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的传教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译介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传教士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和印刷机构进而推动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兴起的报刊活动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和印刷机构作为西学译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由上海美华书馆于1895年出版,详尽记录了美华书馆50年的发展历程(1844-1894)与遍布香港、上海、北京、福州、宁波、汕头、汉口、九江、泰州、海南等地的在华差会印书馆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影响,进而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所进行的西学译介和报刊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于1978年设立了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由新亚书院的创办人钱穆先生首讲,之后三十多年来,每年一次邀请学者到院主持讲座,成为学院的盛事。讲座意在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中国文化阐析发挥,以彰显中国文化千门万户的风貌。我们精选了其中八种,形成了这套讲座系列读本。钱宾四先生通过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征。论述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文化结构,并将其与西方文化作比较,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得出 中国人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文化 的结论。作者意在唤醒国人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以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事业。...
重磅推荐: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本书精选了《文心雕龙》中的《原道》《宗经》《辨骚》《明诗》《论说》《神思》《体性》《通变》《情采》《声律》《丽辞》《比兴》《附会》《时序》《物色》《知音》《序志》等17篇,用独具特色的 爱读式 排版方式编排,原文与白话翻译行行对应,以达到容易阅读、容易理解、容易记忆的目的。每篇后配以精要解读,便于学生解读。
本书是由南师怀瑾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对少数学子的讲解整理而成,只讲解了《论语》的前六篇,因念及时下青年学子阅读习惯尚简,并为初学之方便计,南师弟子刘雨虹等,将此书文句略加口语化,期能为年轻一代,略开易入之门。
《中国文化精神(大字本)》汇集了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讲演词。先生自言,凡其所讲,无不自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皆是从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书中所谈内容,对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
北京门头沟琉璃渠琉璃烧制技艺,自元建都以来薪火不断,延续了700余年,为元大都至清皇宫烧制琉璃,一直被视为传统琉璃之正宗,形成了中国标准的官式做法。2009年,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蒋建国被评为琉璃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法国汉学源远流长,其中包括汉语与汉字教本的编写与研究。本书主要讨论三本书,其出版时间自19世纪至21世纪,分别由法国传教士、法国汉语教育家和法国汉学家编写,重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即在这些法国人看来,何为古汉语?法国人用什么视角和方法理解古汉语?以及他们如何运用文言文编写汉语教本?怎样分析法国汉语教本的资料库?等等。这是一笔很好的跨文化学术资源,对其展开研究,可以了解法国汉学的期待视野,也能对汉字文化圈现象给予新的评估。
本书以此为立意,立足于阐释好弘扬“蒙古马精神”对于自治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扛起守卫祖国北疆的历史重任、落实共创美好生活的时代号召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尝试从多个视角对“蒙古马精神”进行多层面、多角度、 的整体研究,以期深刻阐释“蒙古马精神”的内涵,全面阐述蒙古马精神的重大意义,系统解答新时代如何弘扬“蒙古马精神”。 全书共分五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章为“蒙古马精神”的孕育与提出。主要从历史纵深的视角对“蒙古马精神”的缘起、“蒙古马精神”的历史孕育、“蒙古马精神”的提出进行了探讨。第二章为“蒙古马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价值传承。主要从“蒙古马精神”的基本内涵、“蒙古马精神”是内蒙古人民特有的奋斗精神、“蒙古马精神”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行了思考。第三章为“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汲来中国传统文化这渠活水,它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 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 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
《摇晃的梦想:徐志摩和新月诗人》 动荡的年代,摇晃的理想 从徐志摩、胡适发起早期的聚餐会、新月社到新月书店、《新月》月刊,关注 新月 的这群人、这些事,挖掘史料展现 新月 与时代交相辉映的文学、艺术、思想成就。看动荡年代的纸短情长,看摇晃梦想的吉光片羽。
"本书是作者多年在探索自然、社会、人生之道的过程中深度反思的成果,写作理路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刚健之道,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成果。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生之道、思之道、世之道、学之道、德之道,每一部分都由两大块内容组成,一是道语,二是谭辞,前者以格言的形式谈做人之道,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与引申,从不同角度阐释对 道 的认识和理解。本书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解读传统文化中关于生命、道德、处世等的意蕴,具有很好的学术参考价值,适合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参考阅读。 "
。。。
2008年荣宝斋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正式被列入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辛敬,荣宝斋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第四代传承人,2011年被评为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李淑珍,荣宝斋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对《楞伽经》全本大义的译述。先生以《楞伽经》宋译本为主,并参考魏译本、唐译本, 互采其长,以求信达 ;释义之外,遇有觉得须加申述之处,加附论说明一己所得、一己之见,以便后学参考;同时将经义的纲要整理出一张体系表,方便读者梳理思路。
本书是由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汇编,陆承曜主编的“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的系列书籍之一。第21辑选载各家之作, 对吴中人文、历史、文献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有全面搜集,是了解和研究吴中文化而可贵的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