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神》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品格、得失与论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华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权威的*普及读物,它对中国人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新文化有巨大的现实作用。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国民常识书。
《*是人间留不住》是 郦波品诗词与人生 系列之三,郦波精选18首经典古诗词,讲述诗词带给我们的真,带给我们的善,带给我们的美。在书中,你可以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与纳兰容若、王国维感慨*是人间留不住,当时只道是寻常;还可以与陆游同坐,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买杏花;与潘阆一同观潮,看弄潮儿勇立潮头;更能够与于谦、况钟、秋瑾携手,两袖清风为人民,抛热血只为家国!讲人生五味,说世间温情。郦波透过积淀了千年文化的绝美古诗词,带领读者一起追寻传统的初心,共同感知那葆有赤子之心的诗词灵魂。
本书分设十个专题:“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公民意识,理性精神,质疑能力,悲悯情怀,回到常识,坚守良知,拒绝遗忘,审美人生”,精选了近百篇经典杂文。它着眼的不仅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十种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呈现出不断递进的关系,是一个学生主体精神不断成长着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就将以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眼界来打量这个世界。
本书精选了包括人物、历史、思想、典籍、世态等五个部分的三十多篇时文。万字时文,超*教科书三四千字的惯性阅读,让中学生在信息量更大、内涵更丰富的长文的涵泳中,开阔文化视野,培养思辨意识。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诗歌精选了99首经典诗词,承续我国古代 “诗言志”的传统,使学生理解诗人的情志,思考其中蕴含的生命情趣。这样的编写方式拉近了经典和学生个体生命的距离,极具创新力。
对于禅宗,对于这些公案故事来说,我是这些依然生机盎然的中华宝贵财富的受益者。她让我毫不迟疑的抛弃了悲观厌世的沮丧,而将愉悦的微笑迎回了心头和脸上。这便是《坛经》里面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 的一个现代注解。所有的困苦和烦恼,都是心生。心念一转,立即可以转魔成佛。 在禅的引领之下,我的诗歌写作走上了 现代禅诗探索 一路。或可慰藉的是,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现代禅诗在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一个有着明确方向性的诗歌流派,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条清新的溪流,给这个日渐浮躁和荒凉的园地,涂抹了些许的新绿和希望。 也由此,我同样寄希望于禅的种子,能够散播到更多浮躁、迷茫、苦痛、沮丧甚至绝望的现代心灵中,让有缘者在现实的重压之下,生命中能够洞开一扇智慧之窗,流进新鲜的绿色和空气,让沉沦日久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 和合气西方重 分别气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循至返读古籍,格不相人。此其影响将来学术之发展实大,不可不加以讨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过滤了人生的苦难与尴尬,几度风霜雨雪,多少成败得失,不妨聊作一笑,云淡风轻。 幽默小品真正独立存在,当从邯郸淳的《笑林》始,继之有《启颜录》《艾子杂说》《籍川笑林》《雅谑》《笑林》《应谐录》《雪涛小说》《笑赞》《古今谭概》《笑得好》《笑笑录》《笑林广记》等,或为创作,或为辑录,有意为之,蔚为大观。 幽默小品和笑话,二者很难*界定。一般来说,笑话多半能一箭中的,触发笑点,但也往往一笑了之,只是皮肉之笑,比较浅露。而幽默小品则常常不动声色,言简意赅,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富含哲理,较为深邃。 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范曰: 洮之
《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修订本)》以九部经典名著为例,探讨九个人生问题。包括“流浪与生存:《鲁滨孙漂流记》”“野心与尊严:《红与黑》”“功名与道义:《三国演义》”“成长与选择:《西游记》”“苦难与罪恶:《悲惨世界》”“堕落与拯救:《复活》”“命运与担当:《俄狄浦斯王》”“反叛与规训:《水浒传》”“使命与命运:《哈姆莱特》”,让学生在阅读经典中,明确自己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
我们由历代的史传、笔记、小品文里,挑选出来七八十位侠客的事迹,他们亦实亦虚,或来自人间的绿野街闾,或来自文人的笔底烟霞,其事奇,其道一,读者闲暇时批阅,于郁郁中见冰雪,于碌碌中见传奇,是琴棋书画、花月美人之外,又一件不亦乐乎的快事。袁中道《李温陵传》中讲得好: 侠儿剑客,存亡雅谊,生死交情,读其遗事,为之咋指斫案,投袂而起,泣泪横流,痛苦滂沱,而若不自禁。 如此 同情 ,足慰诸侠平生风尘,只是飞廉希望读者诸君,翻到我们这一册《犹闻侠骨香》的时候,小心手指,小心手机、电脑,也多备一点纸巾。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 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小品 , ,大抵就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譬如刻舟求剑、曹冲称象、杯弓蛇影、请君入瓮、铁杵磨针等故事,皆曾见于小人书中,后来读到原文,方能对应幼时记忆,豁然有所领悟。我们每个人的文学启蒙,大概都是从那些小人书开始的。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也,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吕不韦《孔子困于陈蔡》 岂男子固薄而妇人固厚哉?男子溺于世而离于天者也
《学术文章的论证魅力》辑录近现代国内外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学术文章二十多篇,作者为鲁迅、梁启超、冯友兰、葛兆光、孙绍振、宁稼雨等大家,按照“文学与艺术”“历史与社会”“哲学与思想”分为三部分。选入的学术文章不苛求文体和形式,只以求真为目的、以论证为主体。考虑到学术文章的阅读有一定难度,每篇篇首设置“阅读提示”,对文章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导读,重点分析学术文章的基本特点,揭示学术文章的思辨逻辑,展现学术论证的基本规律;文后设置“思考”,重点聚焦论证的有效性。这样的选文导读方式,既引导学生的阅读,又利于指导学生的论述文写作,大大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娱乐至死”的风气正在席卷着全球。精神的分量日益轻薄,感情的滋味愈发寡淡,华而不实、浮而不定的物质享乐风气,也正在侵蚀着我们高贵的文学艺术传统……时代呼唤文人的情怀,翘盼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文人的情怀》荟萃 2013 年以来,著名作家熊召政“中国文化”演讲文稿近 20 篇,通过解读中国历史人物和经典诗文,“珍珠”串线,阐释中国文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品格和情怀,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文人的忧患与焦虑,兴奋与冲动和文化竞争力与文化认同等主题。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字诙谐典雅,谈古论今,高屋建瓴,发人省思。
四时风物,皆有可观,八方山水,形胜各具。看古人穿衣吃饭,而知岁时迁变;观市井日常琐屑,而识人情往来。本书从历代文人笔记中,选录数十篇风土小品文,分为汉唐民风、两宋市声、明人风土、清代风物四个部分。 一般而言,风土笔记之文多叙日常琐细,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记载岁时风俗、市井人情,一类摹写山川形胜、风物土宜。前者体例多以时序为纲,以杂书所记风俗事宜关涉节序者按月分隶;后者则专录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诸事,勘验遗踪,稽考逸闻,以期订妄存真,阙疑传信,而凡涉及乡情风土者,亦悉案门载录,尤足以藻绘山川,追溯风流。 中秋夕,妇女盛装出游,携榼胜地,联袂踏歌。里门夜开,比邻同巷,互相往来。 逮鸡声唱晓,犹婆娑忘寐,谓之走月亮。 袁景澜 《走月亮》 京师五月榴花正开,鲜明照眼。
远在七千年前,华夏先民就根据对天象的观察,认定北极星是“天之中”,进而形成了北极星崇拜,形成了影响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中央崇拜和中心主义:“中国”,是华夏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胎记,中央崇拜和中心主义引华夏先民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建国理论,再根据这一建国理论发现了“地之中”,在“地之中”建立的国家就叫做“中国”。“中国”至少已经叫了五千年。 而“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建国理论,就注定了“中国”之道就是天一家之道,“中国”注定是天下*的国家,“中国”精神注定是大国精神,“中国”之道注定是大国崛起之道……
姑妄言之姑听之 ,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 爱听秋坟鬼唱诗。狐妖精怪,仙魅神鬼,折射的原是人生百态,人的喜怒哀乐、贪痴嗔憎。在鬼魅的荒诞世界里,看到了人间的真实。 或许对古人来说,还有另一世界能让人离此世而栖身或托寄灵魂。不如将此世彼世乃至万世看作一世,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无人真正离开,只是生者有所知亦有所不知而已。于是将其怪而异者志之,就有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志怪世界 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夜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 相思树 。相思知名,起于此也。 干宝《相思树》 雪峰公自往视之,拱手曰: 赏花韵事,步月雅人,奈何与小人较量,致杀风景? 语讫寂然。公叹曰: 此狐不俗。 纪昀 《狐赏牡丹》
本书立足中国文化遗产特性,紧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崇尚和价值取向,结合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与实际状况,从理论依据、事实依据、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价值系统、路径选择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体系的基本理念、总体框架与核心内容。本书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研究者使用。
四季果蔬,三餐荤素,米面粥汤,油盐酱醋,瓢盆锅碗,煎炒烹炸,蒜豉葱姜,酸甜苦辣……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用传统学问训诂解读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从饮食总名、烹饪原料、烹调方法、炊食器具讲到文化传统,看汉语的博大精深如何诠释中华美食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看“绝学”训诂如何“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走出书房方寸之地.走进市井人间烟火。
京杭大运河作为活态的、线性的、依然在发展变化着的特殊文化遗产廊道,在运河沿岸地区既留下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内涵深厚、外延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和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的提出,我们有必要从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重新审视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既要倍加珍惜和爱护运河文化遗产,也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力求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价值,让运河文化在后申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本书力求通过对京杭运河沿线区域水神信仰的种类和构成、庙宇的分布和管理、信仰人群和祭祀活动、信仰的传承和演变等内容的介绍,深入挖掘运河水神信仰的特色和魅力,以此为当前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增强沿岸社会传承和保护运河文化的观念和意识,更好地
本书汇集了钱穆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十二次讲演辞。在书中,先生就中国文化中的“中心思想”“人和人伦”“民族与文化”“进退升沉”“终极理想”“中庸之道”“前途展望”“武功武德”做了详细解说,对中国历史上的“军人”“人事理”等内容做了深入阐述。先生指出,这些文化传统的精要,是中国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前途的极大贡献。
于丹编写的《国学十讲(追溯中国人精神之源)》收录十位作者马瑞芳、乔良、孙立群、于丹、康震、余光中、崔永元、沈伯俊、翁思再、蒙曼的作品,其均为知名的学者、诗人和媒体人,他们是不同领域的精英,同时在国学研究上有着深刻见解。
《另类立场:文化批判与批判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这个世界已去中心化了吗?——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全球化、现代性的焦虑——当代中国全球化具象的符号学分析、现代性反思、重构中国现代性历程、詹明信的毛泽东情结、全球化与中国——试论另类现代性、“我们的现代性”——中国与新社会主义构想、移位、转换、杂合:翻译与中国现代性、后殖民批判、后殖民主义问题再思考、文化他者与差异话语、霍米·巴巴与边界透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