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增订版)》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琵琶歌是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侗歌中的一种古老的歌谣。本书收录的琵琶歌近100首,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对于研究侗族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家庭婚姻、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史料价值。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用淄川当地方言创作编写的讲唱唱本。其创作动机主要是惩恶劝善、醒世救弊,宣扬伦理道德。内容写的都是老百姓日常关心的问题,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以及赌博、嫖娼、悍妇、妒妇等社会问题,也有一部分俚曲揭露封建官场的腐败,反映劳动人民的困苦和反抗精神。聊斋俚曲是包括小曲、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艺术综合体,是蒲松龄的伟大文学成就之一,是聊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被列入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蒲松龄一生创作俚曲十五种,即《墙头记》《姑妇词》《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磨难曲》《增补幸云曲》。
本书对陕北炕头石狮子艺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类型整理、艺术分期和客观描述,通过对大量的实物及图像的比较研究,对陕北炕头石狮子的艺术源流、风格特征、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并以此解读和折射了厚重而博大的陕北文化。
《工艺文化》是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上篇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是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下篇叙述了要在将来实现*美的境界,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如同影子离不开物体那样,人们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工艺品。没有任何伴侣能够以这样密切的关系与我们朝夕相处。*自然的器物,质朴是其宿命,平凡是其命数,劳动是其命运。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生活中的器物所体现的美,就是工艺之美。
作者在参阅明本潮州戏文、历代曲话、乐书、史料、回忆录、明代小说、明代笔记文学、演出本事等200多种资料的基础上,对70多年来海内外潮剧源流史研究进行梳理,亲自对180多种 文革 前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唱片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广泛采集解放后戏曲普查的丰富成果的基础上,论证潮剧源远流长。本书的论证与田汉诗句 潮人古曲楚人骚 惊人的一致:首次多层次论证了潮剧远源关戏童与原始楚巫同源;分别从语言学、历史学、戏曲学、文化学等角度对 正字母生白字仔 近源进行考证,又首次从弋阳腔 唱叹和 基本特征揭示潮剧声腔体制形成的动因,对潮剧近源来自弋阳腔提供了内在的证据;首次论证唐宋大曲对潮剧、潮州弦诗乐的深刻影响
《中华才艺系列:醒狮》以传播舞狮文化为宗旨。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中华才艺系列:醒狮》侧重于对南狮(也叫醒狮)的介绍,大致包含舞狮的文化知识和运动技术。舞狮文化知识从狮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风格、艺术欣赏等角度出发来组织材料;运动技术则主要介绍了单狮和双狮的套路,可作为舞狮爱好者入门学习的参考。
近几年来,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是坚强领导下 ,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 ,扬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逐步扩大,各级领导和全体市民对此给予了由衷的赞叹。建设更加富裕 、文明、秀美的新扬州,是时代赋予扬州人的崭新使命。文化扬州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为建设扬州文化大市,我们愿意,也能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扬州历史文化丛书》的出版,是有益的尝试,也体现了一种责任和追求。自2005年年初集中出版《扬州名园》等系列图书以后,由于选题视角较好,又是一次性整体推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令我们倍感欣慰。得到读者的鼓励,我们筹划将扬州的“名”字系列图书加以丰富扩充。因为既要考虑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弘扬扬州优有文化的根本宗旨,又要兼顾为今天的城市建设、名城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与参
灯彩记录了中华民族用火文明的历史轨迹,从洪荒时代的熊熊篝火到文明时代 的熠熠灯彩,贯穿着中华民族由火的原始体验而生发的信仰习俗、文 化理念和美学意趣,体现了灯从原始的实用形态演进为审美象征的文 化价值关系的发展。作为民间艺术的强大载体,灯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并将随时代的演进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态。
包括文化专题介绍、6张图片、图片解说几部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不同时代音乐文化的标志,中国传统乐器的种类更是异彩纷呈。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四大类。不同材质、不同音色的乐器,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体现出不同时代和民族的审美情趣。
本书全面介绍了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镇街变化等等,从道路、转型等几个角度,讴歌了平湖街道从一个贫穷落后地区变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之乡这一过程背后的其人其事,并试图以小窥大,从基层的视角,展现深圳乃至广东、全国改革开放大历史中的小故事。
在成人眼里,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而在儿童心中,一年是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是一本涵盖中华传统美学、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启蒙书。本书基于儿童视角为画面设计基本元素,画面丰富、内容充实,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既可以让儿童欣赏书中精美的手绘插图,也可以用于亲子共读,拓宽儿童的知识面,让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本书从儿童日常生活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入手,用趣味的形式,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儿童在精心设计的小游戏引导下,主动探索学习、了解传统文化。 本书既适合4 至10 岁儿童独立阅读,也适合亲子共读。
始于清道光年间的天津 泥人张 彩塑,继承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优点,将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系统介绍 泥人张 彩塑艺术的渊源、流变、传承及工艺等,展现了活态的 泥人张 彩塑艺术发展历程;下卷以作品赏析为主,集中展示了 泥人张 及其相关弟子们的原创性作品,图片精美,设计精良,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极具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为了探索植物染这门美丽优雅的手艺,三度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1家(位)植物染色工坊/设计师,分享他们与植物染结缘,利用植物染创作的精彩故事。 来自南通的水色染坊,是中国仅有自己种植染材的染色工坊,从染材种植、采收,到染色,采取全业态控制,力图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片蓝造是中国香港仅有的一家蓝染工坊,在幽静的大屿山静静染布、悉心教学;萨沙 杜尔是美国知名的植物染专家,在她眼里,植物是有生命的色彩;碧儿 博文来自澳大利亚,醉心于捕捉自然的图案和隐藏于日常食材中的丰富色彩 通过她们的故事,读者将对这门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将为手艺人的坚持和创意打动! 为了让读者深度体验这门工艺,三度特别邀请水色染坊以详细图文介绍包括煎煮染、生叶染、鲜花染、扎染、云染在内的10种中国传统
本书分四章论述了山东高密聂家庄、苍山小郭村、惠民河南张村、枣庄洛房村四地泥彩塑的起源、变迁、艺人、实物、工艺、传承、销售等问题,作者对山东四地的泥彩塑进行了长期系统详实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的观点分析了隐盖在这些社会零散现象背后的宏观文化背景。本书语言叙述有情有理,既饱含着作者对民间艺术、民间艺人的感情,同时书稿有着相当高的理论性,叙述严谨、科学,在叙述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