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鸟:北方乡村的生命纪实》是一部独特的口述式家族史散文。作家刘大胜出于对出生成长之地无以替代的浓厚情怀开始写作,锡伯河川是他的诞生与启蒙之地,老屋、道路、溪流、田野、校舍等家乡 地标 ,均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深处,并筑就了其思维成长发展的根基。作家更以 留鸟 比喻生活在家乡的亲人,一次远离、一次亲近,文章之中不只有思念,还有对社会剧烈变迁的深刻思考。
如果这是你人生中的蕞后一天,你会讲述什么?日本NHK电视台大受好评的纪录片《蕞后的讲义》完全版。日本著名导演、独立电影先驱者,黑泽明的接棒人大林宣彦讲述其一生的电影哲思。 这个在荧幕上为自己人生画上句号的老一代电影人,在癌症晚期拄着拐杖上台给大家讲课,告诉大家电影行业那些过去的事,自述其毕生对电影的领悟。 电影诞生之前,是存在着莫大的苦痛的。身为一个电影人,我今天讲授的课不是教大家如何拍出 大结局 的蕞后一节课,而是教大家如何将美好结局不断传递、延伸下去的节课 看电影这件事,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欣赏行为,而是成了一种人生体验。一次崭新的体验能够让人的世界观发生变化。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著名专栏作者、《南风窗》前副总编刘阳文化随笔精粹!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是作者刘阳从个人生活经历出发,因年轻的妻子病逝而触发对于彼岸世界与此世信仰的思考,对以往人文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道进行了痛苦而深入的自我省察,在内敛的怀念中把生活的遭遇内化为成长过程中的结晶并重新找到进入世界的动力,在超越中领受恩典,以此为根基面对这个世界依然如故的热闹纷扰,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字实现理性的企图,带给人有审美愉悦和智力快感的表达,并试图将灵性的视角纳入,将灵性与感性、理性一起组成三维的立体文字。
《槛外评说》本卷文化随笔,收入作者二十多年来品读文学大家、纵论文化现象的随感、随笔类文章一百四十余篇。作者以“超越视角取代世俗视角”来品读大家、赏读名作,立意在于寻找“心魂救援”:歌德的“至死都迸射出发现的激情与爱的激情”,福楼拜的“把独一无二的天才激情持续了四十多年,从不衰竭”,茨威格总是深怀着“比他先行的作家的爱慕和发自心灵深层的敬意”;萨特的由拒绝接受诺贝尔奖而体现出来的“强大的人格力量”……这些人性的光辉与人格异彩的闪现都令作者联系现实、反思自我时,感慨丛生,也另读者为之深思。
在英国生活20年后,比尔·布莱森回到美国,决心徒步穿越阿巴拉契亚小道,重新认识美国。阿巴拉契亚小道是全球最长的原始山径,当他背上行囊,带上干粮,走进山林时,这次旅程的艰险程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森林里有响尾蛇和水蝮蛇,成群的铜斑蛇;有短尾猫、熊、郊狼、狼以及野猪;还有被大量的掺假玉米烧酒害得疯疯癫癫的乡下人;染上狂犬病的黄鼠狼、浣熊和松鼠;冷酷无情的火蚁和贪馋的墨蚊;又有毒藤、毒漆、有毒的栎叶漆树和毒蝾螈。虽然布莱森有老友卡茨相伴,但这个身材发福、胃口奇大无比的中年男人,真的能与他共度难关?当他们在沉睡中被惊醒,猛然发现营帐外有两只熊正对着他们虎视眈眈,他们又要如何面对这场危机?夺人心魄的阿巴拉契亚小道沿途景色,一路上遇到的各种险境和形形色色的有趣人物,以及有关小道的历史沿革等
大多数篇章,写作时并没有认真的计划 更缺乏整体的谋篇布局,或仅是一些内心的感受 而其中的许多想法 当时就没有去深思,事后也没有去反思 尽管自以为书中的文字(姑且冒称为 学术随笔集 ) 已经相对轻松 但对我这种长期在学术规范中生活生长生存的人 读者似不必抱有太大的希望 一些篇章的论旨或写作方式,仍是半学术的,或纯学术的 *初编集时脑中闪现的题目,叫做《那些人与那些事》 但到临了,才突然发现撞车 夜深人静,月亮一次次飘出云层 让我忽然有了一阵阵轻微的感动 那些人与那些事 ,不过就是些故人旧事 岁月如风,情景不再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近代中国与当代世界 还有什么是恒久不变、又可让读书人心常相守? 或许就有这眼面前依然如旧的月色 多少年,
《听雨楼杂笔》是著名掌故学家高伯雨的著作。《听雨楼杂笔》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清末民初历史人物的趣事轶闻;第二部分重点叙述寺庙、园林、故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