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 文化记忆研究 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 文化记忆研究 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 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 文化 和 记忆 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 文化记忆 ,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
《美学指南》涵盖10个美学基本问题和8个美学分支学科,每个问题和分支学科都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兼顾历史和前沿。《美学指南》自2004年出版以来,成为国际美学界流行的美学教科书。 那些细读组成本书的论文的读者,会发现更多的直接证实美学之兴盛的证据。他们会在这些论文中发现一大批涉及面甚广的主题,其讨论不仅涉及美学中的主要问题,而且与众多哲学议题相关联,包括形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以及大量其他的哲学核心领域。正如这些论文所表明的那样,形成和维持这种关联,是一个哲学学科在概念上处于令人满意状态的另一种标记。
酷 ,作为一个早出现在二战后的新词汇,被几代人都视为一种前卫、新潮、广受年轻人追捧的文化形态。在近三十年来,酷文化已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即使在中国,追求酷炫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可以说, 酷 已经成为了当今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主流文化之一。 但这种文化究竟从何而来了,其背后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原因?本书便是部系统讲述酷文化背景与起源的作品。从 酷 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发源入手,以李斯特 杨、亨弗莱 鲍嘉、阿尔贝 加缪、马龙 白兰度等有着强烈偶像色彩的演艺界、文化界名人为例,详尽讲述了酷文化一步步的崛起与风靡,并且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这个席卷全球的流行文化作了全面的解读。 本书让酷变得更加易懂易学,让酷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状态,让每一个心灵都变得更加
本书是文化研究领域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可靠指南,由四个部分组成:学科、地域、议题和文献。前三个部分由同一论域的数篇相关论文组成:首先审视文化研究与一系列知识交叉的方式,阐释文化研究与科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之间的对话;其次将文化研究的影响力置于跨民族的层次之上,讨论美国、拉美及欧洲、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乃至中国香港的文化研究及其传统;进而以特殊的话题论及文化研究的实践,如体育、科学与文化研究、种族与文化研究等。 文献 部分按大致类别列出了该领域*重要的文献。 每位撰稿者均为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具有权威性,其引用材料亦有较高的资料价值。编著者托比 米勒为本书做了合理的结构和组织,译者们亦做了十分到位且细致的工作。 本书出版于2001年,在课堂上大受欢迎。 本书是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化社会学人士
《文化学研究导论》的首要目标是让学习研究者在新的文化学专业和研究模块中获得系统的方向引导,进入这一多声调、跨学科的讨论范域。这个范域已经逐渐扩展到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都难以一目尽览的地步。副标题 理论基础 方法思路 研究视角 也清楚地表明,书中各章首先要介绍的是*重要的方法思路、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各自开拓的研究新视角。 此外,*近几年,虽然纲领性的总论、内容庞杂的手册、以文化学为主导的文学学导论、英美式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的导论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出现一部介绍*重要的方法思路和概念并将其汇总于文化学(单复数兼顾)总称之下的著作。因此,本导论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宣扬某一种形式的文化学,而是让学习研究者能在面对众文化学那方向和概念林立的巨大多色盘时获得一个多角度的系统化概览。
犹太文明向来以文本为中心,文本不仅构成各种思想与实践的共同背景,还为犹太身份认同提供了稳定内核,从而赋予犹太文明一种一以贯之的连续性。本书精选了过去两千五百年的犹太文本并详加注释,既突出了拉比文献对于理解犹太文明的重要性,又关注非西方地区的犹太文本和历史上被边缘化的犹太声音,并把能否体现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互动作为选取文本的一个标准。对于具有英语基础的读者而言,本书是一部直观了解犹太文明核心特征和基本表述方式的通识读本。
中古正史具有神话历史面目。本书以《后汉书》《续汉书》及《宋书》等中古史书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具有神话思维性质的历史文本。作者运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考古实物,立体呈现相关历史文本的生成语境与思维机制,揭示历史书写的意识形态主旨,从而为深入思考中古历史乃至中国文化特质提供一个新视角。
《中国古都和文化》是一部全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都和文化的专著,也是中国古都学的奠基之作。 都城是一国的心脏,也是一国的缩影。中国历 总计有两百多处古都,其中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被誉为“七大古都”,特别是前五者都曾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本书不仅对历代各性质的古都进行了梳理统计,而且从自然、经济、军事、社会等因素深入考察了古都的形成、发展、繁荣、萧条甚至废弃,从而反映了王朝的治乱兴衰。同时,都城也是全国各地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枢纽,对一朝一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诚如作者所言,时移世易,当时都城,过后皆成古都,仿佛已为陈迹。然文化源流并未稍断,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数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本书正是一部了解古都之
中国是制茶和饮茶的发源地,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 茶圣 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有关茶叶种植、生产方面的经验与知识,更是积累了有关于茶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茶文化已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 br/ 《中国茶书校注本》是繁体字版图书,汇集自唐陆羽《茶经》至清代王复礼《茶说》共114种茶书,以1911年为限。所录茶书包罗现存历代茶书之外,兼辑各种散佚著作,是现存所见茶书总汇
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文化记忆研究”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靠前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文化记忆研究”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文化”与“记忆”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文化记忆”,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
汕头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历史上汕头人在海上丝绸之路航行中创造的一种地域文化。它包括汕头海上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也包括汕头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它体现为汕头海洋文化、汕头华侨文化、汕头商贸文化、汕头港口文化等,以红头船文化为代表。汕头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有其产生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有其产生发展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汕头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体现了开放、兼容、冒险、互动、祖根意识等方面的文化特质,充满着冒险拼搏、开拓进取、同舟共济、诚实守信、爱国爱乡的汕头人精神,具有明显的历史研究价值、社会价值、旅游经济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教育价值。
《石韫玉年谱》清代学者石韫玉生活在清乾隆中期至道光中期,一生著述宏富,尤以经史见长,但对其生平研究十分缺乏,作者通过对石氏著述的研究,并参考同时代人的记录,为学术界提供一部资料翔实、考证严谨的石氏年谱。
《《文心雕龙》范畴考论》从中国文论范畴的生发、演进及形成入手,考察《文心雕龙》创用系列范畴的来龙去脉,厘清文论范畴从生成到《文心雕龙》系统建构的历程,从而理解刘勰如何以系统的范畴创用完成文论各层面的经典性论证,并由此廓定古代文论的范畴体系,成就体大思精的文论元典,葆有逾越时空的理论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六种意识:国情家底意识、历史主流意识、政治法制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共建共享意识。本论文集中的论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重要性、培育渠道等进行了研究。
“西周金文词义系统的组合类聚研究”是西周金文词义系统研究总体工程的一个重要步骤。概括地讲,对西周金文词义进行组合类聚研究就是对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词义组合关系所呈现的聚合关系及其类别进行周遍的考察与研究。这一研究其实是把金文词义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连接起来加以研究,不仅可以探究西周金文词义的聚合类别系统,还可以探究词义的组合类别系统。这是一种往返上升的研究过程,即在组合关系上逐一地考察各词义类聚现象,再对词义之间或义位(词义单位)之间的组合系统,以及义位聚合系统进行分类研究的过程,便于在器铭语义组合关系的类聚中比较词义的组合情况。这一研究是准确、翔实地描写、分析西周金文词义各类系统和总系统的基础。
文化艺术价值是中国金币市场发展的根基,为总结和探求金银币文化艺术价值的形成发展规律,2017年,中国现代贵金属币文化艺术价值问卷调查”活动开始启动。问卷采用有代表性问卷调查方式,对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艺术价值,进行理性科学的分析。本书就是本次活动的研究成果,供业内专家、学者及贵金属币爱好者使用。
《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探讨日本对外侵略国策形成及嬗变的历史渊源,论证以神国论、武士道、天皇崇拜为主轴的日本文化传统,怎样在帝国主义时代孕育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理论与实践,推助以武力拓展生存空间的八纮一宇狂念,驱使一个民族走上侵略战争的不归路,给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造成深重灾难,并揭示日本右翼至今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历史修正主义的国际国内根源及其文化症结。《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对于日本人民抵制军国主义复活的努力寄予深切期待和衷心敬意。希翼人们从文化的渊源处体悟历史的启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了应对财政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 民政府发行了米票、饭票、公债券、借谷证、粮票、股票、猪肉票、煤票等信用票据。这些信用票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根据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脉络分四个历史时期,即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中国共产党信用票据发行、演变的历史做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揭示信用票据与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宏观经济调控、社会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述信用票据对不同时期革命战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信用票据与中共领导的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变迁的互动机制。
“爱上北外滩·关于虹口的记忆”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任主编,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图书组成。虹口一词 早作“洪口”,出现在宋代方志之中,意为吴淞江下游的泄洪口,其位置大约在今嘉兴路桥以东的水域,以 虹口港河为其遗迹,这里作为明清上海县北部的村集,存在了数百年。 在上海 早开辟的马路中, 条以人名命名的马路,就是圣公会救主堂面前的文惠廉路(今塘沽路),而以文惠廉路与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围成的夹角,并在日后向西南方向拓展的空间,是虹口地区 早的近代城市空间。笔者以此夹角及其周边文化范围,以近代虹口城市之源的名义,将其命名为“虹口源”,以塘沽路、东大名路所夹,西至吴淞路的范围内的建筑、空间、人物、事件,将成为本书重要的叙述对象。