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演变进程中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精神财富。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国文化必须充分发扬其内在的精神活力,使之适应现代人类生活的需求。中国要传承文化传统,推进文化创新,就要确立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信心,文化自觉就是要以文化自省的态度认识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问。本书从道用、诚正、中和、仁礼、义利、礼法、知行七个方面对儒家文化进行了解读,通过读经读史,读人读事,作者对儒家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诠释。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 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 ,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 项链模式 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书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和发展,对交际语境的发生发展、理论依据、知识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写作策略作了深入研究。其借鉴了当今语用学、语境学、语篇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从“语境-语篇互动生成”的视角全面论述了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和原理,从多种角度分析了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和写作策略,并落脚到实际应用中。
陈师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普及教育,《中国绘画常识(精)》便是先生这一教育信念的结晶。全书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并精选中国绘画目前的百余幅代表画作,展现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历代绘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手绘儒生: 儒林外史 的二十种风雅》以明清时期文学经典《儒林外史》为蓝本,选取其中二十个片段,重新进行文学再创作,汇集成二十篇故事新编,细致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儒生的二十种风雅。二十篇故事既各自成篇,又藕断丝连,情节更加丰满,构思更加精巧,语言采用现代白话文风格,流畅活泼,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为了满足读者的视觉体验,《手绘儒生: 儒林外史 的二十种风雅》还配有二十幅原创国画插图。作品从每篇故事中,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精心绘制,或小家碧玉,或遗世独立,浓淡干湿,点染挥洒,既与文字故事相得益彰,又具备独立的美学欣赏价值。同时,将二十篇故事所对应的《儒林外史》原文片段,用小楷抄录成小卷,拟放在每篇篇首,作为开篇手札。小卷以竖排繁体写成,套印红色句读标识,风格古典雅致,可单独欣赏,更是读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跨文化能力: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是跨文化交际适应领域的一部理论力作,作者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传播学系教授Young Yun Kim(金荣渊)。她从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交流的发展以及当下跨文化适应研究存在的不足人手,阐述构建综合理论的必要性。她借鉴系统论的原理创建了自己的理论——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对跨文化适应的六个关键层面作了深入的探讨,后阐述了该理论对跨文化实践的启示。《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跨文化能力: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架构清晰,层次分明,包含深刻的人文思想与丰富的理论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也成为跨国企业避免国际商务合作中的摩擦和障碍、进行有效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首要前提。以此为宗旨,《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商务世界的跨文化沟通》精选了世界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的20篇精品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了跨文化交际如何影响、引导和决定世界商务的方方面面,并针对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中肯有效的建议。《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商务世界的跨文化沟通》对跨文化交际研究者、跨国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读者均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自由儒学的先声》立足于一种本源性的思想视域,对张君劢形下的政治自由观念和形上的本体自由观念进行剖析,通过检讨其自由观的思想视域问题,揭示他的理论缺陷 以 精神自由 为核心范畴的本体自由观念并不能真正完成对现代政治自由的奠基,反而实际地造成了张君劢思想中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倾向。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性地提出儒家自由观新开展的可能 以 本源自由 为本体论支撑的 自由儒学 ,既是儒家在这一重大课题上的*推进,亦为独树一帜的思想创构。
本书涉及:部门结构与治理、非营利组织管理、捐赠、社会创新、公益绩效等公益行业的基本议题,并在上述方面有一定的新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期也是历史与现代、中国和世界的各种文化交织、碰撞期,生活的变化面临着文化的选择问题。本书稿力图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变化和文化变迁,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构成和价值选择进行分析,提出当代中国文化选择的标准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则,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人的发展角度探索生活方式的构建,从生活方式与文化选择的关系探索文化建设的规律,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成就以及不足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可以丰富生活方式研究和文化理论研究。同时,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和价值选择,能够推动日常生活中人的个性发展,促进整个社会人的发展,树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部论著虽然从始至终贯彻着人学三大定理或定律的研究,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新的综合,但从本质上讲,本部论著不是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的推理式研究,而是在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并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实行新的综合时,直接面对社会人生,以价值实现中的社会历史逻辑和人生逻辑为中心内容而展开理论叙事。这只要读一读“价值实现与主体间意向性结构”、“价值实现的广泛因果论”、“文化逻辑及其辩证法的运动”、“知识结构与价值实现”、“深层价值实现的悟性”等章节,就可以看得出来。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态,网络游戏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孔少华*的《网络游戏玩家的信息接受行为研究》从信息接受的微观视角分析网络游戏玩家的游戏过程。探索游戏信息场及其信息流动规律对玩家认知的影响。本书以戈夫曼戏剧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网络游戏的本质,以审美接受理论分析了玩家与游戏的关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从微观层面研究了网络游戏玩家的信息接受问题。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本书构建了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玩家信息接受模型,并对游戏玩家信息接受过程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道在瓦甓,语出《庄子·知北游》,意为大道无处不在,即便是身边 不起眼的平常之物也有道存焉,一片瓦甓,一块残砖,都是素朴本真的存在。从秦汉、魏晋流传下来的砖瓦遗迹,虽不比鼎彝等重器罕见昂贵,却别有一番盎然古意, 因存有古代吉语图案,备受晚近金石收藏家青睐。 梅松著的这本《道在瓦甓(吴昌硕的古砖收藏与艺术实践)》介绍了,吴昌硕是近代声名卓著的艺术家,在金石、书画、诗文等各个领域都有着相当的成就和影响。他以古砖为媒,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收藏交游圈,结识了吴云、潘祖荫、吴大激等良师益友,亦从古砖中汲取养料,以之入印、入书、入诗,进行一系列吸收转化的艺术创作,形成独特的面貌风格。作者在书中专论吴昌硕的古砖收藏与艺术实践,是以往研究较少涉猎的一个角度。
《资治通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图书,但体量巨大,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本书是图文互见的《资治通鉴》入门导读书,立足当代学术大家四十余年的研究和知人阅世的历史智慧,介绍《资治通鉴》编撰初心、缘起、过程、内容特点、流传及对当今的影响,文笔生动,内容丰盈,大量四色彩图提升阅读感受并拓宽视野。 本书是“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的一种。 本书作者张国刚教授沉浸《资治通鉴》研究四十多年,有深厚的研究积淀和心得,近年来在大众出版方面屡报佳作,具有大众写作意识,是当代大学者致力传统文化普及的模范学者。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21世纪,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作为构建跨文化社会身份的社会资本,在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中享有独特的话语权,肩负着跨越文化边界、超越自我、超越对立并终实现和谐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但作为21世纪全球化的建设者,我们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仍不习惯以全球化为背景,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观察、审视、诠释并参与“地球村”概念越加真实的21世纪的社会生活。 贝茨·霍弗、贾玉新、本名信行、宋莉编著的《跨文化交际--东西方对话/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汇集了近几十年中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思考。其具体内容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和研究视角、跨文化交际理论、文化相对论与文化多元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冲突管理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等。《跨文化交际--东
风格,就在一个个细节之中。古埃及的莲花式柱头、中世纪的火焰式彩窗、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金色书房、拿破仑皇后的穿衣镜……几千年来审美潮流的变迁,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装饰实例得以展现。本书通过专家精练的文字,配以数百张的插图,捕捉欧洲及相关文明中各种流行风格的风貌特征。艺术与文化总是复杂有如迷宫,书中这一简而精的形式,犹如铺设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人畅游于美的花园而不会迷失方向。 本书自1944年首版以来,长销不衰。本次中文版由Flammarion2014年版译出,该版增加了两次世界大战至今装饰潮流的演变,并对在法国以外地区发展起来的西方风格予以 多篇幅的介绍。
《中国文化的张力(传统解故)》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国文化的命运》的同类图书。本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新解读。作者刘梦溪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认为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作者分析了文化延续的原因,观察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在传统缺失的现代社会与每个人紧密相连、与时俱进,同时思考了中国文化如何与异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消解隔阂,殊途同归,实现“大同”。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跨文化交际理论建构》涵盖了一系列经过筛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了这部著作的出版,Gudykunst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此过程中,他指出,“如今,涉及跨文化交际各个层面的理论至少有15个。”(Gudykunst,2002,p.183)这些理论可分成七大类:意义建构、沟通准则、文化模式、调整和适应、身份认同的形成和调整、人际交流的心理过程,以及传播的组群和网络。(Klyukanov,2005,p.1)遗憾的是,尽管Gudykunst收录的理论涉及面很广,但他却将相当一部分理论排除在外。比如,他只字未提有关价值观的众多理论(或许他认为价值观的理论只是对文化模式的解释),以及有关冲突、非言语交际、符号模式的交流(或符号学)等一系列在跨文化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这些没有被Gudykunst收录的理论,在其他许多跨文化教材中都作为重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