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仁殿:吴三桂的命运过山车》是 故宫秘境丛书 中的一本,书中描写了故宫的 隐秘角落 之一 昭仁殿。昭仁殿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作品即以昭仁殿为背景,通过描写吴三桂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他和康熙、地方和朝廷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了集权主义制度。在作者眼中,集权主义是历史自然选择的结果,存在即合理,不能进行简单的是非评价,要放在历史的环境中,以历史的眼光去看。
《倦勤斋:乾隆皇帝的视觉幻象》是 故宫秘境丛书 中的一本,书中描写了故宫的 隐秘角落 之一 倦勤斋。倦勤斋,是乾隆当太上皇以后的住所,建筑装修、器物等都极尽精美,是乾隆时期物质文明峰的体现。不过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并没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权力,所以也并未在这里居住,更多时间这里成为他听戏消遣的场所。作者祝勇通过对倦勤斋的描写,揭示了在乾隆盛世景象背后,潜伏的巨大危机。
《武英殿-李自成在北京》是"故宫秘境文丛"中的一本,书中描写了故宫的"隐秘角落"之一--武英殿。这座宫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与东边的文华殿相对称,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李自成进驻紫禁城,以武英殿为处理军政要务之所。武英殿现在是故宫博物院书画馆,但除了举办书画展览,平时并不开放,只能透过武英门,窥见它武英的一角。作者祝勇从历史与艺术结合的角度来描写武英殿,使读者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一个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武英殿。
《书话文脉》是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近期新力作,是一部以“书”为笔,勾勒“中国文脉”的文化地图。徐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灵动的笔触,带你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从《江山与江湖》的壮阔画卷,到《诸子百家和国际政治》的思想交锋;从《阮元与镇江人的书》中的人文雅集,到《历史记忆中的牡丹诗会》的墨香风流,书中既有文人雅士的诗酒风流,又有历史文物的岁月沧桑。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文脉”从抽象的概念,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或精神传统的重要代名词。翻开《书话文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文脉的大门,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该书以时间为轴,从中国移民文化与伦理道德关系的历史、境外移民文化与市场伦理、深圳特区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信息时代深圳特区移民道德观念的整合、深圳特区思想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伦理的构建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移民文化与伦理道德对特区发展的启示及境外移民文化与市场伦理对特区发展的启示,并以此为鉴对特区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的现在和将来作出了准确的描述及定位。
本书汇集南怀瑾先生历年来为自己的著作、他人的作品、整理出版的占籍所撰的序跋。以及其他文翰,总计七十二篇。分为儒家、易经、道家、经义、禅宗、密宗、健身、历史、其他等九大类,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精深的阐述。内容叙及:古代文献,诸家学术,社会变迁,文史掌故,经世治学,为人之道,孔孟精髓,道藏珍蕴,易学源流,佛经大义,禅宗语录,密教修行,兵法谋略,阴阳术数,瑜伽气功,保健养生,诗词歌赋,古文今译,以及作者的行履交往,等等。文辞典雅,见识独特。
《文渊阁:文人的骨头》是 故宫秘境丛书 中的一本,书中描写了故宫的 隐秘角落 之一 文渊阁。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清宫藏书楼。书中,作者祝勇化身为 历史侦探 ,引领着读者开始一场《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寻踪之旅。通过对《四库全书》跌宕起伏的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中华民族文明命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特点。
《文化符号.2:藏文》由穷达著
史学家多半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已任,其主要手段不外是分析、把握史料。虽然学者们所谓史料在许多场合只是文献资料,却鲜有人甘心在文本研究方面下大功夫。
语言学大师王力 主编上至天文历法,下至地理礼俗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权威读本金句集锦一、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二、杜甫《赠卫八处士》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个意思。三、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四、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五、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六、所谓八音,是指上古的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七、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八、科举是封建时代优选统治阶层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九、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十、上古的粮食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平昌冬奥会志愿者撰写的冬奥会志愿服务精彩故事、自我感悟和重要经验,涵盖了申请、面试、培训、上岗、成果转化等各个阶段。全书分五个部分, 部分为综述,介绍平昌冬奥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运行过程,第二至第五部分为主体部分,为志愿者故事及专家点评。
《云乡丛稿》为邓云乡先生的杂文作品集,收录文章有:民俗学与中国民俗、酒与民俗、中国葬礼历史演变、八股文与清代教育、上海旧时地价与房租、民国笔记二题等。邓云乡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观思中国文化之变迁,探究民俗文化,涉及文学、饮食、教育等领域,文笔平易、豁然通达,是研究中国民俗文化 参考价值的著作。
“中外文化聚焦系列”目前先行推出的有《中西文化聚焦》、《中日韩文化聚焦》,以后还将推出《中国东南亚文化聚焦》、《中印文化聚焦》、《中俄文化聚焦》等。《中西文化聚焦》可作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及文化教学
赵士林编著的《中华传统文化开讲(文史精讲)》是作者在为 大学视频课程录制的课件《中华文化二十讲》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部分内容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讲坛》等播出,以其为蓝本的无数场国学讲座在 影响深广。书稿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入手,探索儒释道的思想精髓在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中的交融,阐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是一本读来轻松有趣,见解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读物。 本书既可供高校“中国文化概论”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教学使用,也可为社会各界关注、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大读者阅读、欣赏。
本书介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1871-1914年的三大诗派的代表人物(当然其中有些诗人的影响时间 长)。王闿运(1833-1916)、樊增祥(1846-1931)、易顺鼎(1858-1920)、陈衍(1856-1937)、陈三立(1853-1937)和郑孝胥(1860-1938)是能够与他们同时代的读者积极对话的,他们以诗歌这一久负盛名的文学形式,探讨受到威胁的中华文化传统的延续这种关键问题。当我们将这些诗人置于他们自身的历史与文学背景中时,他们便成为在传统的中国秩序与19世纪中后期强加于第三世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社会之间的罅隙中挣扎的一代的代言人。 这些诗人 大部分既非高呼政治口号者,亦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的唯美主义者,他们的作品描述了一个面临内忧外患、在生死困境中挣扎的 的国民所面临的个人以及文化的困境。诗人所使用的是一种可以从不幸面临消亡的伟大的文学传统中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