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 中原 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 中原的中国 慢慢扩张变成 中国的中国 ,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 东亚的中国 ,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 亚洲的中国 ,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 世界的中国 。这些在在都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中国 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
四位专业学者为大众读者系统介绍希腊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凯尔特神话的架构,介绍各个神话系统中的创世过程、主要神明,以及神明之间发生的故事等。为了使各个神话系统的线条更加清晰,作者避免了过分学术性的考量,刻意避开了神话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变的一面,以便使普通读者更顺畅地了解各个神话系统的大概面貌。 来自古代文献的摘录文段,大量的雕像、绘画的插图,都在接引读者回到过去的时空之中,沿着作者安排的线路,进行一次神话之旅。
本书收录了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元代程棨《耕织图》、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的狩野永纳翻刻明代宋宗鲁《耕织图》、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清代康熙《御制耕织全图》三套耕织图,并对其版本与收藏等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在附录中收录了目前有关耕织图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具有资料学、艺术研究、民俗研究等多方面价值与意义。
《斯文在兹》为民国时期《学衡》杂志的文章选编,收录了吴宓、梅光迪、胡先骕、柳诒徵、刘永济、汤用彤等诸多文化大师的华彩篇章,他们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中国文化的重建进行了富有先见性的探索。在传统文化危如累卵之际,他们按捺不住自己的关怀,大声呼喊出自己的信念,一心要 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透过他们独特的人文视角,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先驱的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
年谱分两大部分:先简列谱主冯沅君、陆侃如夫妇的生存处境,记与谱主关系比较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重要事实,以明谱主生存的社会境遇、时代氛围、学术概貌。次叙谱主的事迹、思想、著作等。之所以先列生存处境,主要是因为谱主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他们的一生都是在互联互动的整体社会背景和文化场域中度过的。本年谱的主体是著录谱主一生的主要事迹、思想和著作等。这一部分的内容尽力做到全面、具体。对他们的著作,凡是已知见的,全部列出,重要的论著,简介其主要内容、写作过程。
王鲁湘撰文,萧加编摄的《中国传统村落图典(精)》拍摄纪录了我国西藏、云南、贵州、湘西、福建、广西、安徽、浙江、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各民族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形态。并且从美学与社会学角度,以文字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研究我国农村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以及传统建筑的演变,提供了较详实的影响与文字资料,对民族学、社会学、建筑学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还邀请 学者、作家王鲁湘先生撰写了文字内容。本书的内容通俗易懂,每一张图片都是精心之选,是了解中国传统村落的 。
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兴荣交替直至被人遗忘了几百年。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重新发现到现在的这120多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珠,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沙对莫高窟的侵蚀,也有国家的动荡、残酷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破坏。这一个多世纪,浓缩了莫高窟所经历的漫长岁月,也是莫高窟建成以来变化剧烈的一个世纪。通过120年时间跨度的影像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留下的、那些逝去的永远不可再见的,那些被破坏的;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听到她的心跳和呼吸;看到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为什么而奉献,而着迷。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遗迹和死掉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脉动。
本书以 地方经验 与 历史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西方城市群理论,提出和阐释了 江南城市群 的内涵与外延,奠定了中国城市群理论研究的基础及江南城市群理论研究的合法性;以南北城市考古和发生研究为基础,建构了江南都市文化的发生原理,探讨了江南城市文化的早期形态和深层演化机制;以城市史、城市社会学、都市文化学为基本理论方法,对江南地区的五大都市 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和上海进行纵向历史梳理和横向比较分析,全面描绘和展现江南都市文化的历史源流和文化精神;以江南城市群的内在机制研究与阐释为参照,指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之间形成了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层级关系,本书的研究可为长三角城市群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历史参照与文化经验。
中国是制茶和饮茶的发源地,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 茶圣 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有关茶叶种植、生产方面的经验与知识,更是积累了有关于茶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茶文化已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 br/ 《中国茶书校注本》是繁体字版图书,汇集自唐陆羽《茶经》至清代王复礼《茶说》共114种茶书,以1911年为限。所录茶书包罗现存历代茶书之外,兼辑各种散佚著作,是现存所见茶书总汇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在新一年中,《班门》各板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 门 内 门 门 外 。以 门 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 手艺 ,是 匠心营造 ;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不论是营造,是设计,都是以人的尺度进行的,不论多么宏大的作品,*终是要走向人的生活中去,而我们的文章,将更加关照生活、关注日常。 在本期中,我们将诉说历史上人类对月球的测绘与幻想,也讲述一个 90 后 年轻人从一枚小邮戳开始的收藏故事;我们思考圆形城市的人类乌托邦精神,也具体呈现一座现代圆形剧院的建筑过程。你能在一把龚扇的编织过程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在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中看到现代性的视觉面目。你会看到,这本书的内里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它既能切入宏大题材的小
“燕行录”指公元十二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近七百年间,朝鲜半岛高丽、朝鲜王朝遣往中国之使臣或相人员所纂之纪行录。本书共收录772名作者、1168种书目与篇卷之《解题》(其中包括中国自宋至清历代因出使等前往朝鲜半岛者所撰之使行录与各类诗文,以及个别非“燕行录”著述)。共隶为正编80卷、附录5卷,都凡150万字,是迄今为止著录与收集“燕行录”极为全面丰富的集大成之作。全书仿《四库全书总目》之例,纠谬正讹,辑遗补阙,评骘甲乙,钩玄提要,以求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目的。本书不仅对“燕行录”研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史哲诸学、东亚学术与文化交流、“ ”历史与文化、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领域,都将成为一部案头常备的重要参考书与工具书。
本书对白族文献大本曲《铡美案》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分作四部分:(1)《解说篇》,即对研究缘由、研究方法、白文研究、大本曲研究、《铡美案》内容概要等内容做一概论。(2)《资料篇》,即对《铡美案》曲本进行录文,用国际音标注音,将白语译作日语、汉语,在有必要的时候加一些注解。(3)语汇表,即抽出曲本中的白语语汇,制作语汇表,并有日译、汉译。(4)《影印篇》,即将《铡美案》曲本影印出来。总之,本书是一项有关白族文献大本曲的优秀整理成果,它的出版有利于白族文化的传承,以及白语语言学的研究。
《 巴蜀文化研究》对《说文月刊》所刊载的关于巴蜀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整理,除《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外,还选了《说文月刊》其他的巴蜀文化代表性文章。全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部分为第3卷第4期的“巴蜀文化专号”,第二部分为第3卷第7期“巴蜀文化专号(渝版 号)”,第三部分为《说文月刊》其他的巴蜀文化代表性文章。 《 巴蜀文化研究》以重庆图书馆藏《说文月刊》为底本,参校香港明石馆中国近现代珍稀文献影印丛刊(中文编)之《说文月刊》、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说文月刊》、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说文月刊》及有关出版物收录的文章。全书整体采用简体字,在录入整理中尽量保持了原文的风貌,仅作了必要的修改,在保持原注的基础上完善了注释,补全了引文文献资料。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中国是制茶和饮茶的发源地,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 茶圣 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有关茶叶种植、生产方面的经验与知识,更是积累了有关于茶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茶文化已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 br/ 《中国茶书校注本》是繁体字版图书,汇集自唐陆羽《茶经》至清代王复礼《茶说》共114种茶书,以1911年为限。所录茶书包罗现存历代茶书之外,兼辑各种散佚著作,是现存所见茶书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