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书中充满着 问题意识 。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少数族裔、亚洲的危机和促进文化变革等多个维度入手探讨了文化问题。作者探讨了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抑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关联性?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族裔问题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文化 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的词汇之一。《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以这一热门范畴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系统地探讨了文化的生成与功能、构成与形态、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对比等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前沿和热点的研究课题。论述提纲挈领又深入浅出,兼顾理论抽象与现实关注,为解决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与焦虑,实现文化转型与重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于相关问题多有创见。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几年的新成果。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 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 ,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 项链模式 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由蒋磊所著。 旅日活动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人获得跨域经验、想象外部世界的重要一维,它包括留学、游历、流亡、访问等几个方面。尤其是甲午战争后至抗战前夕的四十余年间,几次大规模的留日潮以及中日学人的频繁互动,使得中国人的日本观、世界观发生了剧变。 对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周作人等作家来说,旅日活动不仅让他们接触到现代思想著作和文学作品,更让他们在异域生活中获得了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化经验。 近代日本是一个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场所,因此,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就具有在“区域”和“世界”之间的多重属性。 本书的主旨在于探察这些文化体验究竟有何特质,解答“日本体验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东方与西方之间--
本书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和发展,对交际语境的发生发展、理论依据、知识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写作策略作了深入研究。其借鉴了当今语用学、语境学、语篇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从“语境-语篇互动生成”的视角全面论述了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和原理,从多种角度分析了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和写作策略,并落脚到实际应用中。
齐如山,戏曲史论家、民俗学家,最早把京剧艺术纳入学术研究范围。与梅兰芳先生谊兼师友,为其创建无与伦比的京剧梅派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氍毹留痕(典藏本)》选录了齐如山先生关于京剧行当、剧目、名角等相关文章四十余篇。希望能为喜爱京剧艺术和齐如山先生的读者提供一个入门读本,如果能以此为门径进入到齐先生的艺术世界,《氍毹留痕(典藏本)》的引荐作用就算达到了。
《正蒙会稿》四卷,是明代关学学者刘玑(1457~1533)撰写的一部有关张载《正蒙》的注本。本次点校,以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一年(1532)据明正德十五年祝寿武雷张鄂初刻本重刊本为底本,以中国 图书馆藏嘉靖本和清道光二十六年李锡龄辑刊《惜阴轩丛书》本为对校本,以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为参校本,并把刘玑佚诗、佚文、传记等资料收作附录。《正蒙解》,是明代学者刘儓为初读者疏通《正蒙》句意的一部文献, 显著特点是有释字,有释词,有释句,有概括章旨,有串解句意,有指明经典来源,有商榷矫正,体例清晰,解说详尽,义理明畅。
《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丛书·中国学校校训研究:20世纪中国校训历史演进的教育考察》从中国校训的渊源、产生、流变、形式、内容、本质、特色校训等方面对校训进行系统梳理,从校训的变化反观中国教育的变迁。蕴涵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校训在百年发展中不断变化它的变化暗合了中国教育的变迁,它的变化折射了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进而步入现代的光辉历程。从校训本身的发展变化折射中国教育的变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存在很强的现实价值。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初版历经编写组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于1997年完成。2005年又增补了两章内容。我们希望它能为高校文科的选修课,提供一本观点正确、材料较新、内容较丰富的合适教材。也为希望了解西方当代文艺理论整体状况和*发展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有价值的读物。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本书简称当代西方文论,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今,范畴主要为文学理论。本书所用的“西方”概念,除了地域含义外,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因此,本书介绍了若干俄罗斯文论,但未介绍前苏联的文论。 ★超值推荐: 柯林斯30分钟轻松绘画(原来画画这么简单有趣!万千读者五星好评) ★五星推荐点击 :★轻松学艺术,快速读理论,艺术好书超值抢★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学科主办,也是该学科实施社科院 登峰战略 学科建设计划的重要举措。集刊拟一年两期(分别于6月、12月出刊),每期字数20万字左右。*期拟在2018年6月出刊。 为了因应学术工具电子化、学术规模全球化的新的时代条件,集刊以组织、发表学科内各类学术评论(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或特藏文献等)为基本方式,致力于追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前沿状况、反思学术史经验、前瞻未来动向。目标是建立一个面向国内国际学术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交流与评价平台,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20世纪的历史学家和科普作家中,房龙不仅素以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著称,行文汪洋恣肆,辞采丰赡,而且始终以敏锐的目光和深邃的洞察力思考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质问题,以真理之光和宽广的胸怀启迪和滋养着读者的心智。可以说,房龙是少数几位能够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审视全人类的历史与文明的思想家。 郁达夫曾评价说: 房龙的笔,有一种魅力 无论大人孩子,读他的书,都娓娓忘倦了。 著名学者曹聚仁也评价说,房龙的书 这50年中,我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
道在瓦甓,语出《庄子·知北游》,意为大道无处不在,即便是身边 不起眼的平常之物也有道存焉,一片瓦甓,一块残砖,都是素朴本真的存在。从秦汉、魏晋流传下来的砖瓦遗迹,虽不比鼎彝等重器罕见昂贵,却别有一番盎然古意, 因存有古代吉语图案,备受晚近金石收藏家青睐。 梅松著的这本《道在瓦甓(吴昌硕的古砖收藏与艺术实践)》介绍了,吴昌硕是近代声名卓著的艺术家,在金石、书画、诗文等各个领域都有着相当的成就和影响。他以古砖为媒,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收藏交游圈,结识了吴云、潘祖荫、吴大激等良师益友,亦从古砖中汲取养料,以之入印、入书、入诗,进行一系列吸收转化的艺术创作,形成独特的面貌风格。作者在书中专论吴昌硕的古砖收藏与艺术实践,是以往研究较少涉猎的一个角度。
全球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面貌,而且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引发了中国社会对于文化重建的思考。但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如何重建的问题上,形成了“回归传统”和“西化”两种不同指向的重建意图。《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焦虑与探寻》通过理性探索和感性领悟两个渠道,从社会主流文化发展与国际文化融合的角度探索文化建构的思路和途径。同时,通过对一些历史及现实文化现象的透视,揭示中国现存文化的复杂性,使人们能够理解在当下尝试文化重建的艰巨性。
《窥探文化真相(经典插图版)》试图通过不为人知的宫廷秘闻、流传千年的礼仪习俗、百味杂陈的婚丧嫁娶、亘古不变的神话·宗教、纷繁复杂的称谓·指代、丰富多彩的俗语·典故、规范完备的典章制度、残酷严厉的刑罚、独具特色的教育·科举、纵横捭阖的军事·谋虑、等级森严的宫殿·王府·民居、别具风味的美食·特产、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弥足珍贵的考古·文物、领先世界的天文·历法、传诵至今的名家·典籍、趣味横生的人名·地名、极具价值的书画·曲艺、极具休闲的体育·娱乐、陶冶情操的音乐·舞蹈、独领风骚的医药·科技等部分,为您打开已尘封千年的文化门窗,发现文化长河中的跌宕与传奇;为您从众多正史典籍、稗官野史以及民间传说中,钩沉文化的细节,搜寻文化深处的蛛丝马迹,重新揭秘那些被误传已久的经典定论;为您披露惊心动魄
风格,就在一个个细节之中。古埃及的莲花式柱头、中世纪的火焰式彩窗、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金色书房、拿破仑皇后的穿衣镜……几千年来审美潮流的变迁,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装饰实例得以展现。本书通过专家精练的文字,配以数百张的插图,捕捉欧洲及相关文明中各种流行风格的风貌特征。艺术与文化总是复杂有如迷宫,书中这一简而精的形式,犹如铺设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人畅游于美的花园而不会迷失方向。 本书自1944年首版以来,长销不衰。本次中文版由Flammarion2014年版译出,该版增加了两次世界大战至今装饰潮流的演变,并对在法国以外地区发展起来的西方风格予以 多篇幅的介绍。
《中国文化的张力(传统解故)》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国文化的命运》的同类图书。本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新解读。作者刘梦溪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认为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作者分析了文化延续的原因,观察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在传统缺失的现代社会与每个人紧密相连、与时俱进,同时思考了中国文化如何与异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消解隔阂,殊途同归,实现“大同”。
风格,就在一个个细节之中。古埃及的莲花式柱头、中世纪的火焰式彩窗、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金色书房、拿破仑皇后的穿衣镜……几千年来审美潮流的变迁,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装饰实例得以展现。本书通过专家精练的文字,配以数百张的插图,捕捉欧洲及相关文明中各种流行风格的风貌特征。艺术与文化总是复杂有如迷宫,书中这一简而精的形式,犹如铺设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人畅游于美的花园而不会迷失方向。 本书自1944年首版以来,长销不衰。本次中文版由Flammarion2014年版译出,该版增加了两次世界大战至今装饰潮流的演变,并对在法国以外地区发展起来的西方风格予以 多篇幅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