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既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尤为突出。关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以古为鉴,可以察今。本书将主要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进而从中获得应有的教益。
改书是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著作,学界推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等等。本书在《语言与文化(注释本)》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在每章之后对其中出现的历史地理专名加以注释,并对近年来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予以补充说明,提供给读者详备周全的相关信息,更有利于读者对原著的学习和理解。
《中国文化精神(大字本)》汇集了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讲演词。先生自言,凡其所讲,无不自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皆是从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书中所谈内容,对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把人的伦理素质和人的修养以及对人的重视,看作建立自己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在国家的运行和社会管理问题上;他们则更注重对人本身作用的发挥。中国古代有发达的文官制度,关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有着一套严密而成熟的机制和一系列标准,其中*为严格的就是对人才德性、品德和操守方面的讲求,明代大学者归有光关于 天下之治,系乎入臣之有德,而才不与焉 ,就是十分典型的表述;也就是说,社会的治理在人而不在天,领导人的德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才能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的。本书对中国古代历朝选拔人才的观念进行了详细梳理
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分别从新智器时代降临、身边的智能应用、计算机真的有智能吗、智能来自何方、刷出你的脸、计算机视觉识别原理、机器识物、像人类一样学习、人工智能之棋艺、辩论赛、机器识字、智能管家、智慧校园、未来已来等方面介绍人工智能,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理论联系实际,向读者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原理、应用和发展。 人工智能在社会和学校中的应用还是新生事物。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意义重大,学校既可将人工智能作为教学内容,又可将人工智能作为教学手段, 可将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学生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编委会全体成员认真探索、不断总结,整理了一些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素材,并编写成书。 本书适合在校学生和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以此为立意,立足于阐释好弘扬“蒙古马精神”对于自治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扛起守卫祖国北疆的历史重任、落实共创美好生活的时代号召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尝试从多个视角对“蒙古马精神”进行多层面、多角度、 的整体研究,以期深刻阐释“蒙古马精神”的内涵,全面阐述蒙古马精神的重大意义,系统解答新时代如何弘扬“蒙古马精神”。 全书共分五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章为“蒙古马精神”的孕育与提出。主要从历史纵深的视角对“蒙古马精神”的缘起、“蒙古马精神”的历史孕育、“蒙古马精神”的提出进行了探讨。第二章为“蒙古马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价值传承。主要从“蒙古马精神”的基本内涵、“蒙古马精神”是内蒙古人民特有的奋斗精神、“蒙古马精神”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行了思考。第三章为“
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辩者,其主要代表是惠施、公孙龙,汉代学者称之为名家。名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提出了一些违反常识或与常识不同的命题。这些命题之中,有些包含深刻的辩证观点,有些则属于诡辩。这些学说,由于违离常识,当时受到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排斥,秦汉以后,名家学说趋于沉寂;魏晋时代,曾一度受人注意;唐宋以后,仅仅作为一些奇谈怪论的材料保存下来,到了近代,才又受到学者的重视。五四以来,一些哲学史家对于先秦名家思想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还有些问题值得更进一步的探讨。许抗生同志留心钻研名家学说,历有年数,近写成《先秦名家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对于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的学说,进行比较细密的剖析;对于儒、墨、道、法、阴阳诸家与名家
该书属于丛书 国学经典悦读 系列。《大学》《中庸》南宋时被朱熹列入 四书 ,历来作为儒家经典流传后世,逐渐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世界观和行为准则。本书将《大学》《中庸》原文、注释、翻译和有趣的故事及点评融合在一起,以轻松愉悦的方式阐释了儒家经典,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是引导他们国学入门的良好阅读物。
当我们谈到十八世纪的法国时,会想到的往往是:启蒙运动、网球场宣言、三色旗、《自由引导人民》、《百科全书》、卢梭、狄德罗、伏尔泰……但在法国当代文豪索莱尔斯的笔下,代表着十八世纪法国自由精神的,还有其异彩纷呈的文艺侧面——其中的丰富难以为精神贫乏的现代人所想象。 菲利浦·索莱尔斯著的《十八世纪的自由》一书,延续了法式随笔文风,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画家弗拉戈纳尔,小说家萨德、拉克洛斯,音乐家海顿、莫扎特,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肖像,试图借此重新唤起业已被信息化、商品化社会所窒息了的自由精神——尤其是蕴含于文字当中的自由精神。
当我们谈到十八世纪的法国时,会想到的往往是:启蒙运动、网球场宣言、三色旗、《自由引导人民》、《百科全书》、卢梭、狄德罗、伏尔泰 但在法国当代文豪索莱尔斯的笔下,代表着十八世纪法国自由精神的,还有其异彩纷呈的文艺侧面 其中的丰富难以为精神贫乏的现代人所想象。 《十八世纪的自由》一书,延续了法式随笔文风,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画家弗拉戈纳尔,小说家萨德、拉克洛斯,音乐家海顿、莫扎特,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肖像,试图借此重新唤起业已被信息化、商品化社会所窒息了的自由精神 尤其是蕴含于文字当中的自由精神。
体验世界文化之旅阅读文库 芬兰
本书是著名学者朱伟一教授对人文作品的品读,作者用炉边闲话般的文字,聊电影、谈读书,涉及文学、法律、历史、金融等多个主题,带读者走进五彩斑斓的艺文生活馆。全书通过影评和书评的方式,分享了法律学者的感悟。本书重在 交流 ,作者通过一篇一篇的文章与读者交流品读的感受,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本书重在 指引 ,作者提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有的外文作品甚至还没有被引进。读者可以在阅读本书后,拿来感兴趣的原作细细品读,将会受益匪浅。 不论是对法律读者而言,还是对于大众读者而言,本书有助于读者开阔阅读视野,培养人文素养,了解一名法律学者对于人文作品的关注和理解。
《斯洛文尼亚(英文版)/体验世界文化之旅阅读文库》浓缩了斯洛文尼亚的风土人情,对斯洛文尼亚地理、历史、政治、国民性格、商业文化、日常生活、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重要事实或所独具的特色进行介绍,使学习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宽容度,在学习英文的同时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项中国发明是如何影响并改变世界的?为何其传播与世界三大宗教的发展互为因果?其表面又何以凝结了人类 重要的理念?纸在中国汉代的宫廷里改良,为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历山大·门罗著的《纸影寻踪(旷世发明的传奇之旅)》追溯了这项发明的跨时空旅程,故事从西域的佛经翻译者开始,穿越中东阿拔斯王朝的知识世界, 终来到欧洲伏案工作的宗教改革家和近代科学家面前。作者旁及历史文化的点点滴滴, 饶有兴趣地描写了那些携带纸张、在丝绸之路上络绎于途的信徒和商人。正是因为纸,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成为可能,进而打开了曾经长期关闭的各种可能性,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历史的走向。
本书包括:“隐私权”和“偷窥欲”的理论概述; 互联网时代的隐私偷窥; 隐私偷窥与文学写作; 文学作品中的隐私偷窥; 隐私偷窥与影视艺术; 消费社会与视觉快感; 隐私偷窥型影视节目等专题性研究。
李志巧编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选择研究》的选题和研究视角比较独特、新颖,以文化选择为理论分析工具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这在大学文化研究领域很有特色,在 化时代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以中国大学文化选择为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参考价值。本书对大学文化选择的必要性、必然性以及文化选择的主体、文化选择的社会职能与自身功能特征和要求进行了充分的发掘与阐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因素引入大学文化选择整体框架之中,体现了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理解与把握,较好地回答了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共性与个性发展问题。本书论证充分,观点合理,论理严谨,语言表达流畅,显示了作者较扎实的科学研究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