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 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 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 质疑文化 。
《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共分四个部分,指向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背景;目标与课程结构;实施与评价;方案更新等核心主题;每一部分又由理论基础、案例、案例评析三块内容组成。《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由项目学校的成员和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者共同完成。*部分的理论基础由华东师大朱伟强教授、研究生张诚撰写,案例评述由朱伟强教授撰写;第二部分的理论基础由华东师大胡惠闵教授、研究生曲琳,松江教师进修学校陈玲玲硕士撰写,案例评述由胡惠闵教授撰写;第三部分的理论基础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夏雪梅副研究员、研究生陈传东、雷福英撰写,案例评述由夏雪梅副研究员撰写;第四部分的理论基础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夏雪梅副研究员、研究生胥明雨、周坤亮撰写,案例评述由夏雪梅副研究员撰写。每一部分中的案例均
《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共7章,51个故事,指向课程领导的规划、建设、实施、评价等核心主题;每一篇故事由导读、案例和问题讨论三部分构成。学校课程发展愿景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想法,然而一旦发展成感召一群人的目标时,就不再是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开始把它看成是学校发展的“引擎”。课程建设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领导团队依据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作出选择、决定、调整、适应……它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领导者,强有力的领导不是指挥和支配,而是激发教师潜能,并使他们成为自我领导者。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定。
《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是英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赫伯特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 1903)的代表作,被视为英语世界zui重要的教育名著之一。 斯宾塞的一生地位显赫,他先后获得了英、法、美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机构的院士、博士等荣誉称号,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被科学界和教育界誉为 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 。他在本书中提出的经典之问 什么知识*有价值? 一直引导着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年教育学者王占魁博士历时一年翻译而成。译者既精准地翻译了全书,又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在各章节中增加了一些精当的标题和注释。此外,书中还通过脚注的形式呈现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伯特 赫伯特 奎克(Robert Hebert Quick)、英国伦敦师范学院教授约瑟夫 佩恩(Joseph
《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在我国 追求公平,提高质量 教育改革背景下,《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主要从 为什么 、 是什么 、 怎么做 三个方面对表现标准展开探讨:首先,《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通过考察国际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改革中表现标准的地位与作用、我国表现标准的缺席所导致的问题,指出我国何以亟需表现标准。接着,《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通过考察表现标准的历史演变,明晰了现代意义上的表现标准与学科素养的关系,以及表现标准的内涵,进而探讨了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并基于各国教育标准与大型的国际评价项目的考察构建出学科素养模型的分析框架,剖析了如何通过学科素养模型实现学科素养向表现标准的转化。*后,在综整当今国际上有关表现标准的研制程序与编制技术,结合本土背景提出研制
本书通过综合教育研究和神经科学的关键发现,为教师提供了 指南,从而帮助教师摆脱被动的局面。 它揭示了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哪些方法 ,以及如何改善每个学生的学习。 作者采用了经过实践检验的五步法模型,来整合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消除耗时、低效、增加压力或工作量的做法。他收集了不同学科、不同龄段的教师案例,这些案例为以下实践策略提供了范例: 1.原有知识 2.呈现新内容 3.设置挑战性任务 4.指向改进的反馈 5.重复和巩固 强烈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来读读这本 厉害的书,一定能让自己的课堂受益于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书对孩子与成人日常交往中受到的表扬、批评进行了现象学分析,揭示了表扬、批评现象的意义结构,及其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作者认为,表扬与批评是教育情境中的关系性实践,二者皆有深刻的教育意蕴。作者通过建立 一阴一阳之道 的表扬-批评教育学,呈现了对 教育希望 的理论洞察,以此表达了教育学之魅力。
本书是《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的一本。这是一部有特色、框架新、内容充实、有一定理论深度、有个人见解的学术著作。作者冲破了已出过的十几种比较教育学著作的传统框架,从学科本体出发,对比较教育的定义、历史、流派、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做了全面阐述,既有客观的介绍,又有作者个人的评价,并提出了自己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对于我国比较教育的发展问题,作者也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意见。本书的出版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书共五章:导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际教育、发展教育、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时代趋向,以及结语 当代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问题。本书可供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类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教育类专业研究生和自考生的自学教材使用,还可供在职中小学教师和教育
本书是对我国27位中学校长在“人民教育家论坛·全国优秀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上讲演的评论。其实,与其说是对这些校长讲演的评论,还不如说是作者在与他们互动和讨论中的一些感悟。
当前,全民阅读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但是,能够有效帮助、指导广大读者读书的有用、实用、好读的图书并不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编著的《读书的方法与艺术(精)》约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这一 机构,有针对性地广泛选取收录了中外名家谈读书的精辟短文,或论述读书重要性,或分享读书美好的感受,或论述读书的方法及体会,内容 丰富,可读性较强,有助于广大读者学会爱上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当前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与整个民族良好读书氛围的形成。
刘铁芳编著的这本《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以教育哲学的思考介入当下学校教育,抓住如何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一教育的灵魂性问题,展开学校教育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哲学解读,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教师、教学、学校和校长六个关键词,借以阐发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进而展现好的学校教育的图景及其可能性:学生迷恋着美好事物;教师心向着学生,以成就学生为己任;校长在理念世界中紧盯着学生健全发展的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心向着教师;师生共同浸润在自然与人文彼此辉映的校园之中,共同造就蓬勃向上的学校生命气象。 本书坚持人本立场,突出儿童本位,注重生命关怀与文化引领,立足情境解读,用诗性的语言对当下教育现实以及教育理想予以哲学阐释,立足学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和要素,以优美的哲思、通俗的语言娓娓道
一直以来,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古德森教授以运用生活史方法研究课程和教师而闻名。可以说,生活史研究和叙事研究是古德森教授学术生涯的特色。《发展叙事理论》一书,基于古德森教授多年来在欧美各国主持和参与的以生活史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大型研究项目,通过呈现和深入分析大量一手访谈资料,归纳出了当代西方社会中人们的四种叙事类型或生活故事种类。这本书揭示了现代人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持续地建构他们的生活故事的。他深度挖掘了这些叙事类型与西方现代社会中人的身份认同、学习和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古德森强调,在所谓的后现代的状况中,虽然灵活应对社会变化和经济变化是必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把个人的生活叙事与更广阔的社会目的相联接起来。 虽然作者的研究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环境下开展的,但是书中处理的现代人的
《青少年**预防专题教育读本(小学版)》以**预防教学大纲和**预防教育规划为**,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为编写脉络,以各种心理学引导法构思编写结构,使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戴耘博士以前所未有的视野和远见,在《超常能力的本质和培养(超常教育理论的前沿探索)》中系统地提炼超常能力并为超常教育提出了一种新的框架领域。他围绕三大核心问题确定了九种主要争议:在才能发展中,先天能力、环境、经验和个人努力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我们如何界定超常教育的目标?如何促进卓越发展?如何定义超常教育的目标,促进卓越?《超常能力的本质和培养(超常教育理论的前沿探索)》必将成为该领域中的里程碑。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哪里?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我们工作的目标、价值和意义才能更明确。糊涂的校长办糊涂的教育,自觉的校长办自觉的教育。陈玉琨主编的《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是“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版”的部分成果,展现了部分优秀中学校长对教育和办教育的理解与反思。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第2版)》,本书为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教材。主要内容是:教学理论概要、主要的教学技能、教学的评价、微格教学研究等等。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系列
该书从两个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心理学的经典内容:一个是加涅关于认知心理与学习心理的种种论述及在教学设计中当贯彻的各条原则或原理;另一个是从认知心理学与教育紧密结合的视角,介绍了安德森等人对知识的分类、表征和获得等的研究。前者侧重对教育心理学领域各块内容的纵向深入论述,后者则侧重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各块内容相互连接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做横向分析。
《教育卫生学》是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的分册,对儿童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健康状况、儿童青少年卫生的社会背景、学校卫生服务、健康的学校环境、健康教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洪兰深信,教育是改变世界不错大的力量,希望透过教育改变思想,思想再改变行为。因此,她长期在报章杂志执笔为文,透过平实的文字、具说服力的论述,深入浅出地剖析台湾教育的现况与盲点,谆谆不倦、振聋发聩,点燃教育的火焰,照亮下一代的学习之路。 《教育成就未来》是其从专业观点出发,并结合脑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出“创新思维的学习力”、“决胜未来的脑实力”、“美好生活的幸福力”、“公义社会的实现力”等概念,期许新一代能拥有这“四力”,在未来的挑战中脱颖而出,进而发挥影响力,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