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万物皆有规矩。有了规矩,才有璀璨的建筑和精美的器具;有了规矩,我们举手投足之间才有分寸和礼仪。 本书全新阐释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规矩和讲究。比如,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夹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等。 出言有尺、处事有度,便是规矩。这些规矩不是逢场作戏,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自觉自愿遵守的规则,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留下来的精神遗产。人们按照新时代的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精髓是举止文明、礼貌待人,这一点在礼仪之邦的中国永不过时,因而应当作为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绳。
曹家的繁华旧梦和人事沧桑 历史学家高阳是个描写人物的高手,他以丰富敏锐的小说创作经验来《红楼梦》、揣摩曹雪芹的创作心理,尤其运用他过人的考据眼光和对清朝八旗制度及人事文物的广泛知识,系统地归纳和梳理了曹雪芹生平。 道尽兴衰荣落时,洞悉人心幽微处,生动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落魄世家公子的形象。
人类的醉酒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关于如何应付宿醉,我们能找到的文字记载却如此之少。本书作者毕晓普-斯托尔只好自己踏上了寻求之旅:他与酒吧老板、酿酒师、医生、资深酒徒频频举杯,足迹遍布拉斯维加斯、温哥华、伦敦、阿姆斯特丹等不同城市。 除了关于解除宿醉的探索,毕晓普-斯托尔还深入历史、文化、哲学乃至医学等诸多领域,为我们呈现了与宿醉有关的迷人画卷。这是一个爱酒之人的寻觅之旅,也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宿醉大历史。 后,毕晓普-斯托尔找到解除宿醉的良方了吗?建议你把这本书带回家,自己找找看。
阅读,是一段旅程。在这里开启一段与12位阅读文化专家同行的阅读之旅,旅途中不仅可以撷取12本阅读经典之作的精华,领略阅读的哲思与方法,还可以在12位阅读引领者的阅读观里,感受他们因阅读而丰厚立体的文化意识,而他们私享的阅读主题书单,则敞开了古今中外更为宽广的阅读之门。 正是一部部美好经典的存在和一本本阅读之书的指引,铸就了一个个阅读者的精神长廊,个体的阅读之道就此展开。
《理想之书》《觉醒之书》《茶之书》是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美术家冈仓天心的代表作,*初由英文写成,围绕 亚洲是一体 这一核心观点来展开。我们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全译本,并把三书结为一册,让这三部冈仓天心的代表作一次性完整呈现,便于读者对照省览,以把握作者思想的全貌。天心把亚洲一体的根本归结到理念,这种理念是黑格尔式的,也即是无限的(不受外来事物的限定),*的(不与外来事物对立),自由的或独立自在的(不受对立事物的必然关系的限定),甚而是文明的尺度。所以他的亚洲论述今天读来仍有某种兴味。这种对亚洲、对东方作为人类根本尺度的彰显,而非作为与西方竞争的暂时的集合体或虚应故事,其超越性的力度尤似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如果他的论述对理解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有所助益,那就是我们今天仍然需
这部随笔集收录了华裔日籍作者陈舜臣先生的 81 篇随笔,有茶的故事、桥的故事、姓名的故事、珍品的故事,如此种种,听作者娓娓道来。陈舜臣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还有中日双重文化的意蕴。 目前已出版的 陈舜臣随笔集 有《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 1 964 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雨过天青》《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九点烟记》《史林有声》。
为便于普通公众理解当今中西方社会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本书简述了中西方文明自萌生以来在文明特征上的一些差异,梳理了特定差异的表现形式和演变过程。介绍了文明初期生产力水平和使用铜器的普及水平分别对引发族群间掠夺、奴役行为的驱动和阻碍作用。由此,中华文明孕育出对外融合与温和逐利特征,而西方文明则呈现对外征服和积极逐利特征。早期的文明特征衍生出了中华文明追求统一、儒学治理、对外平等、对内阶级压迫的行为,以及西方文明追求扩张、基督教治理、对异族盘剥、对文明圈内平等的双重面目。西方文明的开拓、创新特性推动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工业革命,支撑起西方社会的强盛和发达。中华文明因内敛、守旧等特性而错失了工业革命,在强势西方文明的压迫下出现了一百多年的衰弱;但改革开放使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克服自身缺陷而
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吃货”的苏东坡的一生。从眉州到黄州、惠州等地,从猪肉、河豚到荔枝、羊蝎子……通过苏东坡在30多地所遇、所尝的70余种食物,勾勒出一条苏式美食路线,从中窥探苏东坡如何把眼前的苟且变成味蕾盛宴,呈现其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吃货人生。同时,围绕苏东坡作品中由美食引发的感悟,探寻其对饮食、生活的态度,呈现其以食物疗愈身心、拒 内耗的人生哲学。
本书是陈舜臣通过自作的八十八首韵律诗、词并以随笔形式自我解读的 诗话 ,也是陈舜臣的一部自传体随笔。在这里,陈舜臣讲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形式的对祖国、对神秘西域、对异国他乡、对亲朋好友的难以释怀之情。通过这些诗话,可以感受到并非诗人的陈舜臣给予读者的那份宁静以及不乏奔放的韵律,可以感受一种来自作者内心深处的温暖凝视。陈舜臣通过 诗 这一流淌在血脉中的优美语言形式缓缓而谦逊地展示了他的儒雅、才华,还通过 话 为读者娓娓道出我们熟知或未知的历史长河中点滴而凝重的故事。 陈舜臣随笔集 系列书名:《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 1 964 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雨过天青》《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九点烟记》《史林有声》
本书为陈舜臣随笔集系列的其中一本,收录了《马和日本人》《历史剧中的 常规 》《蜗牛庐》《绍兴酒,绍兴人》等多篇随笔,用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讲述了日常生活中中日文化的不同之处。陈舜臣讲述某人某物,善于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深入思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是一个参与者,又像是一个旁观者,冷静地挖掘中日文化背后的渊源。而他 祖籍中国,生于日本 这个特殊的身份无疑让中国和日本的读者都对其文字感到亲近。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说: 能够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 读陈舜臣的随笔,恰似一杯香茶陪伴。听其侃侃而谈,无处不闻历史之苦涩、记忆之浓香。
本书收集报刊专栏“霜红室随笔”“香港书录”“书鱼闲话”的文章,后附数篇译文,既有阅书之感,又涵盖丰富的中外文坛掌故,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流露叶灵凤对读书、文艺、生活和家国的爱。
杨虎著的《北大钝学记/北大记忆》为北大校庆纪念丛书“北大记忆”中的一本,作为老中青作者中的年轻一员,阐释了对北大精神的独特理解,其笔下呈现出年轻的北大人对母校的热爱、感恩、眷恋的情感。 书中对尊师重教、严谨治学美德的践行,代表了北大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弘扬。 《北大钝学记》为一名年轻的“老北大”多年来探讨北大精神和风范,回忆师长教泽,总结读书、治学、工作感悟的相关文章的结集。书中收录文章40篇,分为4个部分:一、“北大精神与先贤风范”,是对北大精神的探寻和对北大先贤的追慕。二、“人生受教与从学散记”,是对人生之师“煦煦春阳教泽”的回忆。三、“育人抒怀与公务札记”,是以北大教师和行政干部的双重身份探讨大学育人和实务工作的总结。四、“读书写作与为学浅悟”,是结合自己的专
阅江楼是作者在武汉的寓所,集中散文大抵是跟学术有关的文章,本书分为四辑,辑,忆人忆事;第二辑是为友朋或自己的书所写的序文与跋文;第三辑是答记者的访谈及演讲;第四辑则是一些跟文化教育有关的感想和思考。
本书为华裔日籍作者陈舜臣的一本议论体文集,共收录 60 篇,为作者从 1989 年至 1991 年创作,每篇均标注了日期。陈舜臣先生生前的书斋名为 三灯书斋 ,本文集据此名为题,所述内容多为其工作内容、与之相关的各种思考,以及旅游背景等,非常有生活情趣和文化价值,如《年号之还历》《重箱和汤桶》;其中亦有与时事相关的内容。本书文字流畅,引经据典,尤其很多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比较的内容非常有可读性。目前已出版的 陈舜臣随笔集 有《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 1 964 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雨过天青》《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九点烟记》《史林有声》。
古今中外,人类上演着各种历史活动,文明的浪潮不断交替。 陈舜臣先生的随笔,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还有双重文化的意蕴。在《 东眺西望 》中,他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 全球 历史和文化,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 , 到 秦始皇陵兵马俑,再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文字清浅如水,读之顿觉眼口生香,如挹纸上。 20篇随笔小文,均以全球视角审视过去,展望未来,探索人类睿智与历史印记。
本书分:月光秋千;行者之眼;红豆书简;宝岛曼波四卷,以一位女性学者的眼光和灵敏,记述从台湾到大陆,从国内到海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美妙动听。
陈舜臣因其《中国的历史》和很多与中国西域有关的著作,当之无愧为日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人。陈舜臣在执笔创作期间储蓄积累了大量详实的史实,使人们在阅读他的作品的同时还能从中知晓中国历史上的各类轶事和风俗习惯。本书以 中国史十八景 分篇,收录了陈舜臣在对中国历史研究中阐述的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十八篇随笔,是一部有着丰富内容和重大启发作用的中日文化论集。其中,*篇《烟的行踪》中,唐朝李贺所作《梦天》诗中的 遥望齐州九点烟 是本书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