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增订版)》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如同一朵花上也蕴含着存在的法则,在器物上也会体现工艺的法则。《工艺之道》阐述了何谓工艺之美、何谓正宗的工艺、人们对工艺的误解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是柳宗悦先生*早的关于工艺性质的文集,也成为 日本民艺运动 的理论奠基之作。正宗的工艺之美,是美与用的结合,是匠人的信仰、热情与勤劳浇灌而成,是无心之美,是自然的恩惠。在美将消逝的年代,守护工艺需要集结的众生之心。透过他的阐述,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今天的日常生活,重拾对手工艺的尊重与珍惜。 工艺之道,是民众之道,无心之道,无我之道。
《中华才艺系列:醒狮》以传播舞狮文化为宗旨。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中华才艺系列:醒狮》侧重于对南狮(也叫醒狮)的介绍,大致包含舞狮的文化知识和运动技术。舞狮文化知识从狮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风格、艺术欣赏等角度出发来组织材料;运动技术则主要介绍了单狮和双狮的套路,可作为舞狮爱好者入门学习的参考。
手工艺都是建立在深远的传统之上的,一经倒塌,要再次树立起来,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传统如同一株大树,经过长年累月的成长盘根错节,若是不幸遇上了风暴而倒下,要再一次像以前一样树立起来是极为不易的。即便能够树立起来,也不会再有往昔的雄姿,还有可能会枯萎。 本书是 1940 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在战乱中得以幸存。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朴素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源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承。
本书是柳宗悦先生四十年民艺之路的沧海拾珍。他*早提出 民艺 概念,著书立说,普及推广 民艺 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创办日本民艺馆,收集整理民间器具,用毕生精力保护发扬日本传统手工艺。四十余年中,柳宗悦先生及其同仁走过了一个无比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而他的民艺理论与实践,对于今天我们本土手工艺传统的守护与传承,亦有启发。在清贫与静寂中,竟然可得到任运无碍之三昧。 工艺,我所钟爱的世界,在这里已浸淫许久。日复一日生活于其中,与所有的器物已经成为一家。行路的手杖上记有 同行二人 ,工艺就是漫长旅途的同行者。只有每日都能够与之同甘共苦,才能安心地遨游在这世界之中。信仰的生活也是牺牲的生活,要用一生来侍奉。
在成人眼里,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而在儿童心中,一年是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是一本涵盖中华传统美学、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启蒙书。本书基于儿童视角为画面设计基本元素,画面丰富、内容充实,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既可以让儿童欣赏书中精美的手绘插图,也可以用于亲子共读,拓宽儿童的知识面,让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本书从儿童日常生活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入手,用趣味的形式,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儿童在精心设计的小游戏引导下,主动探索学习、了解传统文化。 本书既适合4 至10 岁儿童独立阅读,也适合亲子共读。
《工艺文化》是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上篇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是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下篇叙述了要在将来实现*美的境界,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如同影子离不开物体那样,人们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工艺品。没有任何伴侣能够以这样密切的关系与我们朝夕相处。*自然的器物,质朴是其宿命,平凡是其命数,劳动是其命运。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生活中的器物所体现的美,就是工艺之美。
为了探索植物染这门美丽优雅的手艺,三度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1家(位)植物染色工坊/设计师,分享他们与植物染结缘,利用植物染创作的精彩故事。 来自南通的水色染坊,是中国仅有自己种植染材的染色工坊,从染材种植、采收,到染色,采取全业态控制,力图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片蓝造是中国香港仅有的一家蓝染工坊,在幽静的大屿山静静染布、悉心教学;萨沙 杜尔是美国知名的植物染专家,在她眼里,植物是有生命的色彩;碧儿 博文来自澳大利亚,醉心于捕捉自然的图案和隐藏于日常食材中的丰富色彩 通过她们的故事,读者将对这门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将为手艺人的坚持和创意打动! 为了让读者深度体验这门工艺,三度特别邀请水色染坊以详细图文介绍包括煎煮染、生叶染、鲜花染、扎染、云染在内的10种中国传统
《江湖丛谈》为连阔如先生遗著,以大量的篇幅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作者于上世纪30年代以云游客笔名在北平《时言报》连载书稿内容,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中华书局此次增订再版,请李滨声先生做插图50余幅,补充了“小绺门”“风门”“雁门”等原书未及的几节文字,并选配多幅珍贵人物照片和历史资料照片。宜于欣赏和典藏。
包括文化专题介绍、6张图片、图片解说几部分。京剧诞生于二百多年前的北京,以其动听的唱腔、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涵,几百年来长盛不衰。京剧的美不仅体现在演员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之中,而且那五彩斑斓的脸谱、精致华美的服饰,无不韵味无穷、耐人寻味,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可以说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京剧悠扬的丝弦之声在回荡。
赵延年先生是中国现代木刻艺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以黑白木刻为主,成就非凡。他是我国黑白木刻的一面旗帜。他的创作以鲁迅小说插图为多,他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也*为突出的艺术家。 考察赵先生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也是曲曲折折的。1940年,他从上海奔赴广东曲江,投身抗战木刻运动。那时,他血气方刚,豪情满怀,刻了许多作品,与朱鸣冈、梁永泰、荒烟、黄永玉等人的木刻在广东、江西、福建一带巡展,宣传抗日,鼓舞民众。这一时期的作品,爱国和抗日的主题十分鲜明。抗战胜利后,赵先生在上海的报社和书局担任美编,并被选为 中华全国木刻协会 理事。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许多木刻,其《江南三月》和《弃婴》,堪称为代表作。
《鸟类图案设计图典》主要介绍了鸟类图案的历史演变、鸟的分类、中国传统图案中的鸟类纹样、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鸟类纹样、中国鸟图案的吉祥观念、外国图案中的鸟类纹样、近现代设计中鸟类图案的运用、鸟图案构成的形成特点、鸟图案的节奏韵律法则。中国的鸟类图案装饰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改进,在造型和纹饰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本书除了从整体宏观的角度简要概括地对中国历代鸟类纹饰艺术时代特征进行介绍外,同时又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鸟类纹饰艺术品进行图片展示,以期为我国鸟类装饰艺术的发展及设计教育走向更为辉煌的未来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和信心保证。本书风格多样,形象逼真、别致、新颖,表现方法及处理手段有独到之处。它融资料性、实用性和欣赏性为一体,可供广大设计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和美术爱
《造物有灵且美》这本书里,日本工艺大师赤木明登走访了20位手艺人,并将他们的故事连同自己对 造物 的感悟记录下来,从而完成了一次对何为 美 的叩问与思考。这些手艺人遍布各个领域,又独具个性。 木工手艺人史蒂芬从制作的形状里看见了自己,明白了不用语言也能表达自我,与他人相连; 服装设计师敏子女士让赤木意识到,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 陶艺家内田钢一强韧中带着不可捉摸的脆弱,作品呈现出的生命质感却能直逼人的内心; 家具设计师永见真一的工房,是全球获得授权制作中岛乔治设计的家具; 造纸人吉冈夫妇生活在山中峡谷的大自然里,耕田、造纸,活得朴素又自在; 美术家前川夫妇把自己的工作称为 lolo calo harmatan 式,这句非洲土语意为 月亮、星星、季风 ,他们用距离自己遥远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染
包括文化专题介绍、6张图片、图片解说几部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不同时代音乐文化的标志,中国传统乐器的种类更是异彩纷呈。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四大类。不同材质、不同音色的乐器,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体现出不同时代和民族的审美情趣。
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古代染织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染织技术的*成就,其手工染织技术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手工染织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织染江南:中国长三角地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一书将棉纺织技术、蓝印花布、宋锦、缂丝、云锦、杭罗的技术与文化进行了梳理,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丰富生动的丝锦江南的长卷。织染江南:长三角地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
本书呈现的是杭州钱塘江流域*有代表性*杰出的的民间工艺美术,这些民间工艺造型艺术,既是浙江人民灵动心智和精巧的物证,也反映出钱塘江流域人民求生存、求发展的适应性与创造力,同时揭示了这些民间工艺背后的非物质因素,包括历史的演变、制作工艺及所体现的钱塘江流域人民的情感与智慧既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忠实的记录。
本书主要依据舞蹈生态学原理和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汉族民间舞重要舞种之一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本书把花鼓灯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文化特征与农村正在流传的花鼓灯、花鼓灯教材、花鼓灯作品进行比对分析,探索在进入当代社会后花鼓灯文化基因的继承与变异情况。首先,将农村花鼓灯置于其生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研究,考察其半个世纪以来繁荣、发展及衰微、变化的状况。其次,对花鼓灯教材的研究是从教学法入手,从早期的 代表性教学法 探讨其对花鼓灯教材的结构、审美意识、教学体系的影响;从 元素教学法 研究花鼓灯动作语言的解析与重构问题。*后,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花鼓灯作品的分析,提出传统花鼓灯形态在作品中被解构与碎片化,以及传统花鼓灯形式在创作中的价值等问题。通过
《茶器与匠心之美》是一本关于茶文化和茶器手作艺术的生活美学读物。 东方茶文化在静默的岁月里流淌千年,道尽茶器的朴拙,茶人的淡泊,匠人的虔诚。在繁忙的城市喧嚣中,一道茶可以涤荡人的身心。《茶器与匠心之美》邀请著名茶人李曙韵和中日10位茶器手艺人,讲述他们与茶结缘,与器相守的动人故事。通过重拾东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向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致敬。 习茶20余年的茶人李曙韵,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经历诉说她心中的茶汤滋味和器物情缘。来自中日的10位手艺人,其中既有陶艺家、瓷艺家,亦有玻璃艺术家、银器艺术家,他们用温暖的双手对抗冰冷的机器,造出的器物有着独特的形态和质感,捕捉 器美于形,更美于心 的感动瞬间。他们有的隐于山林,潜心造物;有的留守故土,传承手艺;有的出走异乡,寻觅茶道和器用的真
144 种中国传统手工艺, 199 位真实质朴的匠人, 34300 公里的行程, 129 天的真诚之旅 《寻找手艺》是一部在行走中寻访、记录中国传统手艺的温暖之书。 在 寻找手艺 的过程中,作者走遍了中国壮美的山河湖海。在旅途中,作者与手艺相遇,与手艺人、工匠相遇,与普通人相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风景之美、传统之美、人情之美,不仅完成了寻找手艺之旅,也完成了一次自我反省反思的心灵荡涤。 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绝妙的悬念,没有精致的画面。 这是一次质朴而真实的记录,一段属于中国自己的心跳与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