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梁思成一份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雕塑史讲义一次关于中国艺术整全精神的探索实践梁思成先生是我国 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简约”,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通
本书图片内容丰富,文字言简意赅,可读性很强。中国历史文物众多,书中所选330余张图。皆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图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所有史迹文物按时代排序,便于了解雕塑艺术史的发展概况。黄文坤先生多年从事考古出版工作及学术研究,使其文字深入浅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清晰的时代脉络,加之图片直观展现中国历 经典雕塑作品。
直接使用固态的钢铁来构筑雕塑,发端于西方,至今不过百年。但钢铁以其优越的耐久性和加工性能,成为众多现当代艺术家创作大型公共雕塑作品的重要选择,承载着丰富的时代精神,也展示出杰出的工业制造水平。本书聚焦于这一蓬勃发展的雕塑艺术形式,结合大量的创作案例,在纵览钢铁雕塑百年发展史、赏析作为先行者的欧美钢铁雕塑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之后,将目光转向中国,系统梳理了钢铁雕塑艺术在中国本土化发展、再造的历程,试图透过成熟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和年轻艺术家的现场创新,揭示隐藏于“钢筋铁骨”背后的艺术理念和表达方式,洞悉钢铁雕塑艺术的本质特性。 ?
本图书从发展历史、装饰特点、工具材料、色彩纹样、题材及服饰形象表现、工艺技法操作和作品赏析等各方面,分成七个章节全面介绍景德镇传统人物瓷雕彩绘装饰。本书立足人物瓷雕彩绘装饰的角度进行研究,依靠景德镇人物瓷雕一线的基础性背景和行业技艺演示,同时得到了具有 的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万金水、陈培火、方旺生、万国勇、万国喜等一批 的陶瓷雕塑装饰老艺人、老专家的大力支持,从口述及装饰技艺示范方面得到了 手资料。另外,又从雕塑行业现有的文献档案中提取、梳理出景德镇人物瓷雕彩绘装饰发展的线路,以及传承技艺的经典方式和方法。
这部作品创作于56年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冯骥才先生著作 的“处女作”。珍贵手稿 公开出版。身为文学大家的冯骥才先生,曾一度放下文学创作,一心一意地去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冯先生萌发抢救文化遗产的想法,就是从《天津砖刻艺术》这小小的书稿开始的。当年冯先生对津门地域的文化十分痴迷,包括老城内外街头房屋建筑上随处可见的精美的砖雕。不过,当时这些砖雕在世人眼里已是昔日的弃物,不被爱惜;其它一些地方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境遇也是这样。于是冯先生想做一件事,将天津主要的地方民间美术做全面的调查、收集、研究,再编辑出版。因时代风浪的冲击,这部书稿被尘封搁置至今。
《综合材料》为“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实践教学系列教程”之一种,书稿共六章,分别为概论、材料的基本属性、材料的综合构成法则、语言的转向、综合材料的材料选择与利用、作品赏析。书稿分别从认识材料、基本美学构成法则、语言学对艺术创作的理论影响、不同方法的应用、学生及名家作品案例分析等几大方面,充分、系统地讲述了“综合材料”的课程系统。此外,书稿将较为复杂的艺术理念研究融入平实的艺术案例之中,用图片、列表、分析图谱、文字表达等多维度多渠道的课程语言系统进行讲解,让学生能 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并获得相关的创作经验。
1945年以后,雕塑艺术上的现代革命紧锣密鼓地发生,而\"雕塑\"一词也渐渐不再像从前那样局限于指称一个固定的艺术种类。近几十年来,现代主义的雕塑概念在西方世界普遍遭到质疑,而雕塑中的诸如民族主义、政治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正是站在战后雕塑艺术的全新发展变化这一立场上,安德鲁·克塞教授把对先锋雕塑艺术的考察与当代发生的各种事件、节庆、机构组织、市场、博物馆的功能变化等结合在一起,极富洞见。全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一、1945年以后的欧洲雕塑艺术;二、新雕塑;三、雕塑与日常生活;四、现代主义与极简主义;五、反形式;六、自然材质;七、公共空间;八、物体与形象。至此,战后雕塑艺术的全景图像方才 得到了完整和深刻的呈现。
本书是作者冈田惠太的造型雕塑作品的展示集及制作过程讲解集,书中做工精细又 想象力的雕塑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全书图片摄影技术高超,排版精美,还原了冈田惠太作品的精美细节,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位美术设计师的 作品。本书书名“飞廉”,在中文里有“风神”之意。作者冈田惠太生长在日本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一直进行作品创作至今。《飞廉》一书是他多年努力积累结出的果实,作者希望它不仅可以在日本被大家看到,希望它也能乘风跨海到达世界各地的人们手中。 书中不仅有超高清的雕塑作品 展示, 珍贵的是详细的制作过程图解,对读者来说,能够进一步了解一件精美的雕塑作品是如何制作成型的,对于美术专业从业者来说,也是难得的珍贵的学习资料。冈田惠太创造的雕塑作品,形象饱满生动, 叙事性特征,形态具有冲击力
本书图片内容丰富,文字言简意赅,可读性很强。 中国历史文物众多,书中所选330余张图。皆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图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所有史迹文物按时代排序,便于了解雕塑艺术史的发展概况。黄文坤先生多年从事考古出版工作及学术研究,使其文字深入浅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清晰的时代脉络,加之图片直观展现中国历 经典雕塑作品。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玉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见证。2019年7月,中国浙江的良渚玉器文化遗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获得进一步的有力证实。本书是“中国雕塑艺术系列”丛书的分册之一。从玉雕的历史足迹,玉雕的种类与特色,玉雕的流派,玉雕的各种雕刻技艺,玉雕的材质区分、鉴别、审美、价值评估与保养, 博物馆有代表性的馆藏珍品以及现代名家玉雕作品的鉴赏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中国玉雕及玉文化。
本书分六个章节展开论述: 章是“以美石为玉:传统认知中的识玉”。中国古人在生产劳动,尤其是石器加工的过程中,把玉从石中分化出来,广泛用于礼器和饰品。琢玉工艺材料是不断变化的,只要具备石之美者的标准,并纳入琢玉工艺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玉。 第二章是“由物及人:历史维度中的用玉”,从玉器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人们用玉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人在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下对玉的品鉴,进而得出传统审美维度中的玉识;第三章是“体物得神:空间维度中的赏玉”。中国人通过形、色、质、意等角度来识玉。玉石形态各异,观赏者在玉上感受自然生动、意趣盎然的形态;第四章是“匠心独运:构思过程的审料与治玉”,论述在构思过程中琢玉艺人对材料的把握,分别从材美至上、循形借势和留神破形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五章“因材施艺:加工
安德鲁·考西编著的《西方当代雕塑》以1945年为起始点,全面介绍了“二战”之后西方当代雕塑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深度解析雕塑在表现形式与使用材料上的突破,全面梳理了立体主义、极少主义、拼贴、新现实主义、达达、波普、商品雕塑、装置、大地艺术、贫穷艺术等创作流派,涵盖了亨利·摩尔、贾科梅蒂、布朗库西、瑙姆·加博、约瑟夫·博伊斯、马塞尔·杜尚等众多大师名家。作者生动呈现了不同雕塑作品在艺术上的前瞻性表达,忠实记录了西方当代雕塑与20世纪社会发展的积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