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人类需要一种更高的智慧去控制这把双刃剑。这种智慧是单纯的西方文化所不能胜任的,需要汲取主要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就是要将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物质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在国家危难,全盘西化的滔滔浪潮冲击之下,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精神逐步失去了自我。如何复兴中华文化,如何将之与西方物质文明有机结合,在科技力量迅猛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这也是本书的旨意所在。
本书内容简介:这些无意间所形成的关切,当然是受这个时代所赐,但它并不足以提供多少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很难让后来者按图索骥,为思想探索定准方向。不过,如果这本集子聊可一读的话,充其量是因为它或许反映出这个时代、这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某些普遍的精神症候而已。
《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系统地梳理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中央电视台确定跟着这本书让吉林走向世界,冯骥才先生说,这是东北文化的源头记录。全书共分为十五个篇章,分别为:穿过柳条边、东北渔猎史话、查干湖冬捕、走进渔猎部落、捕鱼的故事、神奇的渔猎工具、梁子捕鱼、冰槽子捕鱼、渔民的住宅、渔民的穿戴、渔猎习俗和禁忌、查干淖尔冬捕传奇、查干淖尔娘、千年的走向和大地镜头。真实而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渔猎部落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等。
本书汇集南怀瑾先生历年来为自己的著作、他人的作品、整理出版的占籍所撰的序跋。以及其他文翰,总计七十二篇。分为儒家、易经、道家、经义、禅宗、密宗、健身、历史、其他等九大类,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精深的阐述。内容叙及:古代文献,诸家学术,社会变迁,文史掌故,经世治学,为人之道,孔孟精髓,道藏珍蕴,易学源流,佛经大义,禅宗语录,密教修行,兵法谋略,阴阳术数,瑜伽气功,保健养生,诗词歌赋,古文今译,以及作者的行履交往,等等。文辞典雅,见识独特。
本套书由多位北大亚太研究院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外文化交流通史读本。每位导师都着眼于自己的专攻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演进,分析不同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方面多层次发展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概貌,把握其中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中西方历史交流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的不错读本。 本书作者通过仔细爬梳中国与越南、老挝的关系源头及早期经济文化联系、越南立国后中越两国经贸与文化关系的广泛发展、中越两国在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密切关系,历时与横向兼具,为我们勾画出和平、友好、互惠、高潮迭起的的中老、中越和中柬文化交流史。
对于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先生来说,书既是他通向学术 的必经途径,也是他深厚修养和丰富灵魂的重要源泉。朱光潜著的《朱光潜谈读书(剪纸漫画珍赏版)》收入的是先生关于读书治学的随笔,其中既有高屋建瓴的方法心得,亦有平易近人的亲身体悟。作者以行云流水、深入浅出的文字,传授读书方法,探寻书中佳妙,分享治学体悟,读之不但有益于提高阅读素养,还能感受到书是如何滋养、丰富、成就这位美学大师的。
本书力求做到选材广泛,涵盖古今代表篇什;追求体例新颖,导读、原文、赏析三信一体;注重风格优美,解释深入浅出,突显美学趣味,富有欣赏价值。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中能得到思想的启迪、道德的升华。我们坚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传统美德同时代精神结合超来,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的振兴和腾飞! 本书从酝酿到成书已经三个年头了。美国人贝内特所著《美德书》的译者何吉贤先生,在那本书的《译后记》中较早地提出了这个选题。我曾经请他编写《中华美德书》,一向严谨的何先生,要组建一个写作班子,但我认为人多了,不容易统一思想。就在我们酝酿和探讨的过程中,相继有好几本类似的图书问世了。尽管它们各有特点,各有循规蹈矩为,但我认为中华美德永远是一个值得阐发的主题。所以,我仍执意按照原来的想法再编写一本。各书的优劣,
本书由“经典常谈”和“文艺常谈”两部分构成。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文艺常谈”将朱先生散见于《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书中有关诗歌、文学、语文教育等方面的文字,辑为《文艺常谈》,这本书对年轻的朋友们了解与欣赏中国文艺有极大帮助。
作者通过梳理古代中国与伊朗的文化交流历史,又横向展示了经由伊朗向中国的宗教传播情况,历时与横向并存,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伊朗文化交流的累累硕果。
“秸秆扎刻”是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徐艳丰大师为该项目的重量代表性传承人。本书展现秸秆扎刻工艺的历史起源、存续变迁及发展现状,记录徐艳丰大师从艺经历、技艺特点及授艺传承历程,以填补秸秆扎刻工艺过往资料的空缺,理顺发展传承脉络,为秸秆扎刻工艺的持续向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包括5章,分别是:从农业生产副产品到手工艺品、从民间手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苦命娃到非遗传承人、从个人创作到技艺传承、从赓续传统到创新发展。本书可供传统手工艺及传统文化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使用,也可供广大爱好者使用。
《思想者的语言》的作者是黄燎宇。 《思想者的语言》: 托马斯·曼借助于反讽,把他的内心矛盾,把一切令他感到新奇而又困惑的思想、现象都放进疗养院来展示、碰撞、玩赏。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与集权主义,科学与艺术,积极关怀与世俗关怀,英雄主义与平凡人生,苦行生活与享乐主义杂然并存,反讽家则斡旋其间,并保持着悬疑姿态。 身为知识型和学者型作家的瓦尔泽,还是一个政治浪尖人物,一个政治风云人物,或者如德国犹太人协会 伊格纳茨·布比斯所说,是一个“精神纵火犯”。他能够做到一面躲在象牙塔里读书、写书;一面关心天下事、议论天下事,还时不时地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
《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是传世藏书。小说描绘了大量狐仙鬼怪、花妖树精,有吃人不吐骨的面皮恶魔,也有温婉深情的狐仙鬼女;有对社会的尖锐批判,有对丑恶人性的鞭挞,也有对美好、健康生活理想的热情讴歌,一篇篇动人心魂、曲折离奇的故事,令你应接不暇。作家、聊斋研究专家马瑞芳教授精选26个聊斋名篇,作精妙讲析,并附录原文,便于一般读者对照阅读。每篇之后设“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与本篇相关相近的三个聊斋故事,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
刀剑不过“一人敌”,兵法方为“万人敌”。浓厚的思辩性、明显的综合性、强烈的实用性和完整的连续性,构成兵法的特点。崇尚和平,重视战争;高扬正义,讲究功利;强调实力,注重谋略;突出将帅,哭怀士卒,堪称优良的传统。传统兵法的用场,不仅在于战争,还在于其他社会活动。企业经营决策,可以参考战争决策;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可以参考军事编制和管理;市场竞争,可以参考军事谋略。无论个人的较量,抑或群体的对抗,借鉴一点兵法,都会收效非凡。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儒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增补而成。通过对儒学的特质与科技、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历代儒家对科技的重视与研究等课题研究,系统阐述了儒学的科技思想内涵;通过对科学家与儒学、科研动机与儒学的价值理念、科技研究与儒家经学、科学思想与儒家自然观等的研究,深入阐述了古代科技与儒学的关系;通过对儒学与科技之间成长性、独立性、务实性、理论性关系特点,以及儒学化的科技及其优势与缺陷的分析,证明了儒学对古代科技作用的双重性。
姑妄言之姑听之 ,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 爱听秋坟鬼唱诗。狐妖精怪,仙魅神鬼,折射的原是人生百态,人的喜怒哀乐、贪痴嗔憎。在鬼魅的荒诞世界里,看到了人间的真实。 或许对古人来说,还有另一世界能让人离此世而栖身或托寄灵魂。不如将此世彼世乃至万世看作一世,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无人真正离开,只是生者有所知亦有所不知而已。于是将其怪而异者志之,就有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志怪世界…… 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夜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起于此也。 ——干宝《相思树》 雪峰公自往视之,拱手曰: “ 赏花韵事,步月雅人,奈何与小人较量,致杀风景? ” 语讫寂然。公叹曰: “ 此狐不俗。 ” ——纪昀 《狐赏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