问题正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正因如此,在红学百年的发展史上,尽管有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的派别,但是很多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在做着探佚的工作。而在探佚研究方面,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是最早的提倡者和力行者,而梁归智教授写出了本探佚学专著,实质性地推进了红楼梦探佚的工作,是探佚学成就
本书是2019年中国民间文学评论佳作的合集,书中神话研究反映了目前神话研究的多视角、多学科趋势;在传说领域,地方传说同样有优秀成果出现;民间故事的研究与类型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史诗是一种复杂的民间文学体裁,融合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传统;歌谣研究方面收入的两篇论文表明了歌谣与生活的关系;谚语与俗语分析了谚语研究的形态学与生态学,以及其对话民众的作用;方法与视角部分主要涉及对民间文学基础理论的探索;学术史研究描写了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对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屈子《楚辞》,有两个要点必须牢记:一是《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 ”所谓“伯庸”乃是楚武王长子,封于夔子国,夔字的促音(入声)就是“屈”或“甲”。伯庸的长子屈瑕由此得姓氏,成为屈氏家族的始祖。二是屈子《楚辞》通过南北两条途径被完整保存下来,北方的途径是汉高祖九年,迁徙楚国的屈、景、昭三族和齐国田氏充实关中,屈子《楚辞》由屈氏家族作为传家之宝传人关中,为贾谊所及见。南方的途径,是楚顷襄王都寿春,文学侍从之臣宋玉、唐勒随行,因而也将屈子《楚辞》作为宝贵遗产加以传承。因此缘故,杨义所著的《屈子楚辞还原(上下)》分四编,内编、外编、年谱插编、诗学编,多层次地展示屈子《楚辞》完整的立体的风貌。内编致力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笺证、《史记·楚世家(宣威怀襄)》
《红楼梦》中大量关于图像作品的文本描写,具有极强的吸纳力量,将《红楼梦》文本内部繁杂多样的个别要件凝结成带有隐喻性和思想性的事件整体。本书即以这些图像文本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探讨了曹雪芹作为画家的身份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仇英、唐寅、冷枚等人的绘画作品与《红楼梦》文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曹雪芹从绘画作品中获得了艺术灵感,吸收了画作容纳万有的艺术手法和程式化的事件、意象、场景,使之成为隐藏于文本内部的带有原则性和稳定性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是我的文学 ,我写作的百科全书。 ”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上下)》由白先勇 大学《红楼梦》导读通识课(2014-2015)课堂讲义编纂而成。《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但 重要的,它终究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白先勇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 当作小说来导读,侧重解析《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现代性”:神话构架、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并远远超过它的时代,甚至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早、 前卫。 他以小说家的艺术敏感,擦去经典的蒙尘之处,将历来被冷落的人物、被曲解的角色一一归还原本的个性姿彩,令其登台绽放。在文字艺术的赏读玩味之间,解读中国人生哲学的 妙真意与人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