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系统地梳理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语言学大师王力 主编上至天文历法,下至地理礼俗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权威读本金句集锦一、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二、杜甫《赠卫八处士》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个意思。三、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四、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五、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六、所谓八音,是指上古的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七、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八、科举是封建时代优选统治阶层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九、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十、上古的粮食
《小手术》分上、中、下三篇,既相互关联,又可独立成章。 上篇是“许广平的华丽转身:从学生中的'害群之马'到教师中的训育主任”,试图说明,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和个人的局限,在北京女师大为期一年驱杨风潮中大显身手的学生领袖许广平,在做学生与做老师的角色转换中,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毕业前,她是北京女师大学生领袖,毕业后,她做广东女子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做学生,她被杨荫榆斥为“害群之马”,为人师表,她的表现跟杨荫榆并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做学生,她骂杨荫榆是恶婆婆,做老师,她又叹自己乃童养媳。观察许广平从学生到教师的心路历程及其角色转换,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中篇是“革命与被革命:鲁迅之身前事与身后名”,试图系统地梳理一下鲁迅的身前事与身后名。中心主题是:鲁迅革命吗?如果革
本书内容简介:这些无意间所形成的关切,当然是受这个时代所赐,但它并不足以提供多少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很难让后来者按图索骥,为思想探索定准方向。不过,如果这本集子聊可一读的话,充其量是因为它或许反映出这个时代、这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某些普遍的精神症候而已。
读本精选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邓拓多种体裁的名篇名作,加背景简注,人物评传,珍贵史料图片等,以飨读者。
本书是著名学者、作家、“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作者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的事迹行状为主,带领读者进入异彩纷呈的古典世界,一窥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诸多重要命题,从源头上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人如何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如何理解人与我的关系,如何开始个体的自觉,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存在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过去,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现在和未来。附录部分收录了鲍鹏山以“孔子的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文章,以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入手,探讨了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我们该向孔子学习什么等一系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密切关注和焦虑的问题。相信在阅读本书之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会有全新的思考和感悟。
《视觉》系列主题书是 Lens 杂志积蕴十年升级之作! 1. 突出影像,注重视觉体验,将原来 Lens 杂志素有口碑的影像阅读调性发挥到极致; 2. 内容架构延续 Lens 杂志成熟的内容架构,深度关注现实与人性,升级阅读体验。 3. 定位:人文影像读物 + 定义影像之美 + 传递人性温暖。 《 Lens ·视觉 004 :需要什么,年轻的身体便去找寻》包含了两组浪漫与现实并行的专题。 弗兰齐斯卡,她 40 几岁了,还像孩子一样生活在白日梦里; 乔纳瑞德斯,开着一辆野营车上路,从不设定目的地; 麦克奈尔,他逃离了曾经荣耀的家族,在火车旅途中寻找那些背井离乡却仍在坚持自己的人; 还有演员德尼拉旺,夜宿棚区、酗酒、忍受心理折磨,只为成就一个角色。 需要什么,身体便带他们去找寻…… 但另外一些情景下,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去春来,岁月递嬗,时光如流,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稔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 鞭春劝农,新正拜贺,元宵花灯,三月踏青,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三秋尝新,重九登高,冬至馄饨,腊八佛粥,糖瓜祭灶,团年守岁……《图说中国节》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再加上一幅幅形式多样、精美有趣的插图,一个个中国节便形象地再现于我们的面前。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都是一首欢乐的歌。阅读本书,品味节俗,伴随着一个个的节日,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美好!
本书由国学经典著作中历千百年而流传至今、仍被频繁运用的名句名言名诗名文汇集而成。摘引释译外加以拓展,以相关背景、链接故事开阔见闻,后掩卷沉思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在培养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及早立志向学。
本书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品格、得失与论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最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华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最权威的很好普及读物,它对中国人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新文化有巨大的现实作用,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国民常识书。
远在七千年前,华夏先民就根据对天象的观察,认定北极星是“天之中”,进而形成了北极星崇拜,形成了影响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中央崇拜和中心主义:“中国”,是华夏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胎记,中央崇拜和中心主义引华夏先民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建国理论,再根据这一建国理论发现了“地之中”,在“地之中”建立的国家就叫做“中国”。“中国”至少已经叫了五千年。 而“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建国理论,就注定了“中国”之道就是天一家之道,“中国”注定是天下*的国家,“中国”精神注定是大国精神,“中国”之道注定是大国崛起之道……
本书为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写的《阜阳非遗集锦》一书的全英文翻译。书稿按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曲艺、民俗、民间文学等九大类,分别介绍了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9个重量项目,28个省级项目,8个重量传承人,45个省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书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阜阳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形态、存续现状及经典作品,对传承弘扬安徽传统文化,增强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精)》为 批评家李长之先生探讨中国文化走向的文章集。由五四运动、儒家传统、大学精神等问题切入,所涉皆为文化认知与建设的宏旨大义,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迎中国的文艺复兴(精)》凝聚了长之先生的眼光与智慧,是以一个饱学之士理智的研究,加上爱国的热情,又稍带些许天真和浪漫来谈中国的文化。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书共分6辑。辑:香港话你知,涉及林奕华、马家辉、梁文道等人所著图书。第二辑:书香两岸,涉及南方朔、张大春、蒋勋等人图书。第三辑:历史是个什么玩意,涉及《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不可征服:纳尔逊?曼德拉治国传奇》等图书。第四辑:饥饿的艺术家,评田艺苗《温柔的战曲》等图书。第五辑:“读”害不浅,评雷蒙德?卡佛、小宝等人图书。第六辑:文化评论。
区结成著的《当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评述中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主张与反思,分析两者的异同,诘问诸如“中医学是整体观、西医学是还原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等提法是否过于笼统及标签化,并提出具启发性的看法。本书探讨了核心的中医学概念,如“经络脏腑”、“五行学说”等。 对于女口何将中医传统概念融会于现代医学以至通往未来,作者都有说服力的分析。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名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他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 五四 运动的轴心人物,*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沈寂、汪晴编*的《胡适与新文学》以人物传记的笔法,突出胡适对新文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文学运动的开路人 、 同《新青年》的合与离 等重点反映出胡适对于新文学的 尝试 之功; 白话新诗的鼻祖 、 诗为说理的工具 、 诗体解放是时代的要求 等,反映出胡适对新诗解放的贡献。胡适不仅是新文学发展理论的鼓吹者,同时也是新文学发展的实践家。
本书是香港作家、诗人廖伟棠近十五年所写书评及读书随笔的精选集,全书分为四辑,辑关于六十年代西方文化、垮掉派文学及理想主义;第二辑关于现当代西方文学;第三辑关于西方现代诗歌;第四辑关于中国诗歌及文学。这都是作者廖伟棠擅长的领域,写之如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他的文字也与一般书评文字不同,更像是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理想主义与想象力是这些文章共同的主题,既有张扬亦有反思,对当代青年有书评以外的启蒙意义。
四季果蔬,三餐荤素,米面粥汤,油盐酱醋,瓢盆锅碗,煎炒烹炸,蒜豉葱姜,酸甜苦辣……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用传统学问训诂解读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从饮食总名、烹饪原料、烹调方法、炊食器具讲到文化传统,看汉语的博大精深如何诠释中华美食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看“绝学”训诂如何“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走出书房方寸之地.走进市井人间烟火。
以往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方面书籍,大多局限在两个层面,要么是纯粹的学术研讨、高校专业教材类属,要么是零散的具体介绍菜系菜品制作方法及饮食文化典故的休闲类属。本书定位于科普读物,力图在中观层面上,展示呈现一个历经几千年历史创造和积淀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基本框架,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对中国饮食文化整体结构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工具。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做了一个思想性逻辑化梳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化阐述。在此基础上,专门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有元素——炒菜和筷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本书以娓娓道来“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精神特质,透过文字中的故事、文化中的故事、实践中的故事,生动阐发“6句话”的丰富内涵,希望籍此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更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蕴与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