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的繁华旧梦和人事沧桑 历史学家高阳是个描写人物的高手,他以丰富敏锐的小说创作经验来《红楼梦》、揣摩曹雪芹的创作心理,尤其运用他过人的考据眼光和对清朝八旗制度及人事文物的广泛知识,系统地归纳和梳理了曹雪芹生平。 道尽兴衰荣落时,洞悉人心幽微处,生动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落魄世家公子的形象。
在中国,万物皆有规矩。有了规矩,才有璀璨的建筑和精美的器具;有了规矩,我们举手投足之间才有分寸和礼仪。 本书全新阐释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规矩和讲究。比如,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夹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等。 出言有尺、处事有度,便是规矩。这些规矩不是逢场作戏,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自觉自愿遵守的规则,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留下来的精神遗产。人们按照新时代的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精髓是举止文明、礼貌待人,这一点在礼仪之邦的中国永不过时,因而应当作为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绳。
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吃货”的苏东坡的一生。从眉州到黄州、惠州等地,从猪肉、河豚到荔枝、羊蝎子……通过苏东坡在30多地所遇、所尝的70余种食物,勾勒出一条苏式美食路线,从中窥探苏东坡如何把眼前的苟且变成味蕾盛宴,呈现其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吃货人生。同时,围绕苏东坡作品中由美食引发的感悟,探寻其对饮食、生活的态度,呈现其以食物疗愈身心、拒 内耗的人生哲学。
人类的醉酒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关于如何应付宿醉,我们能找到的文字记载却如此之少。本书作者毕晓普-斯托尔只好自己踏上了寻求之旅:他与酒吧老板、酿酒师、医生、资深酒徒频频举杯,足迹遍布拉斯维加斯、温哥华、伦敦、阿姆斯特丹等不同城市。 除了关于解除宿醉的探索,毕晓普-斯托尔还深入历史、文化、哲学乃至医学等诸多领域,为我们呈现了与宿醉有关的迷人画卷。这是一个爱酒之人的寻觅之旅,也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宿醉大历史。 后,毕晓普-斯托尔找到解除宿醉的良方了吗?建议你把这本书带回家,自己找找看。
阅读,是一段旅程。在这里开启一段与12位阅读文化专家同行的阅读之旅,旅途中不仅可以撷取12本阅读经典之作的精华,领略阅读的哲思与方法,还可以在12位阅读引领者的阅读观里,感受他们因阅读而丰厚立体的文化意识,而他们私享的阅读主题书单,则敞开了古今中外更为宽广的阅读之门。 正是一部部美好经典的存在和一本本阅读之书的指引,铸就了一个个阅读者的精神长廊,个体的阅读之道就此展开。
本书以巴黎的人文历史故事为主线,包含历史、艺术、人物三个大主题,分为古迹有悲喜、艺术有活力、灵魂有故事三个篇章,让读者感受巴黎的文化氛围与艺术气息。书中不仅介绍了雨果、海明威、巴尔扎克、罗丹、莫奈等这些男性作家、艺术家是如何成名成功的, 描写了法国女性作家、艺术家是如何独立自信又有吸引力的,还谈论了一些很有趣的人,做着有趣的事情。巴黎是文艺的,是时尚的,是历史悠久的,是很多人的旅游胜地,也是很多人的灵感源泉。巴黎,于每个人都不一样。
为便于普通公众理解当今中西方社会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本书简述了中西方文明自萌生以来在文明特征上的一些差异,梳理了特定差异的表现形式和演变过程。介绍了文明初期生产力水平和使用铜器的普及水平分别对引发族群间掠夺、奴役行为的驱动和阻碍作用。由此,中华文明孕育出对外融合与温和逐利特征,而西方文明则呈现对外征服和积极逐利特征。早期的文明特征衍生出了中华文明追求统一、儒学治理、对外平等、对内阶级压迫的行为,以及西方文明追求扩张、基督教治理、对异族盘剥、对文明圈内平等的双重面目。西方文明的开拓、创新特性推动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工业革命,支撑起西方社会的强盛和发达。中华文明因内敛、守旧等特性而错失了工业革命,在强势西方文明的压迫下出现了一百多年的衰弱;但改革开放使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克服自身缺陷而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集子中的这些文章,清晰地记录下周先慎先生在未名湖畔留下的人生足迹。《未名湖畔的足迹》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八辑。前三辑是直接写
《夜航船》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作者张岱眼中的大千世界。夜航船是古代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人们外出都要坐船,在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坐着无聊,便以闲谈消遣,谈话内容包罗万象。《夜航船》并非高深莫测的古书,而是用较为浅显的文言叙述的文化常识段子,这些条目 大多数都是人们应该熟知的内容,包括天文部、地理部、人物部、考古部、伦类部等二十个章节。张岱著的《夜航船全鉴》对其内容进行了精心的注释与翻译,便于读者在忙碌之余轻松阅读。
本书借助海内外比较成熟的 分级阅读 理念,从 读物给养头脑 的知识传播和文化影响角度,具体叙述如何依据孩子们的生理、心理年龄,针对幼儿、少儿以及学龄前、学龄后,分别给予家庭导读、亲子共读的书目推荐,以及针对不同体裁读物,所需要的领读、导读、诵读方法建议。
这是有“书癖”的人,讲述自己或别人买书的故事:有的是收藏“癖”,在版本、版次上颇有所得;有的是兴趣所至,在某几类上收获颇丰;有的是随心所欲,只要喜欢就是好的;更有囊中羞涩者,立读于书铺、书摊,终日不愿离去…… 书痴与书贾,谁也离不开谁,又常常斗智斗勇;但买的没有卖的“精”,给书痴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自己的微少的“优胜纪略”,就是许多精明而又富人情味的书店老板和伙计,被他们称之为书友,甚至当作老师。许多文人学者,是在书摊摊主或书店老板的关照下,与书结下不解之缘的。 书痴几乎都是“穷人”,但其富有又是令人咋舌的:他们往往学富五车,收藏甚丰,然而,却往往因此举债度日,生活窘迫。因此,旧书店摊就成了他们的乐园。几经周折,在旧书堆里淘到心仪已久而价钱又公道的书,那喜悦便跃然纸上……
《文脉千载:题咏吴为山写意雕塑》选用了吴为山中华文化名人系列雕塑照片74幅,上起炎黄等中华人文始祖,下迄齐白石等现当代文化名家,囊括了文学,哲学,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代表性人物,集中反映了吴为山写意
周先慎著的《未名湖畔的足迹/北大记忆》清晰地记录下周先慎先生在未名湖畔留下的人生足迹。全书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八辑。前三辑是直接写在北大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的,其中既有鲜活的生活场景,也有终生铭刻不忘的内心感受,还有作者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的切身体验。可以看出,几十年的熏陶和濡染,在作者灵魂中留下了北大精神的印记。“人生感悟”以下各辑,虽多数不是直接写北大的,但也都与北大的血脉相通,都是由未名湖的思想清泉中流淌出来的。从书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细部,也会感受到历史血脉的搏动。这些“琐细零碎”的笔记体记录,对于研究北大的校史、中国现代的教育史,以及研究知识分子的生态和心路历程,都不无小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