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人类需要一种更高的智慧去控制这把双刃剑。这种智慧是单纯的西方文化所不能胜任的,需要汲取主要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就是要将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物质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在国家危难,全盘西化的滔滔浪潮冲击之下,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精神逐步失去了自我。如何复兴中华文化,如何将之与西方物质文明有机结合,在科技力量迅猛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这也是本书的旨意所在。
本书内容简介:这些无意间所形成的关切,当然是受这个时代所赐,但它并不足以提供多少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很难让后来者按图索骥,为思想探索定准方向。不过,如果这本集子聊可一读的话,充其量是因为它或许反映出这个时代、这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某些普遍的精神症候而已。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名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他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 五四 运动的轴心人物,*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沈寂、汪晴编*的《胡适与新文学》以人物传记的笔法,突出胡适对新文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文学运动的开路人 、 同《新青年》的合与离 等重点反映出胡适对于新文学的 尝试 之功; 白话新诗的鼻祖 、 诗为说理的工具 、 诗体解放是时代的要求 等,反映出胡适对新诗解放的贡献。胡适不仅是新文学发展理论的鼓吹者,同时也是新文学发展的实践家。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书共分6辑。辑:香港话你知,涉及林奕华、马家辉、梁文道等人所著图书。第二辑:书香两岸,涉及南方朔、张大春、蒋勋等人图书。第三辑:历史是个什么玩意,涉及《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不可征服:纳尔逊?曼德拉治国传奇》等图书。第四辑:饥饿的艺术家,评田艺苗《温柔的战曲》等图书。第五辑:“读”害不浅,评雷蒙德?卡佛、小宝等人图书。第六辑:文化评论。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人物。 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先秦法学、道家、阴阳家、墨家等各家学派的思想,承上启下,建立了儒学的新体系,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创了汉代儒学的新局面。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中华民族灿若群星的思想家们中间,董仲舒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了解他,研究他,吸收他思想学说的精华,这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文化实践与民族发展(当代中国社会热点观察)》一书围绕与文化实践与民族发展相关的若干主题,选择一些重大的理论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力求体现重要的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战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文化需求、文化发明、文化探索、文化创作、文化争鸣、文化记录、文化整理、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传承、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产业等各种文化现象和热点问题。本书由孟航著。
许岗博士系“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1978年被*以美国全额奖学金公派赴美,先后获得认知心理学硕士和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曾先后担任美国杰弗圣大 学教育研究员、美国俄亥俄大学教授、杰弗圣大学教授及研究项目主任,是美国心理学会会员。自上世纪90年代起,许岗博士在国内报刊开辟专栏,自2002年起,他在本报副刊独家开辟“东西方”专栏,其文字简练,角度新鲜,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点切入,触及两种文明的深处,既有理性,又有感性,很受读者欢迎。
李军辉编著的《中国武侠小说的梳理及文化思想研究》通过对中国武侠小说的梳理和历时性归纳,分析侠在不同时期的存在状态,探究民众的民族文化心理,体现文化与大众对武侠小说的扬弃。主要有三层内容:一、从动态角度分析武侠文学的发展与不同时期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心态及大众诉求,以及这种心态和诉求演变的过程。二、通过当代武侠三大家的武侠小说文化思想的分析及归纳,领略其丰富而厚重的民族精神,把握武侠文学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及其文化内涵。三、通过对武侠小说的文化思考,正确认识和看待武侠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而存在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成于1955年,此书限于讲演,共分 道理 、 性命 、 德行 、 气运 四题,其他不及称引。目盲以来多冥想,十年前欲重印此书,又撰《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补篇》一文,内涵 自然 、 自由 、 人物 、 心血 、 味道 、 方法 、 平安 、 消化 八题。后因故未及重印。1987年应《动象杂志》索稿,又检拾积年随笔札记十二条附入此补篇一文内。先后体例虽有不同,要皆有助读者自为引申思索。今此书即将重版,特此说明。
20世纪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由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台湾被分割出去;由于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由于国共内战,使得台湾与中国大陆长年处于对峙与分隔的状态。可以说,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实行了一种比在大陆时期更为严厉的专制体制,不过同时也实施了在大陆时期所未能做到的诸如土地改革等一些举措,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了经济。文化上,台湾则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全面恢复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汇,台湾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 目前,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固然令人痛心,不过对于已发生的不幸,我们宁
这本书是应用世族不客社会史学的方法写成的,重在通过基诺族长房这一主线来发展示基诺族文化在20世纪40、50年代至80年代这段时期的变迁。 本书是关注了这个大的背景下基诺族父系大家庭特殊的居住形式——长房后的分化过程。 这本书从资料收庥到今天成书,历经二十余年,是我本人从事研究工作以来所写过的几本书中耗费精力*、花费时间长的一书本。 本书中所呈现给读者的每一条资料、每一点实在的信息,都是通过在基诺山与当地的老百姓共同努力所记录下来的,都凝聚着我本人以及基诺族当地协助过我工作的干部群众的共同心血,尤其令作者感交集的是80年代协助过我的田野工作的很多当地老人都已过世,随着文化的变迁很多文化现象今天已经很难再现。由于书中的每一条材料都是来源于田野,也使得本书具有宝贵的田野资料价值。
本书是香港作家、诗人廖伟棠近十五年所写书评及读书随笔的精选集,全书分为四辑,辑关于六十年代西方文化、垮掉派文学及理想主义;第二辑关于现当代西方文学;第三辑关于西方现代诗歌;第四辑关于中国诗歌及文学。这都是作者廖伟棠擅长的领域,写之如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他的文字也与一般书评文字不同,更像是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理想主义与想象力是这些文章共同的主题,既有张扬亦有反思,对当代青年有书评以外的启蒙意义。
William B.Gudykunst是国际跨文化交际领域享有盛誉的权威学者之一,著作等身,影响力深远。《跨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是他于 2003 年出版的著作。书中收集和总结了迄今为止有关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理论,并对所有这些理论进行科学地诠释和客观地评论。在书中, Gudykunst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了方向。他提醒我们,把文化当作理论上的解释变数,对文化差异加以诠释,是正确的。但是,文化这一理论变数不是*的,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新形势下,研究者应开拓视野,广泛合作,研究各种新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岩松看日本>以媒体的视角和新闻人的敏感。对日本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诸多方面作了近距离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将所见、所感、所悟整理成了文字。书中文字不似专家学者般深奥。也全无情绪化的议论和泛泛而谈,而是力求以平实、客观的描述。将一个真实的日本呈现给读者。为了更好地贴近受众。满足大众了解日本的需求。采访人物和专题的设定广泛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网友的建议。特别是希望把中国未来发展中会遇到的诸如环保问题、老龄社会问题、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等。通过“看日本”而得到一定的解答。“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是作者的希望也是“看日本”的宗旨,因为面对未来,不了解别人是危险的。不了解别人如何做的就不能请楚自己前进的方向。日本是一面镜子,走近他们。可以照见自己。七十年前。戴季陶先生曾
这是一本谈烟说趣的散文集。我们精选了30多位散文名家的作品,从各个方面畅谈那些关于烟的事。 在汪曾祺的《烟赋》,邓云乡的《香烟与香烟画片》,杜宣的《烟斗》等文中,回忆那些 如烟往事 ;在林徽因的《小谈烟》,吴组缃的《烟》,高晓声的《烟囱世界》等文中,了解名家的 烟难戒 ;在钱歌川的《谈戒烟》,二月河的《唔,烟草》,贾平凹的《吃烟》等文中,听诸位名家 不想戒烟 的 宣言 ;在徐志摩的《吸烟与文化》,林斤澜的《烟榻说书》等文中,看名家纵论 文化从香烟头上冒出来 ;在叶至诚的《戒烟 十年拾零》,韩少功的《抽烟》等文中,体会 只好抽烟 的无奈;在王蒙的《吸烟》,柳萌的《烟酒琐记》,叶兆言的《学抽烟》等文中,看名家论述 戒烟不吸烟 的心情。 另外,本书还甄选了自明清以来的, 关于烟的诗词赋 数十篇
近几十年来,韩国始终在致力于国家发展而忽略了培养正直的人性,导致民众的心性变得不正。人们变得只关心自己,不再彼此沟通,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社会各处也随之变得伤痕累累,不断涌现出 善良会吃亏 , 踩着别人自己才能站起来 的思想。为了自己的成功和私欲可以对其他人的不幸与痛苦视而不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又反作用到民众身上,给所有人重重一击。对此社会各界都逐渐开始反省,纷纷提出 人性教育 是改善现有社会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办法。 闵丙哲教授为了让民众重拾人性之美,选择用实际行动开展善意回帖运动。闵教授在得知某位女歌手因为网络上众多匿名的恶意回帖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后极为震惊,随即发起名为 善意回帖运动 的网络净化运动。善意回帖活动始于闵教授的课堂,他相信一句肯定的话可以挽救一个人,就像善意回帖运动给
这是一部精心撰述、充满智慧的作品。作者在知识与社会之间,敏锐地发现了二者的紧密互动,并通过对香港本土*写作的评论,进而全景式地评述了当下香港的社会变动与精神状态,记述了*公共关怀的香港知识人参与和推进香港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可以见微知著,可以未雨绸缪。49篇精彩的札记,即是49个典型的文化样本和实践样本。区事国事天下事,从这里读懂香港,读懂中国乃至未来。
1924年5月29日,印度诗人、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泰戈尔对中国的友好之情在上海次讲演时就表露无疑:“我相信你们的前途有一个伟大的将来,也就是亚洲的将来,我盼望那一天你们的民族兴起,表现你们内在的精神,那是我们共有荣华的一桩盛业。”然而,他不断强调的“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论调在当时一批以救亡图存、科学救国为宗旨的中国知识分子眼中无异于一种不抵抗主义、一种亡国奴哲学。于是,一场围绕泰戈尔的文化大论争在中国文化界拉开了序幕……
《黄河文化概说》由牛建强编著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字游戏,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耐人寻味,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而且源远流长,凝聚着民族的丰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