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教育》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 日常生活 之间的连续性。杜威采用了一条与分析美学相反的思路,不苛求理论的精确性,而更关注艺术对生活及社会起的作用。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本书以清初史家群体为对象,以史学史结合社会史、文化史,探讨巨变时代的史权博弈、史家对史学和文化秩序的追求,思考史家与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依据史家的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本书将清初史家群体分为遗民史家、仕清史家和贰臣史家三种基本类型,探讨了他们在兴亡、忠义、正统、君臣等明史书写主题上的异同,分析了遗民史家修史经世而续命、仕清史家修史表忠求名山、贰臣史家修史明志兼自赎的书写取向,梳理了他们的分化与整合,反思了易代之际史家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阐释了史家群体与史学在清初文化秩序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注重两个视角:一是群体视角,以史家群体展现了明清之际中国史学的宽度与厚度,可更深入地认识其全貌;二是主体视角,从史家的主体意识审视其在史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诉求,可弥补把史家视为 他
本书主要分为唐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前加以何新老师对其的详细题解。在每一部分下的篇章中分为题解、译文、原文、注释四个部分。其中译文为何新老师对原文的全新翻译,题解为何新对篇章的整体理解,注释为诸家对字句的详细解释和何新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并以“何按”加以体现。
《微观天下事,不负案头书》是著名作家梁晓声 [家 国 天下]系列三部曲之天下卷。本书解读中国乃至全世界热点问题的杂文集。 梁晓声曾 说 :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知识分子良知要求我应以真诚而有说服力的文艺作品表态:事实绝非那样。 本书的文字,是梁晓声精心整理出来的,为其兼济天下的美好理想而书。在这喧闹浮躁的世界里,他甘做一个平凡的人,心怀天下。真正有力量的善良,必定包含着对世态人心的深刻理解,而又不染世俗的浊气,梁晓声恰是这样的人。
五四运动前夕,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应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等单位的邀请来中国讲学。1919 年 5 月自日本抵上海,1921 年 7 月离北京回国。 《杜威在华学谱》以时间为序,搜集整理了杜威在华两年间的日程安排、重要事件文字记录,包括杜威对当时发生的大量的中国现象、事件和运动的理解、评论等。
“江苏社科名家”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社科理论界领军人才的*荣誉,评选表彰“江苏社科名家”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推进社科强省建设,打造“社科苏军”的重要举措。本丛书入选的是第二批10位“江苏社科名家”获得者,展现了他们一生的学术精华和毕生的治学风范。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1946年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围绕“家庭三角”这一核心议题,讨论了中国乡土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及其拓展,其中描述社会新陈代谢的“社会继替”“世代参差”等概念影响深远。本书是费孝通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为看重的著作之一。书后附录的《亲迎婚俗之研究》一文,系作者1933年在燕京大学毕业时完成的本科学位论文,主要是从社会史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周代到汉初亲迎婚俗发展的两个阶段——风俗时代和礼教时代进行分析。
“江苏社科名家”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社科理论界领军人才的*荣誉,评选表彰“江苏社科名家”是江苏推进社科强省建设,打造“社科苏军”的重要举措。本书是第二批“江苏社科名家”称号获得者之一樊和平的文集,包括学术小传、代表性学术成果、学术年谱三部分。
张岂之教授是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岂之教授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过程中,通过书信的方式和他们商讨学术问题,这些书信既有学术含量,又有师生交往的感性文字,是我国当代学术史、教育史上的生动文献。本书是张岂之教授与研究生及一些学者间此类书信的结集。
本书包括文论与书画两大部分,较全面地收录了启功先生撰写的专著、论文、诗词、题跋、书信、日记、讲学及口述历史,并选辑启功先生创作的绘画、书法精品等。除努力汇集启功先生各个时期公开发表的著作、散论和书画作品外,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收集了启功先生生前未发表的文字和书画,如将未发表的诗文另集一辑,新发现的题跋补充到原《启功丛稿》的题跋部分。
“江苏社科名家”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社科理论界领军人才的*荣誉,评选表彰“江苏社科名家”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推进社科强省建设,打造“社科苏军”的重要举措。本丛书入选的是第二批10位“江苏社科名家”获得者,展现了他们一生的学术精华和毕生的治学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