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在兹》为民国时期《学衡》杂志的文章选编,收录了吴宓、梅光迪、胡先骕、柳诒徵、刘永济、汤用彤等诸多文化大师的华彩篇章,他们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中国文化的重建进行了富有先见性的探索。在传统文化危如累卵之际,他们按捺不住自己的关怀,大声呼喊出自己的信念,一心要 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透过他们独特的人文视角,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先驱的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
“燕行录”指公元十二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近七百年间,朝鲜半岛高丽、朝鲜王朝遣往中国之使臣或相人员所纂之纪行录。本书共收录772名作者、1168种书目与篇卷之《解题》(其中包括中国自宋至清历代因出使等前往朝鲜半岛者所撰之使行录与各类诗文,以及个别非“燕行录”著述)。共隶为正编80卷、附录5卷,都凡150万字,是迄今为止著录与收集“燕行录”极为全面丰富的集大成之作。全书仿《四库全书总目》之例,纠谬正讹,辑遗补阙,评骘甲乙,钩玄提要,以求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目的。本书不仅对“燕行录”研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史哲诸学、东亚学术与文化交流、“ ”历史与文化、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领域,都将成为一部案头常备的重要参考书与工具书。
《家庭生活秘史》以英国文化为代表样本,探究公共-私人关系的现代理念如何在17、18世纪伴随家庭生活体系一道出现。 书中探讨了整个英国民众经验: “公共”的极处,是诸如与 相对的公民社会的成型、契约思想的兴起,以及从君主至个人主体的 主义退化;中间的经验领域,囊括科学思想的影响、虚拟公众的概念化(社会、公众舆论及市场)、生产的资本化、家庭经济的式微,以及劳动性别分工的增长; “私人”的经验一极涉及婚姻、家庭与住所的私人化,以及女性特质、内在性、主体性的复杂糅合。 这部恢宏的综合性历史研究,构成了文学阐释与历史分析方法如何彼此借鉴与相互增色的范例。
本书以 地方经验 与 历史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西方城市群理论,提出和阐释了 江南城市群 的内涵与外延,奠定了中国城市群理论研究的基础及江南城市群理论研究的合法性;以南北城市考古和发生研究为基础,建构了江南都市文化的发生原理,探讨了江南城市文化的早期形态和深层演化机制;以城市史、城市社会学、都市文化学为基本理论方法,对江南地区的五大都市 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和上海进行纵向历史梳理和横向比较分析,全面描绘和展现江南都市文化的历史源流和文化精神;以江南城市群的内在机制研究与阐释为参照,指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之间形成了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层级关系,本书的研究可为长三角城市群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历史参照与文化经验。
《 巴蜀文化研究》对《说文月刊》所刊载的关于巴蜀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整理,除《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外,还选了《说文月刊》其他的巴蜀文化代表性文章。全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部分为第3卷第4期的“巴蜀文化专号”,第二部分为第3卷第7期“巴蜀文化专号(渝版 号)”,第三部分为《说文月刊》其他的巴蜀文化代表性文章。 《 巴蜀文化研究》以重庆图书馆藏《说文月刊》为底本,参校香港明石馆中国近现代珍稀文献影印丛刊(中文编)之《说文月刊》、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说文月刊》、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说文月刊》及有关出版物收录的文章。全书整体采用简体字,在录入整理中尽量保持了原文的风貌,仅作了必要的修改,在保持原注的基础上完善了注释,补全了引文文献资料。
本套书精选中华传统蒙学中*经典、流传*广的蒙学经典读本,包括:《增广贤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适合2-15 岁各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是 开启孩子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国学教育之门,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读物。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整理编辑而成,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俗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但主旨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千字文》 是由 天地玄黄 焉哉乎也 ,共 250 个隔句押韵的四字短句构成,内容包含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伦理,整篇文章无一字重复,成为千余年来经典的中华蒙学读物之一。 《百家姓》 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百家姓》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是我
王鲁湘撰文,萧加编摄的《中国传统村落图典(精)》拍摄纪录了我国西藏、云南、贵州、湘西、福建、广西、安徽、浙江、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各民族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形态。并且从美学与社会学角度,以文字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研究我国农村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以及传统建筑的演变,提供了较详实的影响与文字资料,对民族学、社会学、建筑学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还邀请 学者、作家王鲁湘先生撰写了文字内容。本书的内容通俗易懂,每一张图片都是精心之选,是了解中国传统村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