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以及与其他各家思想的论辩,文辞气势磅礴、雄健优美,是以 仁政 王道 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达。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极为推崇孟子,认为 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孟子集注 序说》),自此,孟子被称为 亚圣 ,孔孟并称。朱熹的《孟子集注》,是诸多《孟子》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其中体现了许多理学思想。本书在影印宋版基础上又加入了释文和诵读音频二维码。
本书为乾嘉考据学研究的成果,作者在《乾嘉考据学研究》的基础上,积三十余年之功,再著新论,内容涉及到乾嘉考据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所讨论的专题,还是资料的搜求,都力图突破前贤,对旧说多有纠补,推陈出新。不仅对乾嘉考据学与宋学的关系,考据学家与桐城派之关系,考据学研究方法,《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清代藏书印与藏书的关系,还对惠栋、戴震、钱大昕及其学术,江藩《汉学师承记》、赵之谦《汉学师承续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等,都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见。尤其是从科举功名、居官实绩与现实关怀等方面,通过对200名考据学家的进行量化分析与研究,指出乾嘉考据学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国家与社会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有着值得骄傲的 事功之学 ,有着直面人生的态度与积极进取的用
《文化丛书系列:西厢记(套装上下册)》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厢記》,取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并在金朝人董解元《西厢記諸宫調》的基礎上改编、創作而成。内容寫書生張君瑞上朝應舉途中,和相國之女崔鶯鶯在普救寺相遇,并產生愛情,因崔母老夫人的反對不能如願;後來,通過侍女紅娘的相助,二人*終冲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而結合。
《庄子》是先秦道家重要经典,战国中期庄周及其后学所撰,经西晋郭象删削编定,尚存三十三篇流传至今。《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十卷,宋林希逸撰。林希逸(1193 1271),号鬳斋,福建福清人,撰有老、庄、列三子口义。此书采用通俗易懂之口义形式,解说《庄子》文意,评析文章技法,阐释义理要旨,注重以儒解庄、兼纳释道,引用大量儒家经典以及释家灯录、语录注解《庄子》,别开生面。此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年施观民刻本为底本,以宋咸淳五年延平刊本、明正统《道藏》本为校本,并注释口义部分字词及用典。末附林希逸碑志、序跋及研究论文等,用为参考。
沈曾植(1850 1922),为晚清著名学者,于医学、古代刑律、版本目录、图画、碑帖、乐律等,无不精通,其学术成就之卓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末民初之学术水平,被誉为 中国大儒 。但其生平著述在当时几乎未成书出版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由著名学者钱仲联(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为之整理,计已出版《海日楼诗校注》(后改名为《沈曾植集校注》)和《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 此《海日楼文集》是由钱仲联点校的沈曾植文集中*后尚未出版的部分,经重新整理、增补内容。全书均为沈曾植的学术性文章,按文体编订,分四卷:卷一,论说类(4篇)、书类(6篇)、序类(30篇);卷二,跋类上(31篇);卷三,跋类下(49篇);卷四,赠序类(1篇)、杂记类(7篇)、碑铭类(9篇)、传记类(5篇)、铭赞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马继兴等学者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工作编着而成,集研究《本经》历代文献之大成,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既可使读者对《本经》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从《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中正确理解《本经》原意。
本书为姚伯岳先生2004年版《中国图书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的修订本。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图书版本诸问题进行探讨。上编为理论分析,对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鉴定、版本目录等问题进行理论阐述;下编为实践指导,对中国从古至今各类图书版本鉴定的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新一版中,作者结合自身近20多年来的积累和新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初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与修订,使本书在论述上更为全面、理论上更为醇熟、实践性上更具可操作性,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书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亦适合广大古籍图书收藏者、版本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庄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代表作,道教称为《南华经》,为战国及汉初庄子学派的著作总集。其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汪洋恣肆,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极大影响,现通行本为晋郭象注本,凡八卷三十三篇。《庄子诠诂》基本上承袭马其昶《庄子故》之义例,体现了作者融儒道释为一体的《庄》学观点,也闪现了近代精神。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为主,题材宽泛,承载着作者对社会阴暗面的批判和对忠孝节义的说教。既有满腔“孤愤”,又有男女情怀。但也有一些迷信色彩。作品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具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境界瑰异的特色。
《秋水庵花影集》是明代晚期重要的散曲作家施绍莘的词曲作品集。施绍莘(1581 约1640),字子野,号峰泖浪仙,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宋代华亭县令施退翁第十二世孙。善音律,一生所作以散曲及词著名,有词曲集《秋水庵花影集》传世,被吴梅先生称作明代散曲 一代之殿 ,被任中敏先生推为 昆腔后一大家,明人散曲中之大成者 。此集是现今可知施绍莘唯一一部作品集,共五卷,前四卷主要是散曲(卷一至卷四前半部分为套曲,卷四后半部分为小令),第五卷为词。其中以套曲成就最高,集中今存的套曲数量居明人之冠。几乎每篇套数之后都有跋文,除施绍莘自跋、自记之外,尚有陈继儒等70余人所作跋、记和评语,总计达200余篇(段);另外全书眉批、夹批数量达数百条之多,此前未经整理,属于明代文论领域的 遗珠 。 本次整理汇集了原书现今可见易见
《论语解注合编》, 解 即何晏的《集解》, 注 即朱子(熹)的《集注》。姚永朴先生把代表汉宋的两部书合到一起,汇成一编,成为此书。但不等于两书的简单集合。姚永朴(1861 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世居桐城县城内。189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治诗古文辞,后专读经。于注疏及宋元明清诸儒经说,无不融会贯通,旁及诸史、音韵,博稽而约取,自成一家之言。
《尔雅》是 部词书,因其重要,历代学者广为注释。郝懿行撰的《尔雅义疏》因成书较晚,能汲取各家之长,如因声取义、词义发展等,尤其是百科类条目重目验。因此郝疏得以广泛流传。该点校本以同治四年郝氏家刻本为底本,校以咸丰六年刻本,经文与郭注则参校以《十三经注疏》(中华)、《尔雅校笺》《尔雅今注》等。
清代学术中颇为学界关注的《水经注》公案,牵涉到诸多复杂问题。一般说来,人们只在殿本《水经注》上计较是非,而对戴震的自刻分篇《水经注》很少注目。戴震自刻分篇《水经注》与殿本《水经注》在内容上基本一致,但在注释形式、刊刻用意等方面却有不同:一、自刻本是分篇的,虽宋代时已亡五卷,但全书仍浑然一体。而殿本仍其四十卷,不免 割裂傅合 ,破坏了原书的结构。二、自刻本通书皆为白文,无一字校语,与充斥 案校 的殿本形成鲜明的对比。三,自刻本还有许多重要的校勘成果未被殿本吸收。故本书的整理出版,对于古地理学和清代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史意义。
《宋史纪事本末(套装共3册)》包括:《宋史纪事本末1》、《宋史纪事本末2》、《宋史纪事本末3》共3册。《宋史纪事本末(套装共3册)》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的体裁,从而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宋史纪事本末(套装共3册)》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
《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书中记载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从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原书共分十卷九十二篇,分别记载了我国古代关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及畜牧、酿造以至于烹调等多方面的技术经验,概括地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光辉成就。本书在石声汉先生《齐民要术今释》的基础上,为各篇增加题解,增补注释,并将译文补充完整。这是一个便于读者阅读和收藏的版本。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该书重在考案史实,对于《世说》原作及刘孝标注所说的人物事迹,博采晋宋以下史传杂著和近代的笔记论著,考核其异同,兼补刘注之不备,评论事乖情理处,对《晋书》亦多有驳正。书中同时采录了近世学者李慈铭、文廷式、程炎震、李审言、刘盼遂等人的成果,并加按语,考证得失。本书有原文、校文、笺疏,后附《世说新语》常见人名异称表、《世说新语》人名索引、《世说新语》引书索引、笔画与四角号码对照表,颇便使用。
本书为世居桐城北大街曲庐的桂林方氏方葆馨(1798 1859)、方寿衡(1856 1931)、方林辰(1892 1959)三代人的诗文合集。包括:(一)方葆馨《庸晦堂诗集》,分为《前集》《雪后集》《癫遯集》《后乞集》,反映了诗人在太平天国战乱前后的生活、思想、交游状况。(二)方寿衡《曲庐遗文》《曲庐遗诗》。《遗文》反映作者在晚清及民国的政治、社会思想及文学主张;《遗诗》记录作者在南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寓居及桐城家居的交游吟咏。(三)方林辰《拾烬眠云馆遗诗》《拾烬眠云馆遗文》,主要反映作者的教育思想及对新社会歌颂之情。
刘珍的《东观汉记校注(上下)》是“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系列之一。《东观汉记》是东汉几代史学家相继撰修而成的记载东汉历史的重要史书,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该书早期流传阶段,为世所重,人们把《史记》、《汉书》、《东观》合称为“三史”。比它晚出的东汉诸史都取材于《东观》。 吴树平先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翻检了大量古类书、史书和古注,辑得遗文数百条,又利用各种资料比勘互校,使一些鲁鱼亥豕歧异舛误的文字得到了厘订。同时,对人物事迹的编次 加合理,每条遗文都注明了出处,从而使《东观》一书的辑佚工作臻于完善。为便于阅读,又作了较为详细的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