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教育》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明天的学校》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录,主要包括约翰逊夫人的 有机学校 ,梅里亚姆教授领导下的密歇根大学初等学校等。这样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录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已经很有意义,杜威在书中还运用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以及他自己的教育理论来论证了这场发生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使本书更具研究价值。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 日常生活 之间的连续性。杜威采用了一条与分析美学相反的思路,不苛求理论的精确性,而更关注艺术对生活及社会起的作用。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本书以清初史家群体为对象,以史学史结合社会史、文化史,探讨巨变时代的史权博弈、史家对史学和文化秩序的追求,思考史家与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依据史家的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本书将清初史家群体分为遗民史家、仕清史家和贰臣史家三种基本类型,探讨了他们在兴亡、忠义、正统、君臣等明史书写主题上的异同,分析了遗民史家修史经世而续命、仕清史家修史表忠求名山、贰臣史家修史明志兼自赎的书写取向,梳理了他们的分化与整合,反思了易代之际史家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阐释了史家群体与史学在清初文化秩序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注重两个视角:一是群体视角,以史家群体展现了明清之际中国史学的宽度与厚度,可更深入地认识其全貌;二是主体视角,从史家的主体意识审视其在史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诉求,可弥补把史家视为 他
五四运动前夕,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应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等单位的邀请来中国讲学。1919 年 5 月自日本抵上海,1921 年 7 月离北京回国。 《杜威在华学谱》以时间为序,搜集整理了杜威在华两年间的日程安排、重要事件文字记录,包括杜威对当时发生的大量的中国现象、事件和运动的理解、评论等。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1946年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围绕“家庭三角”这一核心议题,讨论了中国乡土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及其拓展,其中描述社会新陈代谢的“社会继替”“世代参差”等概念影响深远。本书是费孝通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为看重的著作之一。书后附录的《亲迎婚俗之研究》一文,系作者1933年在燕京大学毕业时完成的本科学位论文,主要是从社会史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周代到汉初亲迎婚俗发展的两个阶段——风俗时代和礼教时代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