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来自选题,选题源自问题。问题意识永远是好选题的灵魂,人文社科的优质选题一定能反映学科前沿;若能折射时代所需,则更妙。《人文社科选题炼题:100问 700例》既授鱼,更授渔,涉及26门学科约700个案例;所设100个问题大致分要道篇、选题篇与炼题篇,三者权重逐渐增大。所涉选题炼题的原理与机制既可用于撰文著书,更可用于项目申报;既服务人文社科界,也适用于自然科学界。
本书详细梳理了美国创新的重要历史,并对当下的处境表示了担忧,对未来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策略支撑。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公费资助的科学创新如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为战后充满活力的美国经济奠定了基础。作者通过分析美国历史上科技突破助推经济增长的成功案例,以及揭开尘封历史中那些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关键人物”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将美国经济第一次飞跃的深层原因清晰地揭露出来。接下来,这一部分还解释了科学的过度自信、政治家的互相冲突,以及预算问题如何促使公共开支逐渐倾向于削减科学经费。 在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具体的经济案例阐述了美国今天的公共资助已经成为推动科技研发的主力,尽管力度尚太低,但公共资助的科学将继续获得创新性并贡献就业岗位。同时这一部分还解释了为什么私营企业在科学方面的投资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5辑呈现了当代西方加速主义理论家的代表作品,既包括以尼克·兰德为代表的右翼加速主义,也涵盖了以亚历克斯·威廉姆斯和尼克·斯尔尼塞克为代表的左翼加速主义。“科西克专题”对资本主义的物化结构进行了批判,试图从历史认识论层面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科西克的历史认识论探讨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考。“海外学者论域”专栏收录了西方著名学者埃内斯托·拉克劳、弗里德里希·波洛克和米夏埃尔·宽特对资本主义和唯物史观的研究。
《北宋经学与文学》立足于文献考据,结合北宋时期社会制度和学术思潮,梳理了北宋经学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揭示了不同阶段的特征和成因,并通过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程颐等个案的剖析,突显出宋代经学 变古 的具体表现。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根基性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 第一性原理,好比树木的根基,没有人会看到繁茂枝干下的树根,但它决定了树的一切。 《第一性原理:混沌学园创新必修教科书》将“第一性原理”的思想引入创新与商业领域,用8个思维模型和实践方法,帮助企业与个人厘清问题的本质,直达本源。 我们常问,未来十年什么会变化?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问题可能是,未来十年什么不变?如果能找到不变的,把所有的资源和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在不变的事物上,其力量不可同日而语。让我们用第一性原理重新认识世界。探索内在的力量,成就非凡的人生。
本书是以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为基础,根据关务水平测试要求专门编写的工具用书。本书除提供基本的编码查询服务外,在相关的归类总规则、类注、章注下增加了“编者注”,对进出口商品归类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分析。本书页下注内容根据关务水平测试大纲和《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选择常见商品和归类重点知识进行摘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书是关务水平测试的推荐工具书,也可以作为从事关务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还可以作为职业院校国际关务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关务与外贸服务及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
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农业公司,它于20世纪初以生产糖精和咖啡因起家,后进入农业,成为除草剂的主要制造商,并一步步成长为21世纪全球优选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人类粮食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与这家公司的历史紧紧捆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通过全球实地调查,对农民、化学家、企业家、工人、病人、律师和法官的采访,以及查询尚未披露的公司档案和政府记录,历史学家埃尔莫尔追溯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孟山都公司商业版图扩张史,揭秘其化学制品和转基因技术如何渗入全球粮食供应的几乎每一条缝隙。
女性到底在争取什么? 通过法国女性200多年的平权运动之路历经的十几个关键节点,我们看到,女性踏过荆棘才走到今天。穿长裤、接受教育与参加考试、选择工作、获得财产保护、在银行开户、申请离婚、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接受无痛分娩等,都是女性在时代的激流中一次次与父权制博弈而获得的。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中信,2015)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
《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丛书多方位检阅巴赫金文论研究成果。本书为《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卷五《剪影与见证:当代学者心目中的巴赫金》。
本书是哈贝马斯在1962年出版的成名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续篇。在该书中,哈贝马斯从社会史和概念史的角度定义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并认为公私划分是公共领域存在与运行的第一前提。 但公共领域从近代以来一直在衰退,新媒体的兴起是病源所在。电视和报纸的泛滥使得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的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型,公域和私域之间不再有明显划分。这在如今监护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一方面导致公共领域的包容性特征正在消失,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声音的日益不和谐以及挑战性话题和意见内容的复杂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媒体消费者利用数字平台,退回到志同道合者的屏蔽式回声室。 哈贝马斯详细论述了新媒体及其平台特性,它们正日益将传统大众媒体这一旧的结构转型的决定性驱动力推向后台。新的传播形式损害了政治公众的自我认知,导致了公共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每天要做的事越来越多,能否快速、有效地思考,已成为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在本书里,我们会化繁为简,通过三个关键词:“流程”“分类”和“验证”,带领读者进入系统思维能力构建的快车道,帮助读者重塑思维方式,改善处理系统性问题的能力,形成流程化思考的思维模式。
生活的意义消逝,网络游戏成瘾,容貌焦虑,房子成为人生的执念……现代人在意义与虚无、功用与价值、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复摇摆,在“躺平”和“内卷”中无限循环。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人类进入现代之后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这本书是对现代人生存现状和情感纠结的观察。书中盘点了15个当下热议的社会现象,从社会、生活、个体三个角度追溯问题及其根源,把问题置于制度、秩序、文化、传统、习俗的背景下,从社会和时间的长河中去理解其作用机制和原理,梳理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作者孟庆延研学社会学多年,在他看来,社会学是克服盲目焦虑的一门学问,每个人都应放下虚幻的、妄自尊大的“自己”,以一种真诚而朴素的心态去面对周遭与生活。这本书不提供关于“怎么办”的标准答案,只提供理解自我、洞察世界的视角。通过剖析
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令中国的大国强国之路 加坚实,而内生于中国大地的传统文化,则润泽社会,促使社会和谐相融、稳固前行。绵延两千年依旧有力地给予营养的中华 传统文化如何传承、阐扬,如何赋予时代意涵,接续提供治理的价值指引,需要我们深入地探寻。在本书中,哲学家们纵论儒家等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挥其价值,提供社会建设的动力;如何促人修养身心、自由思考,规引人们的行为。通过讲述他们探求哲理、追寻文明之源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哲学在中国当代的发展历程,也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内藏的生生之力。
《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一书对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经行了详细的解读,采用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式,结合审读访谈、文本分析、个案研究等,对青少年手机亚文化进行了解析。本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青少年手机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和手机平台下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
文化自信,是近年来文化建设讨论中一个高频词。之所以成为高频词,在于这一问题是当下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于这一问题的求解方式、求解向度等与我们的文化走向、社会发展,与我们的文化梦想、复兴伟业深深融涵一体。当前,我们需要将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索与身处的时代、脚下的实际、肩负的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当下的中国为什么要特别注重涵养文化自信、需要涵养怎样的文化自信以及如何涵养文化自信等基本问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从而更好地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清末民国中学文学教育研究》选取1902 1904年《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学文学教育为研究对象,以语文教材为基本凭借,根据中学文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将其分为清末民初(1902 1918)、新学制前后(1919 1927)、新标准时期(1928 1936)、全面抗战和内战时期(1937 1949)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并分别从课程(课程目的、功能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比重、文体、语体、主题、组织)和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两大层面梳理其发展过程,全面呈现每个时期文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比较其异同,揭示影响其变化的内外因素,总结其基本特征。
《丝路文明十五讲》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的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历 的丝绸之路为主线,全面梳理了自史前至1500年间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作者首先总述了文明的起源和特质,其后则以亚历山大东征与张骞凿空、鸠摩罗什译经与法显求法、中西交往中的粟特人、纸张西传与字母东来、 的创立与传播、突厥西迁与蒙古征服对欧亚文明的影响等为论题,对丝路文明的历史做出了生动活泼、具体而微的介绍,尤其强调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全书提纲挈领,以丝绸之路总摄欧亚大陆文明的历史,使纷繁复杂、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变得明晰而浅近。 《丝路文明十五讲》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的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历 的丝绸之路为主线,全面梳理了自史前至1500年间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