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有国际声誉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在20世纪的中国有很大影响力。他在文、史、哲等学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 五四 以来影响中国文化学术很深的历史人物。他活跃于社会政治领域,是中国自由主义具有诠释力的思想家。 胡适反复告诫青年人,要独立思考,不受人惑。他对 健全的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等的思考,至今振聋发聩。 胡适作品珍藏版 精装十二册: (一)内容全面,收录了胡适的自传、演讲、他的政治、哲学、文学主张等,可以全面了解胡适的思想。 (二)版本优良,核对胡适本人原始和修订版文字,力求呈现接近胡适本人原意的文字面貌。对相关文字未做删节处理。 (三)装帧典雅,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制作。(四)赠送精装《胡适手账》,收录有胡适珍贵影像和精彩语录。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余八十生辰,即撰述八十忆双亲一文,嗣又续撰师友杂忆一书,毕生往事常在心头者,几若无遗。八十三、四岁,双目忽病,不能见字,不能读书,不能阅报,惟赖早晚听电视新闻,略知世局。又以不能辨认人之面貌,稠人广坐,酬应为难,遂谢绝人事,长日杜门。幸肖能握笔写字,偶有思索,随兴抒写。一则不能引据古典书文;二则写下一字即不识上一字,遇有误笔,不能改正。每撰一文,
饶宗颐先生,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字固庵,号选堂。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29岁以《楚辞地理考》一书名动天下。先后执教于无锡国专、华南大学等校。1949年移居香港,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期间曾担任京都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8年退休,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纵横经史子集,兼及中外文化交流史、近东古史,精通诗词、书画、古乐,通晓梵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六种外语,已出版专著60余种,发表论文400余篇,长期引领国际汉学研究的潮流,因所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荣获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儒莲奖”。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首套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脉络的大型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梳理中华现代学术演进脉络,以展现传统文化之新变,追寻现代文化之根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本套书为第四辑,共30种(计32册),其中27种中文图书,3种英文图书。
此次整理点校《马一浮全集》,在浙江古籍出版社与浙江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虞万里、丁敬涵、马镜泉、楼达人等校点的《马一浮集》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版基础上重新编辑校点,在遗著分类、分卷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收集的马氏遗着较前集增加了约三十万字,并增补了五十余万字的附录。参校有台湾广文书局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初编》、同社一九九八年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续编》、二〇〇二年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三编》。 本书按马一浮著作性质分为语录、文集、诗集、杂著、辑佚五大类,编为五册,并搜辑评论马一浮生平、著述与思想成就的论著编为“附録”一册,合为六册。其中第五册《辑佚》,收录有以往从未刊行的马一浮手抄汇辑《越纬》《马纪》《马氏艺略》《马氏遗文》《马家诗传》《马藏》《马氏稽灵渊》等
《陈旭麓文集》(精装五卷)系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一生文字生涯的结晶,除了收录先生在1949年以后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还汇编了先生早年(1949年以前)的作品,比如学士论文《司马迁的历史观》、25岁之年任贵州修文中学校长时所写的《论当前县立中学的几个问题》、1942年编辑出版的《初中本国史》,等等,许多作品为1949年以后首次出版。我们在尊重作者原意、保留作品原貌的基础上,对文集稿件进行了精心编校,力求呈现一套精良的学者文集。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本书堪称 国学大典 ,是一部钱钟书先生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学术著作,是其主要学术代表作之一。 《管锥编》辑录《周易正义》27则、《毛诗正义》60则、《左传正义》67则、《史记会注考证》58则、《老子王弼注》19则、《列子张湛注》9则、《焦氏易林》31则、《楚辞洪兴祖补注》18则、《太平广记》215则、《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77则,共计781则,近130万字。书中旁征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的考证和诠释。其中以《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种耗力*巨,占全书近半篇幅。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二辑,全三册。本辑收录钱锺书1938年至1949年所作的外文读书笔记,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而且有很详细的编目信息。除英语文学外,还有用法文和德文摘录的文学原著。本辑中包括了作者命名为“亭子间读书笔记”的系列笔记,可见钱先生在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笔记进行整理和归纳。笔记中也更加准确地著录了目录信息,如书名、作者等,表明作者对待笔记的态度非常严肃。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二辑主要用英文摘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费尔丁、斯摩莱特的作品,《白鲸记》、《天方夜谭》等经典,还有有关马克思主义、英语语言学、心理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内容以及侦探小说;法语作品都是从原著摘录的,如古克多、普罗斯特、斯汤达、维克多雨果等人的著作等;德语著作在本辑中,钱锺书也不再倚仗英语翻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本书共分八卷,前四卷针对中华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的现状和主题内容建构文化翻译理论和文化传播理论,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后四卷分别对北京民俗文化、北京建筑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和北京戏剧文化进行介绍。本套书形成一个完整系列,旨在在多模态信息技术条件下以传播中华 传统文化为目标,解决以往单模态呈现中华 文化的瓶颈,顺应新技术和读者新期待的要求,建构多模态文化传播理论,以多模态形式传播中华 文化,从而使中华 文化 好地传播出去,充分调动国外受众的听觉、视觉和感觉等多个信息通道,帮助他们实现对中华 文化的真实体验和具身体验,以达到 好的传播效果。 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未来中国 文化对外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案例参考。
黄宗羲是我國明末清初偉大的啟蒙主義思想家,也是博學多才的學問家,在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著述弘富,僅專著和詩文集郎在三百萬字以上,涉及的學科有政治學、哲學、史學、文學、數學、天文學、地理學、文字学等門類。這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份可貴的財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方法,全面系統地研究其著作,吸收其民主性與科學性的精華,無疑地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是很有裨益的。為此,本社决定在前人编輯、整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廣泛搜集黄氏著作,辨别真偽,考定文字,標點分段,编輯出版黄宗羲全集,以供研究。 全集分十二册出版:册至第十一册為黄氏原著,大體按其著作性質分類編入各册;第十二册為全集附錄專册,輯錄歷代學者所撰有關黄氏生平、著述的碑銘、年譜、傳记、序设、淪号及前十一册
姜椿芳一生著作等身,创作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涉及领域广泛,涉及语种丰富,散见于各类报刊、图书,从未系统整理出版过。今年是姜椿芳诞辰100周年,为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姜椿芳的创作和翻译成就,我们对这些著译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了这套《姜椿芳文集》。 《姜椿芳文集》共约480万字。汇辑姜椿芳已发表、出版的著译及部分未刊手稿,按照收录作品的专题和体裁,分为十卷。除第十卷按内容编排外,其他九卷按作品发表时间编排,原来未发表的作品按写作时间编排。*卷至第六卷为翻译作品部分,主要收录姜椿芳自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翻译的诗歌和歌词75篇、戏剧28部、中短篇小说37篇、文艺杂论49篇、政论时评45篇。第七卷至第十卷为著述部分,其中第七卷至第九卷主要收录姜椿芳自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之间
余八十生辰,即撰述八十忆双亲一文,嗣又续撰师友杂忆一书,毕生往事常在心头者,几若无遗。八十三、四岁,双目忽病,不能见字,不能读书,不能阅报,惟赖早晚听电视新闻,略知世局。又以不能辨认人之面貌,稠人广坐,酬应为难,遂谢绝人事,长日杜门。幸肖能握笔写字,偶有思索,随兴抒写。一则不能引据古典书文;二则写下一字即不识上一字,遇有误笔,不能改正。每撰一文,或嘱内人搜寻旧籍,引述成语。稿成,则由内人诵读,余从旁听,逐字逐句加以增修。如是乃获定稿。费日费时。大率初下笔,一小时得千字已甚多;及改定,一小时改千字亦不易;内人为此稿所费精力亦几相等。余九十一生辰屡犯病,大惧此稿不得终迄。内人告余:「未读稿已无多」,心乃大定。直迄于余九十二生辰后又百日,而全书稿乃定。
《怎样读书》 作者:胡适 本书聚集了胡适、蔡元培、王云五、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马寅初等30年代就令人瞩目、今天更令人追怀的学者、文化人士,向青年读者恳谈读书经验。 《白石老人自述》 作者:齐白石 一九三三年,步入晚年的白石老人有意请金松岑为他作传。于是先由自己口述生平,由门人张次溪笔录,用以作为金氏写作的基本素材。但随世事推移,白石老人的口述时作时辍,至一九四七年金松岑溘然长逝,传记终未完成。“自述”也于一九四八年截止,时齐氏八十有八。 《孔子传》作者:钱穆 作者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故本书所采材料亦以《
高凤翰(1683~1749),山东胶州人,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收藏家,对造园、盆景亦有涉猎。所作书画名声尤著,与郑板桥、金冬心等并称"扬州八怪",位列"画中十哲"之首。全集共分七个部分:诗集、文集、书画题跋印识、砚史铭跋印识、印谱、书画集和编年录。可谓是一部集高凤翰诗文书画诸艺之大成的巨著,也为中国艺术研究史个案研究提供一大成果。 其中,《编年录》可视为纲,诗集、文集、书画题跋印识、砚史铭跋印识、印谱和书画集可视为目。前者整理考证并重建历史联系,把高凤翰其人其艺纳入所处历史时空之中,进而知人论世。后者则分类编辑各项翔实资料。两者结合,纲举目张,极有益于研究者省却爬梳资料之劳,进而从各个角度深入探讨高凤翰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