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呈现建筑园林、山水画、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分支对中国古典风景文化的共同建构。主要探讨了中国古建之美的艺术学基础是如何奠定的、中国山水画高度成就与中国人生命哲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骨法用笔 是中国古典造型艺术的灵魂、城市建筑与风景如何建构起中国人 心灵家园的天际线 等等。
流沙河先生既是诗文兼修的作家,又是长期研究古文字学和传统文化的大学者。本套书为流沙河先生《白鱼解字》《文字侦探》《画字》《正体字回家》《字看我一生》五本书的手稿影印收藏版,信息量大、可读性强,为不可多得的汉字科普佳作: 《白鱼解字》包含了流沙河先生几十年对古汉字的研究心得与见解,涉及简单数字、山川大地、日月星辰、爝火不熄、草木虫鱼、食物器物、走兽飞禽、建筑织物、人类繁衍共九个方面的数百个汉字。为汉字演变提供了崭新、系统的解释,理清了每一个汉字的前生今世,梳理了汉字的创造过程、演变轨迹与文化内涵,本书被称为 触摸中华文化之脉的巅峰之作 。 《文字侦探》收入了一百个常见汉字,在本书中,流沙河先生如同侦探破案一般,不仅一一解出了它们的写法、意思,还解出了每个字的创造过程、历史演变、文
四位专业学者为大众读者系统介绍希腊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凯尔特神话的架构,介绍各个神话系统中的创世过程、主要神明,以及神明之间发生的故事等。为了使各个神话系统的线条更加清晰,作者避免了过分学术性的考量,刻意避开了神话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变的一面,以便使普通读者更顺畅地了解各个神话系统的大概面貌。 来自古代文献的摘录文段,大量的雕像、绘画的插图,都在接引读者回到过去的时空之中,沿着作者安排的线路,进行一次神话之旅。
本书收录了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元代程棨《耕织图》、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的狩野永纳翻刻明代宋宗鲁《耕织图》、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清代康熙《御制耕织全图》三套耕织图,并对其版本与收藏等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在附录中收录了目前有关耕织图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具有资料学、艺术研究、民俗研究等多方面价值与意义。
《斯文在兹》为民国时期《学衡》杂志的文章选编,收录了吴宓、梅光迪、胡先骕、柳诒徵、刘永济、汤用彤等诸多文化大师的华彩篇章,他们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中国文化的重建进行了富有先见性的探索。在传统文化危如累卵之际,他们按捺不住自己的关怀,大声呼喊出自己的信念,一心要 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透过他们独特的人文视角,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先驱的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
文化艺术产业正在随互联网的发展而急剧变化,迈入一个新时期 泛音乐时代。身在产业中的你面对风口浪尖,是否已经心中有底,随时可以乘风破浪? 你是否知道:科技的进步会如何影响音乐人的创作以及听众对音乐的体验?演奏场地对于孵化音乐人有什么重要作用?音乐人如何才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当世界步入数字时代时,音乐产业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与危机,从业者又如何将危机化为机遇,从海量音乐作品中脱颖而出,与时俱进,持续成功? 传奇多栖音乐家大卫 拜恩在其经典之作《制造音乐》全新版中对上述重要问题给出了引人深思、值得借鉴的回答。拜恩从上世纪70年代出道起一直活跃至今,以其远见、胆识与独到的思索不断探索、创作,并取得非凡的成就。他既是西方摇滚乐第三次变革的先锋者,是 摇滚的文艺复兴人 ,
《理气溯源》一书为陈启沅研究天文历法、地理风水术的考究专著,包括《初集》与《二集》,《理气溯源初集》是这部书的前半部分。书分六卷,具体内容包括卷一《地理提要辨谬》(对《黄帝宅经》《葬书》《天玉经》《撼龙经》《九星穴法》《天机素书》《八宅周书》《罗经解》《八门精义》《山洋指迷》《天文大成》《张宗道地理》《梅氏丛书》等65种涉及天文历法、地理风水术的专著进行提要式的梳理及源流考辨,对每部书的大旨进行简介),卷二、卷三《考原便览》(从《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卷四《罗经管见并附图图考》,卷五《恒星黄道精度表(首附黄道恒星图、推历算法及算法三角遗术)》,卷六《利用合璧谱略》。卷一有总目、例言,每卷都有目录。另外,除了卷三,每卷都有序。
\" 服饰制度,肇始于南朝刘宋,源出世俗礼制,结合 需要,定立服制仪轨。于外,旨在分别箓位高低、修行次第、宗法门派、信仰归属;于内,象征道化万物的 理想、与道合真的信仰追求、抱元守一的形神混融、归根复命的修炼法门。本书在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 学、历史学、服装学以及美术学、图像学、符号学等研究方法,从服饰分类入手,考察 首服、身衣、足衣的多样形态。作者对 服饰各个历史阶段的形制演变进行源流和文化特征的考证,借此明了蕴含其中的世俗因素和 思想;将服饰中的形制、纹样、服色等要素看作“符号”系统,对其所表达的象征思想进行研究,以此探索 外在形象与其信仰传承和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丛书》聚焦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沿趋势,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体现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与实践。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数字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新时代的文化消费等重大问题的分析与研判,剖析了文化产业前沿现象,解读了宏观发展战略,提出了对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预判。
《家庭生活秘史》以英国文化为代表样本,探究公共-私人关系的现代理念如何在17、18世纪伴随家庭生活体系一道出现。 书中探讨了整个英国民众经验: “公共”的极处,是诸如与 相对的公民社会的成型、契约思想的兴起,以及从君主至个人主体的 主义退化;中间的经验领域,囊括科学思想的影响、虚拟公众的概念化(社会、公众舆论及市场)、生产的资本化、家庭经济的式微,以及劳动性别分工的增长; “私人”的经验一极涉及婚姻、家庭与住所的私人化,以及女性特质、内在性、主体性的复杂糅合。 这部恢宏的综合性历史研究,构成了文学阐释与历史分析方法如何彼此借鉴与相互增色的范例。
。。。
中国是制茶和饮茶的发源地,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很好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
......
本书对大青山的历史地理、璀璨文化、厚重人文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以独特的视角,用近五十万字和近五百幅图片,深入、深刻、生动地解读了大青山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史前七十万年前的大窑文化到近现代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漫长历史长河中有关大青山的标志性人、物、事,子阳皆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让我们穿梭于不同时代,感受着这座并非驰誉中外、偏处北疆、海拔不过1900余米的“普通山岳”的非同寻常。看似“小题大做”,实则是要用大青山的“小”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作者所下的功夫和耗费的心力可见一斑,俨然成为大青山文化和中华 传统文化的拾荒者和传承者,也不经意间填补了内蒙古在此方面的空白,为大青山文旅融合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