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本书作者以本科课程讲义的形式将亚文化的发展史呈现给读者,内容覆盖面广,内在逻辑清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从二次元动漫的成长讲到三次元偶像的成长,同时还探讨了亚文化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书中谈及了很多与宅文化相关的热门话题,在带领读者回顾热血青春的同时,也探索了亚文化发展背后的深意。
本书是反思中国文化劣根性的经典之作。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中国到底有多少神?不白吃带你先入门!神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寄托,上本书我们带大家认识了许多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上古大神。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流传着很多神明的故事,大到天界、人间、阴间、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小到灶台、门、井、厕所。吃饭有食神,喝酒有酒神,赚钱有财神,工作有不同的行业神等,还有很多神明在等待着们发现和探索,跟着不白吃一起在神话的世界遨游吧?
《书话文脉》是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近期新力作,是一部以“书”为笔,勾勒“中国文脉”的文化地图。徐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灵动的笔触,带你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从《江山与江湖》的壮阔画卷,到《诸子百家和国际政治》的思想交锋;从《阮元与镇江人的书》中的人文雅集,到《历史记忆中的牡丹诗会》的墨香风流,书中既有文人雅士的诗酒风流,又有历史文物的岁月沧桑。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文脉”从抽象的概念,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或精神传统的重要代名词。翻开《书话文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文脉的大门,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为什么佛教宣扬报恩思想? 为什么佛教融合儒家思想? 为什么报恩同时在为己修福田? 为什么绘制劳度叉斗圣变? 为什么佛教经典为政治服务? 为什么制定戒律约束僧徒信众? 《解读敦煌 报恩父母经典故事》详细介绍敦煌经卷中的报恩经画卷,文字浅明易懂,深入浅出,配以精美的图片,是敦煌研究的上乘之作,可供敦煌研究者参考。
中国瓷器诞生于两千多年前,是中国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之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瓷形成了光洁莹润、高贵典雅、质朴淳厚的艺术风格,并融入了中国文化思想、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创造了清丽隽永的青瓷、纯洁如玉的白瓷、清幽秀美的青花瓷、富丽华贵的彩绘瓷等。本书对瓷器的发展、烧制工艺、器形、釉彩、纹饰等进行了介绍,带领读者走近瓷器,欣赏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Bor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ago, Chinese porcelain is one ofthe most symbolic signs of Chinese Culture. During an age-longevolution, along with the glossy and elegant appearance as well asthe unadorned art style, Chinese porcelain is also permeated withChinese philosophies, values and tastes for beauty, with thecreation of comely and delicate celadon, the pure and jade-likewhite porcelain, the graceful and tranquil Blue-and-White (QingHua) porcelain, the magnificent and sumptuous polychrome
《上海作为方法--探索一种反思性上海学的可能性/转型期中国上海文化生态研究丛书》编著者曾军。 这套“转型期中国(上海)文化生态研究丛书”是上海大学“2ll工程”第三期项目“转型期中国民间的文化生态”课题的部分成果。 中国转型时期的文化生态是当前国内学术界及海外中国研究专家共同关心的领域,它吸引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广泛参与。研究多集中在精英文化与官方文化的讨论上,近年来对民间文化生态研究也已开始多起来。随着社会转型加剧及全球化的深入,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态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现代、中国/西方、国豸己/社会、主流/边缘等多种文化资源与价值取向交融竞争,使民间文化生态更趋复杂,也引发以“信仰/价值的缺失与重构”为核心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要求
郭智勇先生的前一本书《被遗忘与曲解的古典中国 〈吕氏春秋〉对传统学术的投诉》提出了 古典中国 这一全新的概念,而这本书《观相百家 古典中国文化之春夏秋冬》则进一步展示了古典中国的全景和真相。何为 仁 ?何为 义 ? 礼 从何来?等等这些,本书都会用一个全新的故事来告诉你。孔子是一个宗教改革家!墨子是对孔子的承接!儒家竟是对墨家的反对!秦始皇不可能焚烧诗书!《吕氏春秋》才是中国文化的*成就! 总之,就让本书带你进入真正的文化中国吧。
讲“中国文化史”,首先就是“讲什么”的问题。一次与外校一位同行交谈,我问:您讲“文化史”。讲什么?一问之下,他笑,我也笑:这是我们共同的疑难!讲“中国文化史”偌大的题目,得涉及历史,可讲历史,则有通史、断代史在;得涉及思想观念,可讲思想观念。则有哲学史、思想史在;得涉及语言文学,可讲语言、文学,则有语言史、文学史在:得涉及艺术,涉及建筑……如此类推,任你讲什么。都有专门的学术,也几乎都有专门史。讲“文化史”。与这些在学科上早巳成熟或相当成熟了的“史”,有什么区別吗?而不涉及这些,就无“文化史”可讲:什么都涉入。“文化史”不就成了拼盘、杂凑?拼盘、杂凑,还是没有“文化史”,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文化史常识”。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书。也出了不少。可其中不少书都可以称为“史之余”
本书是跨文化交际学领域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影响深远。它超越了以前简单的文化对比研究方式,首次将跨文化研究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人们开始关注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两位作者还引入了文化差异纬度这一概念,提出同一国家或民族文化内存在多样性的可能。 原书自出版以来已经多次修订,一直广受好评。这次引进的第四版与时俱进,大幅修订原有内容,添加了更多新颖的理论依据,可以帮助读者从多角度理解跨文化交际学,是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不可多得的理论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丛书,由著名学者、语文教育专家任翔主编。丛书重点围绕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价值、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三大内容展开,从经、史、子、集中筛选文质兼美的作品600余篇,多维度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之美与语言文字之美。本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精粹,涵盖了新时代国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篇目,有利于推动阅读文化经典,提升全民传统文化素养。
红学界颇有影响的一家之言 历史小说大师高阳就红学研究中历来争议颇多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诸如《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曹雪芹家是否有对应关系? 元妃省亲 道出的曹氏家族衰败的原因是什么?高阳从历史的脉络中采撷诸说,将 庚辰本 与 程乙本 反复对比,带领我们一探《红楼梦》鲜为人知的创作内幕,引领我们走进大观园的有情世界。
该书为翻译理论专著。 译文学 学科建构的基石是若干学术概念与学科范畴,需要从自古及今、源远流长的中国翻译史与翻译思想史中加以发掘、整合与提炼,还需要将外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思想加以参照。为此,在 译文学本体论 层面上,提出并界定了 译/翻 可翻不可翻/可译不可译 迻译/释译/创译 三组概念,以此作为译文生成的概念;又提出并界定了 归化/洋化/融化 正译/误译/缺陷翻译 创造性叛逆/破坏性叛逆 三组概念,以此作为译文评价与译文研究的概念。这两组概念又都涉及 翻译度 这个概念。通过论证这些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了 译文学 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在 译文学关联论 的层面上,阐述了 译文学 与一般翻译学、与译介学、与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关联性,从而确立了 译文学 的学科定位,论述了其独特的学术功能。
《域外中国文化形象研究》学术思想集刊*辑,主要包括中国文学经典译介与传播、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东亚文化交流、域外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研究三个专题,分为 共收录文章13篇,全部为首次发表。文章作者大多是中国大陆、日本、芬兰、法国等国家的学者。文章讨论的对象关涉了文学、历史、社会、宗教等不同领域,不同文章间形成了多元和多重对话的结构特征,而且文章作者的身份和文化立场本身就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异质性对话和文化的碰撞。
“我喜欢过去大慈寺后面的和尚街的味道,但是现在那里变成太古里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和城市革命带来了便利,也带走了古城成都的风貌,地方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好在,我们可以通过撰写历史来找回这座城市的记忆。 《消失的古城》提供了丰富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到进入现代的故事。它为我们精心描绘了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街头政治、改良与革命等活动,以及乞丐、妓女、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算命先生、剃头匠等各种身份的人,在这座城市中为生活而挣扎。 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在本书里,妹尾河童将自己永无止境的好奇心移向了厕所,于是有了对49位日本名人家里厕所的采访,对东西方厕所的历史演变也略有着墨。在这里,河童又一次展现了其不同寻常的魅力,不仅让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甚至羞干谈论的话题变得生动有趣,还让那些包括学者、艺术家、文化评论家、建筑师,还有棋手、投资家、企业家、探险家等各界名流在内的人们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生活中 隐秘的角落、他们各自对厕所的理解乃至与之有关的种种怪癖一一昭示于人。 厕所在被做了这一番窥视之后,或许已不再是一个用到时才会想起的隐秘之处,它可能还会使人想到健康、饮食、环境保护,以及厕所蕴含的除了其原初功用之外的诸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