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品水浒》篇幅长达60余万字,内容极其丰富。该书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鲍鹏山新说〈水浒〉人物》系列电视节目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同时查漏补缺、改正错讹;并在正文中以黑体字形式,来凸显作者的睿智评说 这正是其品读《水浒》的精华所在。 一部《水浒》大书,古往今来,仁智互见,莫衷一是。鲍鹏山品读《水浒》,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他从文化、制度、人性等角度解读《水浒》,少讲情节,多讲细节;少说是什么,多讲为什么。他从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等人入手,突破了对《水浒》故事情节的简单复述,读出了藏于故事背后无比丰富的人性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读出了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和新的精彩。显然,与明末清初文学家兼批评家金圣叹、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等人,主要限于从道德层面来臧否《水浒》人
19世纪下半叶,德国浪漫主义诗作走向了谷底,但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却依旧统领着音乐世界。从崇高的贝多芬到恣意的舒曼,从华丽的瓦格纳到悲切的马勒,浪漫主义以更丰富多变的表现方式,在音乐的流淌中跨越了一百多年,一直绵延到20世纪。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生机盎然的德语文坛恰好给浪漫主义音乐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学素材,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 艺术歌曲 (Kunstlied)使这一音乐形式在19世纪成为诗乐结合的,放射出耀眼的光辉。音乐与诗歌互相交织、彼此成就 不但是艺术歌曲从舒伯特、舒曼到沃尔夫、马勒的流变,也是诗歌从歌德、荷尔德林到里尔克、策兰的延转。诗,乘着歌声的翅膀,请随作者前往,那美的地方。
《鲍鹏山文学史 中国人的心灵》,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中国文学史。本书通过上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所系。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本书是在央视国学讲座以及北京大学 中国经典解读 博士课程讲义精选。《大学》《中庸》是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 四书 ,宋元以后逐渐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就内容而言,在儒家经典《四书》当中,《大学》是入门之作;《论语》《孟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详尽论述;而说到集儒家学说之大成的结晶之作,则非《中庸》莫属。《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本书以 经典细读 为特质,总结出中国文化以原典为基本的特点,梳理出中国主流文化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为灾难迭起的世界重新 发现东方 精神生态价值做出了开拓工作。
《普鲁斯特私人词典》是六点私人词典系列中的一部,由法国作家让-保罗 昂托旺与其子拉斐尔 昂托旺合写而成。本书采用不拘一格的 私人词典 形式,以首字母为顺序,盘点了与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有关联的概念、人物、物件和地点等等关键词。作者在讲述普鲁斯特的生平往事、与当时法国文艺界的交往细节的同时,也用灵动的文笔阐释了普鲁斯特作品细节,围绕普鲁斯特与《追忆似水年华》进行 头脑风暴 ,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展现了普鲁斯特生活和写作的全貌。 一位真正的普鲁斯特迷一生至少应该读四遍《追忆似水年华》。*次凭借直觉进行片段式阅读;第二次进行扎实严格的学习;等到经历了爱情之苦,再第三次感受小说中各个片段的深度与安慰之力;*后则是人至暮年、褪去虚荣与得失心后,进行*后一次决定性的阅读。在本书中,昂托旺父子俩就采
一本讲述十七世纪江南风雅巨擘钱谦益的精彩之作,围绕其诗文、人际交往、功过评说展开,通过解码他诗文中的典故、象征、隐喻,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钱谦益形象。 本书从钱谦益的诗文入手,讨论了钱谦益对竟陵派的攻排,与柳如是的《东山酬和集》,与王士禛、钱曾等后学的交往,以及逝世100年后乾隆仍禁毁其诗文等诸多议题。同时关注到了钱谦益诗文在海外的流传与影响,以及其诗文在清末民初的“复出”。作者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史考证、人际关系分析等多种方法,其中蕴含了作者长期以来对钱谦益研究、明清诗文研究的深度思考。
《世说新语》是一部解读魏晋风度的浪漫史、记录名士风流的教科书。本书区别于其他常见的《世说新语》译注、逐字阐释的形式,以南宋董弅刻本为底本,用评点的方式解读全书。在保留宋本正文及刘孝标注释原貌的基础上,用浅近文言,对《世说新语》三十六门类、一千一百三十则条目以及数千条刘注,予以评点,力求发掘隐藏在篇章结构、文本肌理和字里行间的文采风流,展现魏晋名士的“玄心”“洞见”“妙赏”与“深情”。作为一部向千年经典和评点传统的致敬之作,本书刷新了《世说新语》评点史的诸多纪录,值得广大文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红楼梦》因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历来被无数人研究。其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的特殊笔法,更是令读者脑洞大开,引发无数联想。 本书从虚幻与真实的视角,逐步拆解《红楼梦》中的诸般细节,从历史上的曹家说起,剖析了书中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联系,探究了脂砚斋、畸笏叟等《红楼梦》背后人物的真实身份,大观园的原型,故事中节日与节气等的深意,还介绍了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多个版本,辅以大量精美插图,引领读者探寻曹雪芹身处的时代与其笔下世界的关系。作者吸纳了胡适、俞平伯、张爱玲等多位大家的体悟与精华论点,融入了自己多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及七十余年人生的体会,使读者一窥红学堂奥的同时收获别样感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俄罗斯乃至世界范围内艺术杰出的演员、导演和戏剧理论家,时至今日,他所创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仍影响着全世界的表演艺术家。 《我的艺术生活》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自传作品,缘起于他率领剧团在美国巡演时一家美国出版社的建议。在这部自传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表演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情况,与他的另一部洋洋大观的理论著作《演员的自我修养》相比,《我的艺术生活》中对于表演体系理论的论述尚未完全成型,但是却更加详实地讲述了自己整个艺术生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这部自传中毫不回避地剖析了自己在表演事业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也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与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伟大人物的交往故事。可以说这本自传是了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及他所创立的表演体系的一把钥匙,同
《现代性的寓言:英国18世纪文学与文化》力图构建 文化寓言 作为批评范畴,进而运用这一范畴来探讨18世纪英国现代性的构成。借助 文化寓言 这一概念的提出,作者扩展了文化和文学批评的疆域,展示了英国文化寓言在18世纪是怎样从物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并通过文化寓言把想象和历史联系起来,从而在发展中的都市、全球扩张对民族的影响、信贷的变化无常、资本的巨大魔力和全球化与奴隶贸易对家庭的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现代经验的本质。
人到中年的作家丹比,带着“解决危机”的隐秘期待,在毕业30年后选择回到了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之上,重读那些伟大的人文经典。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黑格尔、尼采、波伏瓦、伍尔夫……近30位西方人文传统中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在他的讲述中次第出现,勾勒出一幅概览西方文学与思想、通读西方文明史的清晰地图。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丹比逐渐体会到,“回到纯粹的阅读”这件事本身,正在帮助他冲破二手信息织成的迷雾,带来身心的平静,也引导着他去不断寻找和“试穿”不同的自我;而在课堂上参与师生之间的论辩,则让他意识到经典正在反复的重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既包含着千百年来传承的人文精神,也映照出当下年轻一代的思考和判断。这场重回校园、重读经典的生活实验,也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的伟大冒险。
《夜莺复调》汇集了2009 2020年这十二年间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学事件,包括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红楼梦》热、先锋文学、新 小说革命 、韩寒现象等,通过口述历史般的文学对谈,就史诗性、神话传统、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科幻写作、都市文学等文学母题与思潮进行了富有样本意义的专题探讨。作为思考者、提问者、对话者,傅小平进入一个个文学现场,与白先勇、哈金、梁鸿、徐则臣、于坚、张清华、邓晓芒、苏炜等作家、评论家、文化学者对话,形成不同看法的交锋、不同声部的和声,在思想的交织碰撞中探寻当代文学的意义,集结成一部兼具文学性、思想性与文学史价值的对话录。
本书系在《蒋勋说唐诗》(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属于“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只要人还追求心灵的自由,便一定会热爱诗歌。蒋勋先生说:“当我们面对唐诗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唐诗好迷人,里面的世界好动人。再追问一下,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在最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最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最没有自负的条件时读自负的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登高》《长恨歌》《登乐游原》……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蒋勋先生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蒋勋先生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拥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
打动千万人的经典《蒋勋说红楼梦》推出“青春版”,这一次蒋勋先生将数十年阅读《红楼梦》的心血之作献给青少年。蒋勋读红楼,林青霞、海清、林怀民等一众名人倾力 , 教育家叶嘉莹先生称赞“不但细致,而且 深刻”。跟蒋勋读《红楼梦》,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青少年读者逐字逐句地细读小说,感受少年人的成长,看懂每个人在自己处境的不易,发掘人性的闪光点。蒋勋曾说:《红楼梦》对他 的帮助是让他能够回到十二三岁,《红楼梦》 想表达的是,活出你生命 好的部分,让这个生命发光。它是 的青少年读物,甚至西方写青少年的书,都没有像《红楼梦》写得这么好。《蒋勋说红楼梦》(青春版),在蒋勋包容和善意的解读中,让青少年感悟美,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驿路唐诗边域书写研究》是 社科项目结项成果,该书在界定边域内涵及书写范围的基础上,探讨了驿路唐诗走向安西、安北、安东和安南的边域书写内容;考察了驿路唐诗边域书写中写实与想象同在、历史与现实交融、内地与边域对比、对风物风情的陌生化书写等书写方式;认为驿路唐诗边域书写拥有风物描写的磅礴雄浑之美、文人的书剑精神给诗歌带来了阳刚劲健之美;指出驿路唐诗的书写意义在于 了前代的边域书写,助力了驿路诗歌题材类型的拓展和成长,形成了很多边域文学地理坐标。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22)》将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唐代文学研究界的基本研究情况及动态囊括其中。主要内容分为一年记事、会议综述、专载、一年研究情况综述、新书选评、问题研究综述、港台及海外研究动态、盛德清风、索引目录等栏目。它的特点是力求全面地反映国内本年度研究唐代文学的基本情况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时,它也会以开放的姿态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某些薄弱环节毫不隐瞒地展现出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书以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十五家为代表,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作者结合十五位词家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提炼出他们显著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既能从历史的高度勾勒出他们的贡献和在词 的地位,又能从赏析的角度体悟不同词家相似词作的深微的差别,极见功力。本书原为1987年叶嘉莹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整理稿, 出版后,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 被大众读者当作\\\\\\\\\\\\\\\\\\\\\\\\\\\\\\\\\\\\\\\\\\\\\\\\\\\\\\\\\\\\\\\\\\\\\\\\\\\\\\\\\\\\\\\\\\\\\\\\\\\\\\\\\\\\\\\\\\\\\\\\\\\\\\\\\\\\\\\\\\\\\\\\\\\\\\\\\\\\\\\\\\\\\\\\\\\\\\\\\\\\\\\\\\\\\\\\\\\\\\\\\\\\\\\\\\\\\\\\\\\\\\\\\\\\
该书为天津外国语大学系列丛书《文学与文化经典译丛》六卷本之一。《日本近代文学史》是日本近现代著名评论家、学者高须芳次郎的文学史研究著作。作者以直接参与当时文坛活动的鲜活感受和大量的*手材料,生动而系统地论述了日本近代(明治、大正)文学的演变和发展,对日本传统文学的近代转型,新文学因素的发生与增长,新文学思潮和运动的展开,近代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翻译文学、文学理论各文类的新倾向和重要作家都做出了富于见地的评述。著作饱含历史见证的激情,同时,文学演进与社会文化互动、学术视野开阔、评价精准确切、文字表达流畅,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具有可读性的文学史著作。
《北京的歌谣》是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 项目之一。本书在节选影印北堂印书馆原版图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译者序、导言和两篇附录,并选取原文中一些重要注解进行翻译。本书对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歌谣》原版图书本来面貌、编撰价值、出版始末,以及清末北京歌谣的存在状况等大有助益。 丛书名: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 丛书简介: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 从海外藏的中国民俗文献精选出19种进行整理、翻译、出版,涵盖了文本、图像与实物三大类别的民俗文献资料。内容为海外馆藏中国民俗珍贵的图片文献,包括耕织图、外销画、契约文书、民间神灵雕像、明清官文等,以及西方来华传教士、探险家、汉学家的中国民俗志著作,记录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以澹归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澹归留世《徧行堂集》展开,对诗歌中涉及的清初政治经济、世况民情、佛理禅派,以及岭南仕宦士民、山水名胜、风俗人情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诗纪史、以诗证史、以诗补史,展现澹归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澹归诗歌特色进行归纳总结,呈现其作为士大夫、有节遗民、出世诗僧或凡夫俗子等多重角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