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新义》一书集中地体现了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有别于传统学术的新思路。由作者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方面主要的成果汇集而成,是先秦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包括《周易义证类纂》《诗经新义》《诗经通义》《诗新台鸿字说》《尔雅新义》《庄子内篇校释》《庄子》《离骚解诂》《天问释天》《楚辞校补》《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璞堂杂识》《禺邗王壶跋》等共二十五篇。体现了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深厚学养。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中国文化史》一书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为近世文化史,主要叙述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内容包括 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 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 五帝时社会状况 三代以来首服 身服 足服 饮食 周时车马 五帝时社会状况 等,共四十四卷。作者追本溯源,上自夏商周三代,下迄晚清,凡历代社会情状、风俗变迁等专史未说者,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博弈游戏、岁时祭祀、市肆街衢等,条分缕析,详加考证,征引典籍凡三百余种。这对热衷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想了解历代社会风俗的人来说,自是益人心智、不可从得的重要文献。
《京剧之变迁》是系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的作品,是《京剧之变迁》与《清代皮簧名脚简述》《谈四脚》等三种作品的合集。 《京剧之变迁》系作者通过自身在梨园中的经历,总结其所知的戏班状况、京剧中角色的变化、梨园里的规矩等信息,集于一本书中。 《清代皮簧名脚简述》以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净、丑、票友的顺序,分门别类介绍清代皮黄腔的戏曲名角。 《谈四脚》为作者漫谈谭叫天(谭鑫培)、陈德林、杨小楼和余叔岩。
《中国俗文学史》一书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按时代发展的顺序,从先秦古歌谣谈起,止于清代民歌,依次对从先秦至清代诸朝中国的歌谣、民歌、歌赋、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俗文学样式,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论述。 全书共十四章,分别为 何谓俗文学 古代的歌谣 汉代的俗文学 六朝的民歌 唐代的民间歌赋 变文 宋金的杂剧词 鼓子词与诸宫调 元代的散曲 明代的民歌 宝卷 弹词 鼓词与子弟书 清代的民歌 。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外一种》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和《性命古训辨证》两部分均为傅斯年的著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关于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包括《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周东封与殷遗民》《论所谓五等爵》,系统探讨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和传承等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性命古训辨证》是傅斯年的一部重要的历史学著作。此书从语言学角度入手,从甲骨文钟鼎彝器直到先秦典籍中有关 性 命 二字悉数统计,以音韵、训诂、考据方法,通过字形寻求字义。在探求古字演进的过程中,作者又进一步探求其演进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以 性 命 两字的解释来梳理孔、孟、荀、墨诸子思想,终得出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之集大成的结论。
跨文化研究丛书
本书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和发展,对交际语境的发生发展、理论依据、知识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写作策略作了深入研究。其借鉴了当今语用学、语境学、语篇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从“语境-语篇互动生成”的视角全面论述了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和原理,从多种角度分析了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和写作策略,并落脚到实际应用中。
楼宇烈著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精)》可谓 传统文化战略的行动路线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听楼宇烈教授用自己的哲学历练,与生活经验,告诉你生活的艺术、中华智慧的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与人生》使用对象为学校的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主体,简要讲解中国传统哲学、科技、古诗词、文学、书法、小说、美术、音乐、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广博的知识,并与人生相结合,在阐述中体现人生智慧、提升人生素养。
《经学通志》是钱基博的代表作,此书的特点:其一:体例上有独到之处,不是按照朝代写经学史,而是按经书写。其二,在构架上有独到之处,不是写十三经,而是只选择了几部真正的儒家经典。钱基博认为十三经中,有的是子书,如《孟子》;有的是 经之贰 ,如《论语》《孝经》;有的是解经之书,如《尔雅》,所以在《经学通志》中不写这些书。其三,在风格上有独到之处。其书的语言简洁,提供的信息量大。钱基博在经学的版本、目录、源流方面是下过大功夫的,渊博得令人叹为观止。钱基博的《经学通志》独树一帜,承前启后。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21世纪,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作为构建跨文化社会身份的社会资本,在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中享有独特的话语权,肩负着跨越文化边界、超越自我、超越对立并终实现和谐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但作为21世纪全球化的建设者,我们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仍不习惯以全球化为背景,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观察、审视、诠释并参与“地球村”概念越加真实的21世纪的社会生活。 贝茨·霍弗、贾玉新、本名信行、宋莉编著的《跨文化交际--东西方对话/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汇集了近几十年中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思考。其具体内容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和研究视角、跨文化交际理论、文化相对论与文化多元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冲突管理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等。《跨文化交际--东
《中亚2027:变化中的战略图景 未来十年的情境预测》一书脱胎于由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组织中亚国家学者完成的同名研究报告,由祖春明编,林立轩译。该研究报告首次采用了知识集成的研究方法,是所有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集体参与的成果。它选取了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地区未来十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情景模拟,可为我国预判中亚发展战略选择、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工作等提供借鉴。
齐如山,戏曲史论家、民俗学家,最早把京剧艺术纳入学术研究范围。与梅兰芳先生谊兼师友,为其创建无与伦比的京剧梅派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氍毹留痕(典藏本)》选录了齐如山先生关于京剧行当、剧目、名角等相关文章四十余篇。希望能为喜爱京剧艺术和齐如山先生的读者提供一个入门读本,如果能以此为门径进入到齐先生的艺术世界,《氍毹留痕(典藏本)》的引荐作用就算达到了。
.
为了推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特别推出“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丛书既引进国外权威力作,也出版我国学者的著述,还有中外专家的合力之作。读者既可以学习和借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的真知灼见,在领略我国学者和专家的新思维和新成果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各种文化交流的结晶。本套丛书对于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将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动力》为丛书的第四本。本书从“跨文化交际背景与介绍”、“文化与社会多元化实质的认识”、“跨文化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理解”、“文化适应与交际有效性:跨文化能力应用”、“跨文化交际产生社会影响的因素”五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两个方面: (1)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模式。不仅扩展了跨文化交际的内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跨文化能力: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是跨文化交际适应领域的一部理论力作,作者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传播学系教授Young Yun Kim(金荣渊)。她从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交流的发展以及当下跨文化适应研究存在的不足人手,阐述构建综合理论的必要性。她借鉴系统论的原理创建了自己的理论——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对跨文化适应的六个关键层面作了深入的探讨,后阐述了该理论对跨文化实践的启示。《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跨文化能力: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架构清晰,层次分明,包含深刻的人文思想与丰富的理论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跨文化交际理论建构》涵盖了一系列经过筛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了这部著作的出版,Gudykunst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此过程中,他指出,“如今,涉及跨文化交际各个层面的理论至少有15个。”(Gudykunst,2002,p.183)这些理论可分成七大类:意义建构、沟通准则、文化模式、调整和适应、身份认同的形成和调整、人际交流的心理过程,以及传播的组群和网络。(Klyukanov,2005,p.1)遗憾的是,尽管Gudykunst收录的理论涉及面很广,但他却将相当一部分理论排除在外。比如,他只字未提有关价值观的众多理论(或许他认为价值观的理论只是对文化模式的解释),以及有关冲突、非言语交际、符号模式的交流(或符号学)等一系列在跨文化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这些没有被Gudykunst收录的理论,在其他许多跨文化教材中都作为重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